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13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王象乾却严肃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想作渔翁?那也得有相当的实力呀!可如今情势,以我朝的实力,想作渔翁,难哪。说老实话,那是既打不住虎、也套不了狼的。可王化贞偏又要借狼赶虎,这不是要引狼入室么?且不论那只虎赶走赶不走,就是这条入室之狼,谁又能奈何得了……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少招惹林丹汗为妙!这,可是老夫的一番肺腑之言,也望贤弟听得进去。"

  "这……"王在晋顿时垂头丧气道:"老大人,下官原打算借蒙古人之力收复广宁--"
  "收复失土?"王象乾连连摆手,他看了看王在晋那副模样,十分关切地对他说,"贤弟千万……千万别这么说--不,连想也不要想!广宁城横竖不是从贤弟手里丢掉的,关贤弟你的屁事?再者,咱把话又说回来,即使贤弟有本事收复了广宁,你自信还能保得住它吗?如果再失去了它,那罪名和王化贞又有什么两样?贤弟,老夫把话撂在当面,这中间的份量,你就多掂量掂量吧。"

  "辽事到了如此不可为的地步,下官又该怎么办?我这个辽东经略还能去干些什么呀!"王在晋没有掂量,就已经吓得要晕过去,他几乎感到绝望了,乞求道,"老大人,给下官指一条可走的路吧。"
  "辽事已不可为,这是明摆着的事,无可置疑了。"王象乾慢慢悠悠地说道,"可在山海关那里,也并不是没有事干呀。贤弟,你刚才不是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么?钟,一定得撞,那里也有钟可撞,老夫以为,贤弟也一定能撞得好的。"
  "有钟可撞?还能撞得好?这么说--"王在晋两眼一亮,就象是溺水之人看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那样,立刻便振作起来,"恳请老大人明示。"
  "也只一句话--守住山海关哪!"王象乾态度极诚恳,那声音却轻飘飘的。
  "守?可这山海关,它还能守得住吗?"王在晋又问道,声音似乎在发颤。

  "贤弟放心,关门守得住的。"王象乾又放低了声音,缓缓说道,"辽东已不可为,那是情势使然。可要说起关门,还是袁蛮子那句话:‘只要给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在这一点上,老夫倒是佩服袁蛮子的胆略和气魄。贤弟,别听那些根本就不晓边事的人七嘴八舌的瞎议论!贤弟此去关门,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上书朝廷:拨款筑城,加固关门城防--"

  "筑城?"王在晋一脸狐疑。
  "哦,是这样的--"王象乾微微一笑,接着便细心解释道:"山海关北面的三重关,南面的老龙头,只要稍加整固就差不多了,老夫说的筑城,是在东面的八里铺筑城。八里铺这地方,老夫曾经去过,在那里筑新城,再派四万重兵驻守,如此层层环护,必保山海关万无一失。山海关守住了,也便保住了京师,贤弟自然也就成了朝廷目前第一等的功臣。想想吧,是不是前途无量?前途无量啊!"

  "老大人,下官明白了,这才是守关的上上之策呀--"王在晋茅塞顿开:既然能保得住京师,那也就保得住了自己的前程!他的脸上立时绽开了笑容,急忙站起身,连连向王象乾躬身施礼:"老大人的一番教诲,下官没齿难忘--谢谢老大人的锦囊妙计,谢谢老大人的雪中送炭。"
  "莫谢,莫谢。要谢的话,就谢贤弟送来的《游春图》吧。"王象乾也实话实说,而且一边说一边就笑了起来,"贤弟,你可知道老夫为什么对这幅《游春图》如此偏爱么?当然不只是它的年代久远、且为名家所作,这其中还有老夫的一个小秘密呐。"
  "秘密?"王在晋不解。
  "贤弟你看--"王象乾得意非凡,"画中春日那安逸清静的景色,达官贵人们那休闲悠然的神态,便是老夫一生的追求哇。古人不是有‘无为‘之说吗?老夫以为,无为则无事,无事即有为:朝廷无事,你我也无事,尽可吃喝玩乐;边境无事,你我自然就会有功,有功不就有为了么?无事之中万福来嘛--这,就是老夫的一个小秘密,也是做官多年来的诀窍,贤弟!"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王在晋发自内心的赞许道,"老大人,下官感激不尽,感激不尽哪!"
  "愿贤弟青云直上--"王象乾倚老卖老道:"哦,还有件事差点给忘了:老夫刚才提到的那个袁蛮子,此人很有能耐,听说孙阁老也很器重他,贤弟此去,想必用得着此人。切记!"
  "多谢老大人,下官一定谨记在心。"王在晋连连拱手。
  送王在晋出大门的时候,王象乾取出袖中的一卷东西塞到王在晋的手中,又俯在他的耳边轻声言道:"其实,老夫早就知道贤弟的来意了。也猜到贤弟肯定愿意割爱,就凭这幅《游春图》,老夫已代贤弟写了一篇《题关门形势疏》的奏折稿,专门说在八里铺筑城之事。喏,就是这卷东西,请收好了,也算是老夫的一点心意,权当是那幅《游春图》的一点回赠吧。贤弟亦当尽快赴任,此折,也应在上任之后再作润色从速上奏。老夫这厢预祝贤弟鹏程万里了。"

  回府的路上,王在晋美滋滋地坐在轿子里,微微闭着眼,不时地摸摸笼在袖子里的奏折稿,心里盘算着:王象乾这个老不死的东西,也真会日鬼弄棒棰,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游春图》弄到手,得了便宜还卖乖呢……不过,这个"蒙古通"虽贪,还总算有些本事,日后倒还用得着他。起码,他和自己是一条钱上的……一幅古画,区区小事,不必计较它了。再说,那《游春图》来的也易,送出去又换来了保命保官保前程的大好主意,算来也值--虽说有失有得,但也是得大失小,这次买卖没有亏本!


第18章 越级上书,袁崇焕犯了官场大忌

  《题关门形势疏》洋洋洒洒千余言,什么各隘口边墙未茸啦,什么器械未整啦,什么兵马未足啦,什么钱粮未议啦,还有什么将官懒惰啦,什么军士偷闲啦等等……话说的倒也不错,只不过是当年熊廷弼对辽东形势分析的翻版而已。而单单用之于关门,却又和袁崇焕请缨守关的奏折相去甚远。姑且不论它只字不提收复已失之地,仅仅只是和袁崇焕"他日战之不力,即斩臣于行军之前,以为轻事者戒"的誓言相比,也是天壤之别了。

  王象乾在他的长篇陈述之后,终于说到了他给新任辽东经略的锦囊妙计--在八里铺筑新城和派兵四万驻守--这,正是他为王在晋代拟奏折的主旨:
  再筑边城,从芝麻湾起,或从八里铺起者,约长三
  十余里,北绕山,南至海,一片石统归总括,角山及欢
  喜岭悉入包罗。再以四万兵驻守其城,如此一来,则关
  外有关、墙外有墙,乃可恃为关门悍蔽,可保京师无虞。
  虽计费甚钜,且民夫当用数万人。夫国家为万年不拔之
  计,何恤一二百万金,独是数万人夫!
  新任辽东经略王在晋从未如此认真地看完这篇《题关门形势疏》,他感到非常满意,未作一字更改,便交给衙门书吏誊写,准备上报朝廷。
  从夜访王象乾到赴任关门,也只是短短几天的时间,王在晋好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踌蹰满志、得意非凡,往日那愁眉苦脸、惊恐不安的萎琐模样不见了。他频频出席各卫所主官、府县正堂以及富豪士绅为他举办的欢迎宴会,他不只为一次又一次收受银票、珍宝古玩而心花怒放,更是为人们一次又一次对他的道贺、赞颂而倍受鼓舞。

  初夏时节的山海关,夜晚还很有些凉意。
  在经略衙门的花厅里,王在晋正在宴请几个幕僚吃花酒。宴席才刚刚开始,也许是有艺妓歌舞助兴的原由吧,那浓烈的气氛已经让赴宴的人们感到了盛夏那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
  酒还未过三巡,几个幕僚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大拍起王在晋的马屁了:这个说:"经略大人才干超众,八里铺筑城,真正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呀!"那个说:"守关,唯此为上上之策,非同寻常,的确是大手笔啊 。"这个说:"大人上任伊始,就有此惊世之议,我朝文武百官,数一数还能有谁人可比?"那个说:"八里铺筑就新城,也便筑成了大人功业之基。王大人,仕途必然无量啊!"这个说:"我朝中人,能在辽东建此殊功者,惟王大人一人而已。看起来,大司马一职,非王大人莫属了。"那个说:"依在下看,又岂止是大司马呀,要不了多久,王大人必定还要入阁为相呢。"

  王在晋眯着眼,听着这些令他十分心动的赞语和颂词,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接连几杯酒下肚,也就又一次飘飘然忘乎所以了。他仿佛看到了眼前突兀而起的八里铺新城,也仿佛看到了从这座新城到京师铺就的那一条金光大道,他甚至已经看到了自己在乾清宫大殿上跪听"王在晋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直办事"的圣旨,看到了他自己就坐在首辅叶向高的身旁,正和其他几位阁臣一道在议论辽东经略的新人选呢……

  "大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赞划孙元化、永平府经历金启倧求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军来到王在晋身边,俯在他的耳边轻声报告。
  "袁崇焕?"王在晋还在洋洋得意的朦胧之中,似乎还没有回过神来,只是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袁崇焕的名字,过了一会儿才又问中军:"你说什么?袁崇焕求见?"
  "是,大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赞划孙元化、永平府经历金启倧求见!"
  "是……是那个广东蛮子啊--"王在晋一下子想起了王象乾的叮嘱,略一沉思,随即吩咐道:"那就请他们去书房候见。"
  王在晋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这几个部属是因为反对在八里铺筑新城的那篇奏折集体求见他的,而领头反对者就是新任宁前兵备佥事的袁崇焕。
  袁崇焕他们认为,只守八里铺,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而且从辽事全局来看,在八里铺筑城,更是从根本上抛弃了收复失地的主旨。因此,这是一个只图苟安无所作为的下下之策,理应摒弃,决不可行。
  他们当然体会不到王在晋、王象乾们的用心所在,而且振振有词地提出了"守宁远"并在宁远筑城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和王在晋八里铺筑城的主张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会见的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果然,王在晋还没有听完袁崇焕的陈述,就已经在心底对眼前的这几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反感。他断然拒绝了袁崇焕他们的意见:"宁远决然守不住 。在那里筑城,无疑将拱手送给建虏,此议不必再提。本经略奏折已经拜发,在八里铺筑城守御,无可更改了。你们都下去,小心办你们的差事去吧!"
  偏偏袁崇焕又是一个特别倔犟的人,凡是他认为自己认准了的事,一定坚持到底,不撞南墙决不回头。在与顶头上司力争不得之后,他毅然越级上书,向首辅叶向高写信陈述己见。
  袁崇焕在信中不但详细地分析了在八里铺筑新城的错误,同时也明确提出了自己考虑已久的"守宁远"以及在宁远筑城的意见。不仅如此,他还表示宁远城筑就之日,愿领兵驻守这个前哨阵地,以扼止努酋西进之势。
  在信的末尾,他又特别强调:
  今之将吏畏敌如虎,龟缩在关内,不敢出关门一步,
  而只知爱钱惜命、扰民害民,此乃将吏之罪;然则不能

  转其畏敌之心以怯法,化其谋利之智以谋敌,又是经略
  之失。与其以百万金钱浪掷于无用之版筑,莫若筑宁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