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那些事儿(刘裕拓跋珪卷)》
第16节

作者: 云海孤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8-06 22:43:26

  释道安本姓魏,常山扶柳人,神性聪敏,十二岁出家,破除俗姓,以释为姓。道安生得丑陋,以貌取人是人的通病,师傅不喜欢他。有次,道安同学向师傅要经卷,师傅递给他一卷辩意经,约五千言。道安带佛经入田,休息时候读经。晚上回来,把佛经交还给师父,再求剩下的佛经。师父不高兴:“昨天的经书尚未读完,怎么又来索要?”道安答道:“记下了!”
  一句话吓师父一大跳,也没说话,又给了一卷光明经,不下一万言。道安带着佛经入田干活,晚上还给师父,索要别的经书。师父让他背诵,不差一字。师父这才明白,人家是佛陀转世,从此格外敬重。
  道安又拜佛图澄为师,首创寺塔传教,门下弟子无数,中分河北,有一半的河北人受过教化。为避中原之乱,至襄阳讲经布道,整理佛典,为晋朝皇室、士庶所重。在襄阳十五年中,道安除每年讲经外,最伟大的一项成就是制定管理僧团的制度,叫做“僧尼轨范”。佛教的清规戒律从他手里开始制定,人身自由也被限制。以前和尚独来独往,现在成为住宿生。
日期:2009-08-06 22:45:17

  前秦破襄阳,苻坚得道安大喜过望,谓群臣道:“襄阳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辅大秦。”道安至长安,居五重寺,苻坚每有军国大事常常咨询,并指示学士,无论佛学还是外学,有疑难处都向道安请教。长安一带因而形成一句谚语:“学不师安,义不中难。”意思说做学问如不以道安为师,学问不能精深,经不起人家的质疑问难。

  道安之前,对佛经的翻译、注释错误甚多,无法服众,不能渡人,不利于佛教传播。道安对佛经进行注释,可以这么说,真正的注经之作始于道安。
  道安深知若想佛教在中土发扬光大,成为主意识形态,佛学经典必须译成中文。佛学浩如烟海,道安才学毕竟有限,他想到了名扬西域的鸠摩罗什,极力怂恿将鸠摩罗什迎到中土,同时坚定苻坚出兵西域的决心。
  可惜,苻坚没有得到心目中的高僧,前秦帝国灭亡了。后来,鸠摩罗什到达后秦,在长安译出《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后秦成为佛国,国内一度比较安定。后秦对北中国的国家政权影响深远,成为北魏某段时期的样版。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鸠摩罗什神思俊才,西域人人钦服,每年举行讲经说法,西域诸王云集闻法,长跪在鸠摩罗什的法座旁,让他踏着登上法座。吕光破西域后,为树立威权,打压鸠摩罗什,强迫他与龟兹王女成亲。鸠摩罗什苦苦请辞,吕光大加奚落:“和尚的操守不过象你父亲罢了,有何不可。”
  西域征服者亲自灌醉鸠摩罗什,送入龟兹王女的洞房。吕光又让鸠摩罗什骑猛牛、乘恶马,想看从牛背和马背掉落的滑稽相。几番恶意欺负,鸠摩罗什胸怀坦荡,丝毫没有怒色。

  不管怎么说,鸠摩罗什犯了色戒,后来到达长安,后秦皇帝强逼接纳十名伎女。伎女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女,而是指以歌舞为业的女艺人。鸠摩罗什对持戒不严耿耿于怀,深以为恨。每逢升座讲说经义,时常语重心长地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只须采撷莲花,不必沾取臭泥啊!”
  纵使如此,难掩这位佛学大师的光芒。吕光改变对鸠摩罗什态度缘自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一日行军至日暮,前秦军在一处山脚下安寨休息。鸠摩罗什缓缓劝道:“都督安营此山脚下,必见狼狈,应该徒军陇上,远离此处!”吕光傲然道:“依谷下寨,可避风寒,有何狼狈?”
  夜间,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山洪暴起,士兵死者数千人。吕光从此对鸠摩罗什另眼相待,遇有军国大事常常咨询。可见鸠摩罗什不仅佛学造诣高,天文、地理知识相当丰富。
  吕光就东归去留请教时,鸠摩罗什答道:“这里是凶亡之地,不值得久留,中路自有福地可居。”这话实为西域诸国主,不过能够准确预见大军止于凉州实为奇迹。如非后人杜撰,鸠摩罗什当有其神异或占卜的过人之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