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6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原来,年轻军官就是宋世英当年在抚顺铁背山挖人参遇到的那个姓何的恩人,也就是现在驻守在这里的守备衔营官何可纲。何可纲告诉宋世英,就在他们父子走后不久,鞑子又来了二十几人,他们十几人抵挡不住,和鞑子们拼了一场,这才逃出来。好在也只是伤了几个兄弟,没有什么大碍。他们一起跑到沈阳,在当时的辽东总兵张承荫部下当了兵。两年之后,他当上把总,再过两年,又当上千总,张总兵殉难前,他已被调守锦州。去年才升守备,当了营官。直到广宁惨败,他带着一营士兵随王化贞、熊廷弼一道入关,被安排驻守在这里,临时负责东城的守卫。

  "我说呢,怪不得我们第二年又去铁背山,却找不到你,山下的那些茅草房也烧塌了……"宋世英接着也简要地说了自己的遭遇。
  "今后作何打算?"何可纲关切地问。
  宋世英没有答话,就拉着何可纲跑到客栈门口,向袁崇焕介绍道:"袁大人,这就是小人昨日所说的何义士,当年在铁背山上救过我们父子的何义士。"转过身又对何可纲介绍:"何大哥,这位就是我在玉田县遇到的兵部主事袁大人,从京师前来察看关门情势的。"
  "守备衔营官何可纲参见袁大人。"何可纲立即向袁崇焕行参拜大礼。
  "何守备免礼。"袁崇焕双手扶起何可纲,看着这个英武的辽东藉年轻军官,心里甚是欢喜。

  "袁大人不辞辛苦,赴关视察,卑职不胜敬佩。"何可纲站起身,又拱手道:"请大人暂到卑职营中歇息,卑职备酒为大人接风洗尘。"
  "也好--"袁崇焕没有客套,"借此也好向何守备请教一下战事边情。"
  "大人,卑职出身寒微,又是败军之兵,愧对辽东父老,愧对大明朝廷--"何可纲拱手向袁崇焕连连施礼,低下头来,"卑职今日有幸见到大人,却也惶恐惭愧之至,更是无颜直面,焉敢承受大人‘请教‘二字?"
  "何守备不必如此自责--我在福建邵武任上,也曾多方请教边事,虽未亲身征战,却也知道战争千变万化,胜败皆由诸多因素促成,并非一人一枪就可以左右,何况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守备?"袁崇焕满意地看着说话实在、一点也不虚伪的何可纲,诚恳地说,"你祖居辽东,自然熟悉边情;厕身戎间,自然知道战事。你我探究一番边情和战事,也为辽东父老尽一份心,为大明朝廷出一份力--好,咱们就不说请教了,只说是相互探究,可成?"

  "成,成啊!卑职今遇大人,实是卑职之幸。"何可纲激动地看着袁崇焕,敬重之中更添了几分的仰慕:"大人对辽东对朝廷的赤诚和热心,是辽东之幸、朝廷之幸!卑职亦将尽心竭力,为辽东父老,为大明朝廷!"

第7章 大明三战皆败的教训

  这一晚,袁崇焕和何可纲及其部属长夜谈兵。
  "自我大明与建虏正式冲突以来,三大战三大败。朝野上下京师内外,大凡提到鞑子,尽皆谈虎色变。然而,却又无人查因探源,岂非一大憾事?人人都说辽东已不可复,边事已不可为,连山海关也难得守住了。‘兵辽,死兵;官辽,死官‘的传言吓破了多少人的胆哪!我中进士那年,杨镐四路丧师,从那以后我常常想:难道大明泱泱大国,竟沦落到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守边复辽?而我今日之所以来此,就是想看看这山海关,究竟是不是难得守住?想看看这边情,究竟是不是已不可为?想看看这辽东,究竟是不是已不可复?……"袁崇焕激动异常,他不时站起身挥着手,高亢的声音回响在一家杂货店改的临时营房里。

  明亮的烛光照着袁崇焕那张微黑的面庞,而他浑身散发出来的热情却又和燃烧着的炉火一样,温暖着每一个人的身心。
  何可纲和他的哨官、哨长们也都尽自己的所知所想你一言我一语地叙说着,先是杨镐的四路出师--
  他们说了西路总兵杜松有勇无谋的事,说他动辄脱去衣服赤膊上阵;说他在萨尔浒战中,竟在天昏地暗两军交锋之时让士兵点起火把,从而使全军暴露在明处,作了躲在暗处的鞑子的活靶子,结果自然是全军覆没,杜松也身中十八箭而亡。
  他们说了东路总兵刘铤中敌埋伏的事,说他带兵在雪地里的艰难行军;说他不辩真假误中敌计而盲目轻进,说他空有超人的武艺、超人的勇敢,但终究还是寡不敌众,一柄大刀拼到最后也挽救不了败局,还是倒在了战场上。
  他们还说了北路总兵马林临阵逃跑的事,还说了南路总兵李如柏根本就不敢率军向前的事……

  他们接着又说代替杨镐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的事:他们说熊廷弼领旨出关还没有到任,铁岭又落辫子兵之手,那时候沈阳、辽阳及周围诸城堡的将吏军民尽皆惶惶然,以致于敌兵未至即弃城逃窜,是熊廷弼日夜兼程,遇逃者即令归,又斩逃将王捷、刘遇节,逮弃城先逃的蓟辽兵备道冯盛明等,同时又全力安抚军民,这才稳住了人心。
  他们说熊廷弼上任之初,派佥事韩原善去沈阳抚视军民,韩原善竟因为听说沈阳是辫子兵即将攻击的目标而惮不肯行;说他又改派另一个佥事阎鸣泰前往,可阎鸣泰只走到虎皮驿就恸哭而返;说他在无可奈何中只有亲自前往。
  他们说他翻山越岭涉水过江马不停蹄地走遍大小关隘,察看地形地势,呕心沥血在要人缺人、要马缺马、要器械缺器械、要粮饷缺粮饷的极艰难的处境中,总算将辽东固守了一年多,可朝廷却说他无能无谋,硬是罢了他的官……
  他们也说了沈阳和辽阳的失守以及广宁的惨败:他们说了袁应泰虽然清廉是个好官,但对兵事却一无所知,而治军更不如熊廷弼那样一丝不苟赏罚分明、根本带不了兵;说了鞑子早有奸细入城作其内应、努酋对两城内外的兵力部署全都了如指掌;说了沈、辽守城五总兵的死难,说了经略袁应泰的自杀,说了巡抚张铨的不屈和壮烈。
  他们说了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时,事事处处都受巡抚王化贞制肘的事,说了西平堡敌我的兵力悬殊和西平守将罗一贯、黑云鹤与三千守军的英勇拼战,说了平阳桥之战,说了努酋兵临广宁城下和孙得功、鲍承先、高鸿中的投敌,说了王化贞的仓皇出逃,说了熊廷弼的接应,说了溃兵的一路西走。
  他们又说了他们奉熊廷弼之命一路"坚壁清野"断绝鞑子粮援、毁坏城堡不让鞑子有可居之地……
  炉火烧得很旺,谈话无拘无束。
  夜深人静的时候,毫无睡意的袁崇焕和何可刚他们还在热烈地议论着。
  "大人,卑职以为:我大明三战皆败,教训有五--"此时何可纲正有条有理的谈他的一些看法:"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志曰:‘不知地利不可行师。‘可杨镐既不知地形、更不知敌情,只知冒进求功,终于驱十万大军于死地。袁应泰也不知兵:杨镐兵败后,熊廷弼大人来到辽东,确定‘坚守图进‘之策,辽东总算固守了一年多。可是,袁应泰来了又改定‘三路伐金‘之计,唯恐再提坚守二字。也只有几个月时间,却连沈阳、辽阳也守不住,都给丢掉了。王化贞更差,只会吹牛,在辽东谁不知道他‘请兵六万,一举荡平胡虏! ‘的大话?到头来没有荡平胡虏,他自己连同我们在内的十几万大军倒被胡虏荡平了!所以说,将帅无能,如何不败?此其一。"

  袁崇焕只是点了点头,他心里却想得更多更深:岂止是将帅无能!朝廷中从万历皇帝到内阁辅臣到兵部乃至于动辄上折言事的言官们,几乎全不知兵,却又低估鞑虏之力,以为天朝大兵一到,努酋即束手待毙……"只有手握权柄者连连催促进兵,才有杨镐之流的轻举妄动啊!袁应泰为什么只言进不说守?那是熊廷弼言守却被言官们交相弹劾而终被罢职所吓的!而王化贞,只是久历官场的一个无赖之徒,他知道斗不过二度经略辽东的熊廷弼,便求助于朝廷中他所结交的权要,釜底抽薪架空了熊廷弼。‘请兵六万,一举荡平胡虏‘这句大言不惭的话,谁都不会信,可朝廷偏偏就信了他! ……"袁崇焕真想接着何可纲的话大声地说下去,可想了又想,没有张口--这些,都是袁崇焕在兵部主事任上,从过去有关辽东奏折抄件中所了解到的,这也正是辽东边事日坏的一个难以化解的症结。

  "说得好哇。"袁崇焕和颜悦色鼓励道,"你接着说。"
  "再说兵,兵有二害:一是不事训练,二是漫无纪律--"何可纲继续说道:"卑职自当兵始,当过哨长、哨官、营官,一直和兵打交道。自信尚能严于治兵且尽职练兵,但八年来遍看辽东各部各营,除熊大人首任辽东经略一年多内注重治兵练兵外,尽皆久无训练,连带军政也都废弃不堪了。那结果--"
  "那结果当然不妙!在营呢,点册有名,及派工役而忽去其半;领饷有名,及闻警报而又去其半;及至战事当前,士兵大都装死扮活,不肯出战;以至于上了战场,也往往闻风而逃,望阵而逃,惧战而逃……士兵都抱着一个‘逃‘字上战场,那仗还能打得赢吗--"袁崇焕接着何可纲的话说出了结果,"士兵不精,如何不败?此其二。我说的是吧?何守备。"

  "是……"何可纲十分惊讶,他不知道这位袁大人对辽东士兵情况竟是这样清楚--他可从未到过辽东也未带过兵啊?
  "是这样--"袁崇焕解释道:"我在兵部看过熊廷弼当年陈述辽东军情的奏折。哦,你接着说吧。"
  "还有武器,更是多有残缺,残缺得让人难以置信。即如卑职一营,坚甲利刃,长枪火器,大都丧失俱尽,今士兵所持弓皆断背断弦,所持箭皆无羽无镞,刀皆缺钝,枪皆顽秃……能够拿上战场和鞑子拼杀的,实在少之又少。大人,武器不利,如何不败?此其三。"
  "这四?"
  "缺粮欠饷,如何不败?--当兵,是拼了命才换来点糊口之粮,妻儿老小都巴巴望着它呀。更何况当兵人要吃粮,军马也要吃草料!更常见军马瘦弱,常听说军马被士兵断绝草料,甚至于被弄死。可朝廷却常常欠饷,一个月,二个月,甚至数月无粮无饷。如此欠粮欠饷,试想如何有士兵不饿、马又不瘦不死之理?而军兵无粮,又如何不卖裤袄杂物?如何不夺民间粮窖?如何不取马料养自己性命?马匹又如何不瘦不死?又冻又饿的士兵和马匹又如何上战场?即使上了战场,又如何不打败仗?"

  "还有五?"
  "不信辽兵,如何不败?--"
  何可刚的话立时引发了在座哨长、哨官们的共鸣,他们七嘴八舌地向袁崇焕诉起苦来:"我们最受岐视!"
  "我们的武器最差!甲胄也最差!"
  "我们的欠饷最多!时间最长!"
  "他们骂我们是辽呆子!"
  "他们抢我们的粮!还欺负我们的妻小!"
  "……"

  袁崇焕静静地听着沉思着:辽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辽东,他们热爱自己的故土家园,他们痛恨抢占他们的土地、夺走他们的布匹粮食、烧他们的房子、残杀他们的父老兄弟、欺辱他们的妻女的鞑子兵,他们熟悉辽东的山山水水,他们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赶走鞑子收复自己的家园,安安静静地过日子,是他们最迫切的愿望,有人说辽东兵无固志,说的是与自己利害无关的那些外省兵,而绝非是他们--这些土生土长、不愿流落他乡的辽东百姓和士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