《袁崇焕之孤城》
第21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管孙大人能呆多久,也不管再来什么人,我们可都是七尺男儿,应当以守辽复辽为己任哪--"不知道什么时候,何可纲也来了,他对祖大寿慷慨直言:"祖将军,你我都是辽人,更应如此!袁大人在山海关曾对我说:‘城堡虽然已经被毁,总还有再建再筑之时;可是,勇气和精神若失,那才是无可救药的呀! ‘我们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丢了精神、丢了勇气,就是倒下了,也要倒在与鞑子拼杀的战场上……"

  "何中军说得好啊!"袁崇焕看到祖大寿面带愧色,知道何可纲的一番话打动了他,便接了何可纲的话继续说道:"祖将军,我也曾有过你那样的想法。可琢磨起来不大对头啊!反过来想想吧,堂堂七尺男儿,既然身在辽东,我们不干,谁干?因为行不通就不干,那男儿的胆气何在?当此辽东危难之际,‘知其不可而为‘应为我们的立心处世之本;‘尽其在我‘也当成为我们的无愧之源。朝廷上的事我们管不着,就不去管了;可辽东的事近在眼前,我们就不能不管。即使事不可为,我们也要竭尽自己全力;即使去死,也要与敌最后一拼,死得轰轰烈烈--这才是英雄本色啊!"

  "大人,卑职,卑职--"祖大寿慢慢地低下了头,声音有些颤抖,而且也越来越小:"卑职知错了……"
  于是,宁远新城的筑城工程雷厉风行地进行着,袁崇焕将工程分段包干给各营将士和夫役,要求按质按时认真施工,提前完成者奖、滞后者罚;合乎标准者奖,不合乎者罚。
  就这样,在种种困难的条件下,袁崇焕和将士夫役们同甘共苦,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竭尽全力筑城守城,保卫河西,收复河东!
  加紧筑城的同时,袁崇焕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练兵。
  在何可纲等人协助下,袁崇焕制定出了严格的营规:每日寅时三刻放炮,将士闻声即起;卯时集合,点卯后立即早操,各营营官哨官哨长必须亲自到场;白日轮番操练,夜晚派员巡逻。每逢三、六、九日,袁崇焕还亲自到各营给将士训话,并监督训练。
  孙承宗非常支持袁崇焕--尽管兵部、户部发来的粮饷时断时续,马匹、武器和各种装备的供给也很困难,他还是想尽办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袁崇焕。宁远有一万二千多名将士,但马匹还不到三千,还不够当时规定边兵"马三步七"的配备比例。至于将士们的甲胄与兵器,更是差了许多。但袁崇焕心里清楚:能有这样的配备,也已经很不错了。

  刚到宁远,袁崇焕就组建了火炮营,并给予特别的关注。
  小时候,袁崇焕就认识了火炮,知道火炮的威力--在他的老家东莞,早在正德和嘉靖年间,人们就已见识过佛朗机(注:即葡萄牙)的火炮--在他任宁前兵备佥事的时候,他就有了组建一支火炮营的初步构想。如今将驻地改往宁远,他有了发挥才智的用武之地,便将当时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使欧州在制造火器方面迅速发展,很快便出现了威力很强的火炮:铜制,长五六尺,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藏腹中,发及百余丈,所向无敌。随着西、葡在海上的扩张,其配有火炮的船舰进入广东海岸停舶,遂为人们所知。那时候,东莞县白沙巡检何儒曾到佛郎机船上,见了使火炮者杨三等人。杨三也是汉人,住佛朗机国年久,深知造船、铳以及制火药之法。何儒买通了杨三,并令其如式仿制,佛朗机火炮就这样在东莞被引入到了中国。

  到了万历年间,又有配有巨炮的大西洋船到广东,其炮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因此射程远、威力大,能洞裂石城,声震十数里。不仅如此,它在炮身重心处的两侧还有圆柱型的炮耳,大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而且设有准星和照门,精度很高。这种大炮之所以很为朝廷所重,还在于它能施放开花弹。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而得名。这也是红夷大炮比只能施放实心弹和霰弹的铳炮威力大的一个关鍵――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这种弹射程虽远但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并不十分大,除非直接命中,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但其杀伤范围小;霰弹则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要比实心弹大多了,但射程太近又是它的致命弱点--开花弹兼有实心弹和霰弹的长处,因此而使红夷大炮成为当时火炮中的新宠。

  天启初,朝廷即购红夷大炮三十多尊,并请了西洋人教习施放之法。茅元仪就是向西洋人学习过的一个,他后来又先后教会了孙元化、金启倧、罗立等,其中的金启倧,还学会了火药的配制与制造了呢。宁远火炮营组建之后,孙承宗特地派了茅元仪、孙元化、金启倧等送了两门红夷大炮到宁远,并让他们留在宁远军中作了一段时间的教习。

  袁崇焕的仆人罗立,就是在这时候加入火炮营的。
  他亲自送罗立到火炮营,又嘱咐他遵守营规,刻苦演练,将来为守辽复辽立大功。罗立也表示:一定要练好杀敌本领、当一个好兵,守住宁远,收复失土,决不会给主人丢脸!
  练兵大张旗鼓地开始了:兵营里、校场上从早到晚尘土飞扬,到处都能听到步兵训练的喊杀声;城外广阔的野地里,战马在狂风中嘶鸣,骑兵在呐喊中冲锋;远处的山坡上,火炮营的士兵们正跟着茅元仪、孙元化和金启倧他们练习火炮的施放之法。
  "轰隆""轰隆"的一阵阵巨响,震撼着正在筑城的士兵夫役们、正在训练的步骑将士们和宁远城内外的百姓们的心,更给了他们以莫大的鼓舞。一种从未有过的振奋与自信,在他们的心中油然而生。

第30章 一颗径长一寸的特大珍珠(一)

  转眼之间,就已经到了天启四年的夏天。
  宁远的筑城和练兵,尽管困难重重,但也总算顺利地走了过来。那城,已快筑就;那兵,也都练出个样儿了。只是苦了一万二千多将士和夫役,也更苦了袁崇焕--原本又黑又瘦的他,如今更黑更瘦了。
  辽东的夏天不算很热,夜晚更凉爽。袁崇焕很高兴有这样的好天气,既可让筑城练兵的将士和夫役们少受酷暑之苦,也使他能够白天黑夜地连轴转了。当又劳累了一整天的袁崇焕回摸黑回到府衙住处,还象往常一样,顾不得疲劳也顾不得洗漱,就钻进了书房。待佘洪点好蜡烛,他便一头扎进了一大堆公文里--他的家还在前屯没有搬来,身边也只有佘洪一人服侍。虽然佘洪常常抱怨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可他只是一笑了之。

  一轮明月当空,银辉洒满大地。凉风习习,树影婆娑,整个府衙显得格外的幽静。快到了三更的时候,公文才一一披阅完了。袁崇焕起身走到窗前舒展一下身子,刚刚回到桌前,只见佘洪端来一碗葱花面条,道:"老爷,趁热快吃了吧。"
  袁崇焕狼吞虎咽似的吃过面,佘洪却没有立刻收拾碗筷,袁崇焕看看他,问:"有事吗?"
  佘洪这才慢吞吞说道:"再过几天,就是老夫人的生日。老爷,你也该回去拜寿了。"
  袁崇焕抹了抹嘴巴:"我知道,早就托人给老夫人买了一件貂皮背心,还有两瓶虎骨酒,正想找你说这事呢。你回去一下,也代我向老夫人祝寿。"
  佘洪道:"老爷,从去年十月到此地,就快年把时间了,可你连一次也都没有回去过。这一次,又是给老夫人祝寿,老爷无论如何也该回去看看了。"
  袁崇焕笑道:"你也知道,公务在身,军务在身,筑城、练兵,一天到晚都是忙,实在离不开呀。"
  佘洪急了:"我说老爷呀,你就是再忙,一天的时间总该能挤出来吧。"
  袁崇焕站起身,正色道:"这宁远城早一天筑就,百姓就早一天安生,朝廷就早一天放心--昨天,一个姓万名有贵的梧州兵还对我说,过几天就是他母亲的生日了,远天远地回不去,就在这儿多干些活,算是给母亲祝寿了--看看,一个小兵尚且如此,我就更不能离开这宁远一步了,筑城和练兵,可是一天也不能耽搁的大事啊 。"
  佘洪又道:"老爷说的是在道理,可是,谢尚政谢把总都说要去给老夫人祝寿的。人家当干儿子的都要去祝寿,你这个亲儿子这么近却不回去,老爷呀,你就不怕外人指你的脊梁骨骂你不孝吗?"
  袁崇焕却哈哈笑了起来:"我说佘洪啊,你也太马后炮了吧,谢尚政他已经给我说过了这事,我呢,也给他说啦:这是非常时期,一天也不能离开兵营。你想想,老夫人通情达理,她会原谅我这个作儿子的。至于外人的话,那就更不必计较它了--喏,貂皮背心和两瓶洒,还有尚政那一份寿礼,你都带回去。宁远到前屯有九十里的路,一个来回只给你两天的时间,可要准时回来哟。"

  佘洪收拾了碗筷,怏怏地去了。袁崇焕便又下来,随手取过一沓筑城工料开支单,刚刚翻开正准备详细核对检查时,一名衙役进来报告说:"督饷郎中杨呈秀求见大人。"
  袁崇焕连头也没有抬,道:"你去告诉他,本官正忙,请他明天再来。"
  衙役答应着出去了,可不大一会儿,又进来报告说:"杨郎中说有要紧事,恳请大人接见。"
  袁崇焕觉得奇怪--他曾经说过筑城练兵期间,夜晚是他处理公文的时间,一律不见部属各官,若有紧急事务也须由中军传禀--他想:"杨呈秀有什么要紧事,非得深夜里来见不可?也许他没有找到何中军,没有法子请他传禀,只好直接找来了……再说,杨呈秀也官居五品,虽为部属,但也不可太怠慢了人家,就破一次例吧。"他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就放下了手里的那沓开支单,吩咐衙役道:"那就请他进来吧。"

  杨呈秀进了书房,拱手一礼,道:"袁大人为国为民日夜操劳,功绩卓著,实为我辈楷模。"
  袁崇焕微微笑道:"杨大人督饷有方,才有了宁远筑城和练兵的今日,功不可没呀。"
  杨呈秀连连摆手,道:"下官督饷,这是份内之事,应该的,应该的。可袁大人请缨出关,就在这短短两年多些的时间里,已经三次名震辽东和京师,更令下官佩服之至。"
  袁崇焕不想跟他多扯这些闲话,便问:"杨大人请坐--不知深夜到此,有何贵干?"
  杨呈秀慢慢从袖中取出一个装饰精致的小木盒,又慢慢打开它,只见一颗径长一寸的特大珍珠立刻显露出来,在烛光下熠熠生辉,越发显得晶莹剔透。他小心翼翼地把木盒放在袁崇焕的面前,又干咳了两声,这才说话:"前些时听谢把总说,令堂老夫人生日在即,下官便托了一位珠宝商人,为下官备下这区区薄礼,略表心意,万望袁大人笑纳。"


第31章 一颗径长一寸的特大珍珠(二)

  "哎呀,这么大的珍珠!"袁崇焕略一思索,便反复又看了看,"杨大人,这可真是一件难得的宝物哇。"
  "袁大人说得一点也不错。"杨呈秀一直看着袁崇焕的脸色,听他这么一说,立刻就顺竿子爬了上来:"这叫东珠,珍珠中的上上之品。这么大的东珠,也更是罕见。就说下官吧,这几十年见过的东珠不少,可这么大的东珠,也是第一次见到呀!"
  "东珠?竟有这么大的东珠?"袁崇焕问,"杨大人知道它的来历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