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场》
第2节

作者: 华章
收藏本书TXT下载

  郭小华首先要分析和判断万于鸿的尸体的所在地点,是不是原始的杀人现场,以及他的尸体有没有被人移动过。
  如果在万于鸿被害现场,发现有喷溅血迹和血泊的杀人现场,往往就是原始杀人现场。那么,接下去,就要观察在这个地方,有没有这样的特征。比如,这里面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喷溅血迹;另一个是血泊。我在大学里所学到的血泊含意知识,是指大滩的血。而喷溅的血迹特征,是血液在撞击物体表面之后,因物表的结构和其吸附性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形态。
  从万于鸿的血迹喷溅形态来看,高连生可以推测犯罪人的作案经过。他甚至还可以从中推测受害人万于鸿,或者是嫌犯的相关资料等。高连生忧郁了一下。他用眼光在和郭队做着沟通。郭小华对现场不是没有看法。碍于县局的人也在跟前,具体的暂时先放一放。要等他回到局里,在有关会议上他才会谈个人意见。还有,万于鸿的血迹喷溅形态,也是现场重建的一个部分。
  我发现我有点自作聪明。假如从万于鸿的血迹形状来分析的话,可以推测他的血液,在喷溅瞬间所在的位置高度和角度。如果万于鸿的血迹是圆形的,那就可以表示他的血液,是从不远处的地方滴落下来的。具体标准应该是小于12英寸高度。1英寸被换算成2。54厘米,然后,再乘以12英寸,应该是30。48厘米。以这个作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推理。
  如果万于鸿的血迹是锯齿状的话,表示它掉落的距离,应该大于12英寸,也就是大于30。48厘米高度。假如,万于鸿的血迹显得是惊叹号状,那么,他的血液应该是沿着惊叹号尾巴上的小点位置,撞击落下。

  还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从万于鸿的血迹形态和血滴大小的特征,还能够从中区别万于鸿血液的喷溅速度和力量。它分低速中速和高速等三种。假如万于鸿的血液,是以低速射出移行的话,它的力量会很小。这种血迹往往是一个人如受伤以后,血液滴落在地面上而形成的。
  如果万于鸿的血迹喷溅速度是中速。这可以表示为力量中等。这时候,万于鸿的血滴边缘,应该表现出不整齐状态。如果除主要的血滴以外,还会有一些洒落的小点。一般来说,这种血迹主要是来自打击刀伤棍棒榔头等。当然,万于鸿的血滴不是属于高速飞溅的那种。那种血滴表示撞击力量很大,而且血滴会散布广泛。打击区域的中央位置和四周,也会有喷雾状极小的血点。这类血迹,常见于枪击和爆炸案件。

  万于鸿是刀伤致死。勘察刀伤的血迹,除了要看它形态,也要看它的速度和力量。除外,必须还要看他的伤口位置。如果刀刺在肌肉上,血液不会流得太多。如果刺在静脉上,他的血液就会朝外涌。假如刺在动脉上,他的血液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喷溅出来。
  那么,应该从万于鸿的血滴形态上,去判断凶手的作案手法。如果被害人万于鸿是在遭到殴打以后致死,他的血迹会出现放射状的分布形态。这是因为罪犯在挥舞凶器时,会留下弧形的轨迹等。
  现在,判断万于鸿是否已经被移尸。假如这里是移尸现场。这个现场和原始的杀人现场就不大相同。被移尸现场后的尸体,虽有严重的开放性损伤,但尸体所在的地点,却没有喷溅血点和血泊。而且,尸体的周围血迹也比较少;尸体上的流注状血迹也难与地面相联。或者是血流注反映出的,尸体体位变化为移尸形成。在现场外围,还可以看见移尸滴血;在地面上,还可以看见移尸时候流下的血拖痕等。而万于鸿的案发现场有血泊。这又怎么解释。

  勘察结束。万于鸿死于刀伤。血迹喷溅速度为中速。特别是现场的血泊也可以说明,这里就是案发的第一现场。我心里这种认识,不知道对不对。
  法医高连生继续在作分析判断。被害人万于鸿和凶手所处的位置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万于鸿所坐的椅面也有血迹,它和地面距离的最低高度为45厘米。如果从地面上升至被害人的刀创的出血点距离,最近的一处,假如是62厘米的话,那么,能否说明万于鸿是被疑犯从椅子上移下来的。
  因为,可以从一系列的实验数据来说明,万于鸿的血滴形态,大致上确定万于鸿的血滴滴落高度。实验数据还可以表明,由于重力作用,如果从10厘米以内的高度,从90的接触角度的滴落血滴是圆滴状,圆滴边缘光滑或稍带小突起。这种情况死者万于鸿不存在。
  如果从死者万于鸿50厘米高度,从90的接触角度的滴落血滴周缘分析,会出现比较多的小突起情况。这个现象,或许对死者万于鸿来说是存在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等量血液落下时,和死者万于鸿的距离越长,大致要长到从50厘米到100厘米。这时候,万于鸿形成的血滴会越大,而且在血滴周缘的小突起也会增多;如果超过了100厘米的距离,这个90的接触角度的滴落血迹形状,基本上就不再发生变化,当这些血液在落地后,由于飞溅的作用,而在大血滴的周围,会形成更加多更加小的血滴。
  万于鸿是不是他杀。我想说话,但是,高连生用眼光制止了我。我心里好像有些糊涂。难道我不该说实话。我好像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我把吊到嗓子眼的话又咽回了肚里。难道我怕什么。我总觉得有一些胆怯,我好像也看到了郭队心中的复杂,但我不敢猜。
  当郭小华带着人离开现场在返回通沙市的路上,法医高连生的心里闷闷不乐。因为有消息从东门县委传出来,说万于鸿是自杀。就连东门县公丨安丨局的人也已经排除他杀。这么过早的下结论是否妥当。我不敢说有些人简直是在信口开河,噢,不,是信口雌黄。我好像意识到,这里面的事情特别复杂。而我刚从警校毕业不久,对这个社会,还有整个世界,究竟能看透多少。我知道自己还很嫩。
  “如果万于鸿用刀自杀,他的血迹喷溅速度是否达到中速。”高连生听郭队这么一问,他没有马上回答,因为,车上还有其他人。高连生不想把自己当作替罪羊被人礽出去。
  “那么,单纯从血迹的形态上去分析和判断作案人的手法,这或许也是一个突破案件的关键之处,例如,当被害人万于鸿在遭刀砍时,他的血迹会出现放射状的分布形态。在现场,有谁注意到了没有,”郭队把眼光扫向我,我却显得有点激动,我刚想开口,却被他一句话制住了,他让我想好了再说。我点点头,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样子。我想,我的工作表现已经被领导注意了。这是一件好事。我想踢好头三脚。不知道这个头三脚,想踢好的话有多少难。

  在车上,郭小华还是对高连生继续发问,“在现场时,你究竟有没有注意观察到血迹的放射状分布形态,比如,距离多少,它的喷点和血迹的尖端朝向哪里。还有,万于鸿确切的死亡时间,我们都要搞准。”

  高连生看了看坐在车上的其他人,说:“我们到现场时,发现死者已经全身僵硬,看来,死亡时间已经超过2小时以上,但还不到9小时。至于血迹喷点超过50厘米范围,这个好像还没有发现,但也不排除现场已经被罪犯处理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