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子里的蔬菜不耐旱,必须用井水来浇,菜园子里都有大口砖井,井口直径约有四尺,且越往下直径越大,到井底要有六、七尺。在吃集体食堂的两、三年里,集体统一种菜园子,在砖井上装了铁制的水车。水车套了牲口,转圈拉磨一般拉了水车上的齿轮转动,井水就源源不断的提上来。只可惜,当时的牲口比人还忙,后来只得换了人推,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推得动,效率尚不如祖祖辈辈使用的辘轳。这水车买配件、维修也都困难,因此时间不长,水车就又换成了辘轳。
大旱时节,不论黑天白日,井口的辘轳一刻不停,集体食堂解散之后,菜地就都分到了户,家家都要种几畦普通蔬菜,各家用井浇菜要提前排队。一个生产小队里,只有四、五架辘轳,分别属于几户人家,没有的人家,要借了来用。辘轳只要安在了井上,一般不再换,大家接续着使用,但要事先跟辘轳主人打声招呼,以示领人情。只有轮到也有辘轳的人家浇菜了,才搬来自家的辘轳,换下原来的。水斗子轻便,易损坏,一般各家都自备。
一家的菜园浇完了,要跟等在一旁的下一家交代清楚排队的顺序、交割好辘轳等工具,还要回村通知再下一家。接到通知的人家,不管是什么时辰,背了水斗子,拿了铁锨就到菜园子里候着。等候的时间,一般也会帮忙摇上一阵辘轳,替换下疲劳的乡邻歇口气、抽支烟。
辘轳大多是木制的三脚架,使用时架在井口上,上端有木轴;轴上穿了约直径八寸、长二尺的绞盘,绞盘俗称辘轳头;辘轳头上装弯了的木棍摇把,名曰辘轳把。绞盘拴长绳,长绳的另一端拴水斗子。水斗子是半球体,直径约一尺半,荆条编成,工艺与编笸箩、簸箕相似,是以去皮荆条为经,细绳做纬,编结而成。后来又有了黑铁皮或白铁皮敲成的水斗子。水斗子上口装木棍横梁,梁上有大铁环,绳子就拴在铁环上。
摇辘轳的人,弯腰撅臀,双手握辘轳把,一圈一圈的用力摇。辘轳头上绞了绳子,慢慢把盛满水的水斗子绞上来。水面两丈来深,绳子在辘轳头上绞到八、九圈,水斗子就上来了。在水斗子下底刚出井口时停住,右手继续攥住辘轳把,腾出左手,抓住水斗子横梁上的铁环,巧劲一拉,右手同时略松绳子,水斗子就倒在井沿特备的草垫子上,水“哗”的一声倒尽了。水倒在紧挨井口的池子里,顺着垄沟流向菜畦。摇辘轳人,右手轻摇一下,空斗子回到井口,左手五指并拢按在辘轳头上,松了右手,辘轳头“咕噜噜”一阵急响,空斗子瞬时滑到井底。左手与辘轳头的摩擦力,控制着水斗子下落的速度。斗子轻,横梁重,水斗子到水面自动翻倒,“咕咚”一声就打满了水。
只有下放水斗子这段时间,摇辘轳之人最轻松,挺直了腰,抬起了头,松一口气。只可惜这时间太短了一些。有技术特纯熟之人,水斗子摇上来后,不用手拉,却抬起左脚,顺势轻轻一拨,就把水倒在池子里了。那动作简直舞蹈一般,潇洒之极,让人看了眼热。
摇辘轳浇园,一般要两个人。一个壮劳力摇辘轳打水,一个孩子或妇女拿了铁锨改畦口、看垄沟。男孩子若到十来岁,也会摇会儿辘轳,换下父兄歇歇,自己也在父兄指点下学学手艺。没有成年男人的家庭,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也就站在了菜园的井口,象模象样的摇起辘轳。乡亲们看在眼里,就知道这个家庭开始有顶门立户的男人了。
日期:2019-11-20 21:12:47
浇地 (下)
1965年春天,刘庄大队在地里打了第一眼机井,买来八马力柴油机,开始抽水浇小麦。全村的大人、孩子纷纷跑到机井旁边看热闹。
机手是本村人,原来在县城的农机站工作过几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回了家。现在满手油污,给柴油机加水加油,不停地摆弄。用手把柴油机“呼呼”的摇一阵,歇一歇,再摇一阵,柴油机没动静;用铁丝挑了蘸柴油的棉丝,点着火,靠在摘了铁帽子的进气口处,换个身体壮实的小伙子再摇一阵,柴油机还是没有动静。最后,找来长绳子,绕在柴油机的轮子上,五、六个年轻人拉了绳子一头,听一声口令,拉了就跑,柴油机“突、突”冒了几股黑烟,惊天动地响起来,众人大喜。挂上传动皮带,水泵跟着飞转起来,一股粗水柱突然从胶皮管子里冒出来,人们新奇的围上来,洗手、洗脸,用手拘起一捧水喝两口,竟又软又甜。机手用破布擦着手,大声回答着人们的问话,脸上满是自得。
人们开始用这机井水浇庄稼。施了化肥、浇了机井水的小麦,竟不到十天就能显出优势:叶片黑绿,茎杆开始粗壮。人们尝到了甜头。
第二年又打了一眼机井,之后,几乎每年都要打两眼。成方连片的平整地块,差不多都能浇上机井水了。后来又陆续安了变压器,拉上了电线,电动机替换下柴油机。
那时,机井由大队的电工组统一管理,统一配置水泵、电机,统一维修。八个生产小队轮流使用,费用由小队分摊,一个月结一次帐。小队浇地要先跟大队申请、排队,大旱时节,几个小队为争用机井,经常发生纠纷;机井、水泵、电机都是老伙里的,谁使用起来也不大经心在意,维护、修理更不及时,故障经常发生。因此,浇地的效率极低,费用却很高,各小队都不满意,大队却是费力不讨好。
1974年,全大队重新调整了地块,每个小队原来的十几块地,合并成三、四块。机井随地块分到了小队,水泵、电动机也分了。各小队在井少的地块又新打了机井,补充添置了水泵、电动机。这套设施都成了一家的,出了毛病要自家掏钱修理,各小队都各自精心维护,备加爱惜。
地块在播种翻耕之前,一般要先洇一遍,这样出苗更全更壮;小麦一般要浇上两、三水,亩产达到了三、四百斤。日常的农活之中,浇地成为重要的一项,在天旱季节,小队里要时常开两眼机井浇地。
一般浇地的劳力分作两班,轮换着吃饭、休息,水泵白天黑夜不停地出水。每班三个人,一名机手,负责维护机、泵,两个人负责看垄沟、改畦口。
这个时期用电极紧张,停电的时间比有电的时间长,后来新打的机井也没有架上电线,因此,浇地又主要用上了柴油机,这时的柴油机已经升级成12马力的,多是宁晋县生产的X195型,动力大了许多,但还是经常出毛病。小队的机手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一上来就直接操作,用不了几个月,也就熟练了。电动机皮实,不需要专门维护,用它浇地,合上电闸就出水。柴油机就复杂多了,每天要检查两次机油,加两次柴油,每隔两个小时加一次冷却水,听到有异常声音要立即停机检查。因此需要一名机手时刻守侯在一旁。不过,只要机子不出毛病,机手还是很轻闲的。离机井十几米的地方,铺个草苫子,晚上可以睡会儿觉。机手守着柴油机睡觉有特点,你若大声叫他,甚至用脚踢他,也许叫不醒、踢不醒,但你只要把柴油机一停,他“忽”地就坐起来——醒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