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祖法宝坛经说禅与大手印》
第28节

作者: 北京波罗密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12-10 21:52:37
  大唐时代 ,随文成公主入藏的有一些显教僧人,尤其是禅宗。
  后期在西藏由于禅宗与密教的差异,当时的藏王就请两派辩论,到底哪一派是正宗。
  禅宗以大乘和尚为主将,密教以寂护的高徒莲花戒为首。我看到的资料是双方当众辩论了三天,最后以莲花戒胜出,大乘和尚率禅宗弟子出走西藏。
  有西藏传说禅宗弟子有人报复,把莲花戒师裆部的两颗摩尼球给捏碎,死掉。野史不足信,供参考。
  不过根据五祖弘忍大师传法于惠能的故事,上边刚讲过,根据那种情形,禅宗弟子争抢衣钵,惠能南逃避祸来看,也说得过去。

  类似于老郭总说的,同行是赤裸裸的仇恨。
  日期:2019-12-10 22:39:44
  到底还修不修呢?
  楞严经中有这么几句,非常驰名: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肯:骨肉相连处。 綮:筋骨连接处。qing,读四声。
  肯綮修证:就是盘腿挺胸调息观念。
  劬劳:劬里的句,表示弯腰用力,辛苦劳动。劬劳不是辛苦劳作。
  肯綮在程度上要比劬劳还深切一些,盘腿打坐的人,都经历过酸麻胀疼,关节筋骨皮肉之苦楚,练过的人都知道。
  楞严经里这么讲,是不是说见性了不用修行呢?
  有人就错解了经义。具体是谁不点名了,怕人把我的摩尼球给捏碎了。
  有人单把这两名单提出来—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这就是断章取义。因为这不是一句完事的话。

  虽然大乘经典是文学化的佛经,但黄酒也是酒,红酒也能醉人。
  我觉得大乘和尚也是受了这个经典的一些影响。房融尊者润色这部楞严经,言之有文,行之则远,在当时肯定很有影响。
  如果这么断章取义地理解,就会流入狂禅了,可惜了。
  这个整句的意思是说,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你修不修,道都在那里。

  楞严经原文后边还有一个譬喻,说一个人的明珠藏在衣服里,忘了,找不到了,以为丢了。后来一天突然发现了,就得着了,不用再流浪乞讨了,一夜暴富。类似的寓言故事,法华经里也有一个。
  就像这颗珠子,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它都在你身上。不会因为你临时找不到了,就不在。
  道也是一样,你可能不明白,但是,你明白不明白,道都是在那里。不是你修了,道就在,你不修,道就不出来。道不是修来是,是本具的。
  修呢,就是能名证出来,就是相当于把身上的珠子,找出来。
  日期:2019-12-10 22:53:31
  非常有意思。

  坛经里有一段落,惠能说出五个何期自性的感叹之后,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这里,忍法师也强调了见性。说如果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那如果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了,还修不修呢?

  这里是容易引起大乘和尚说的,只要见性不需要再修证的观点。
  只能说的错解佛义了。
  日期:2019-12-11 22:09:07
  今天发现肯这个字,非常会意,中国的字非常讲理。

  上边的止,非常像异形的骨头,拐着弯抹着角,下边的月,当然就表示肉,骨与肉相交的地方,就是肯。
  前边加一个口,就是把嘴凑过去,煮熟或烤熟了,咬上一口,就是啃。这个动作,人与狗都非常喜欢。
  ,
  日期:2019-12-11 22:46:38
  古印度的修行人也很厉害,有的也很凶残可怕。
  目犍连就是被别的外道,因为嫉妒佛教徒分走了许多供养,他们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而有的说是棍杖打死,有的说是埋伏在山坡上,用石头砸死。

  但是总体上,佛教内部还是不至于。
  佛教在世的时候,那个风气最健康,开明,文明,公平,宽容,佛教愿与外道和平共处。这是佛教的伟大之处。
  佛陀的住地,经常有异比丘,在那里修行,听法。有时候也提问,有的人就转变成了内比丘,成了佛教徒。
  也有的异教徒,来挑战归化佛教,找到佛的驻地,来辩论。佛陀都以绝对优势完胜。
  但是,有不归化的异教徒,顺其自愿,自处随意,互相尊重各自的意愿。在佛陀的范围之内,风气清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