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懂此书,天下无书》
第55节

作者: 渔樵故纸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7-02 19:52:55
  资治通鉴故事会之四十九:渑池之会 血溅五步 坦荡廉颇 负荆请罪
  《资治通鉴》卷四 周纪四 周赧王 姬延 三十六年(壬午 公元前279年)
  秦昭襄王嬴稷派使者对赵惠文王赵何说希望双方可以在黄河以南的渑池举行友好会谈,以释前嫌。而赵何一想到嬴稷那邪魅狂狷的笑脸就浑身发冷,准备拒绝他的邀请。
  当年赵何他爹赵武灵王赵雍,孤身一人以商旅的身份直面嬴稷母子,将二人吓了个胆颤心惊。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有勇气将自己的爹饿死在沙丘宫中的赵何,却没有勇气面对被自己的爹吓个半死的嬴稷。笔者不得不说,再神勇的父亲,面对儿女时,似乎也只能听天由命。
  廉颇和蔺相如见自己的老大这么怂,免不了有些失望。但失望解决不了问题,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赵国被攻击,他俩必然没好日子过。于是他们鼓足勇气,一起对赵何说:“大王您要是不去,咱们可就露怯了”。

  二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赵何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很清楚,在战国这样一个处处都是极限竞争的乱世,作为一国之君露了怯意味着什么。
  这已不仅仅是他个人面子的问题,因为国君的面子,可谓是国家的第一道防线。像战国七雄这样的大国,除非像齐湣王田地那样发了癫,否则在正式军事行动前,一定会以各种方式,试探性的扫一下对方的面子。而对丢面子这事儿是忍气吞声还是坚决找补回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里子会不会受到伤害。
  对于类似挑衅,其应对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也是大家最为不耻的一种,就是因实力不济而选择忍气吞声。

  最典型的例子则是慈禧在光绪年间面对西方列强的挑衅所做的一系列退让。最终,这退让没有换来丝毫的怜悯,反而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陷入亘古未有的苦难和屈辱中。慈禧因为丢了中华儿女的脸,已经被我们痛骂了数百年,但痛骂之余,我们也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她是个天生软骨头的女人吗?如果你这么认为,我希望你可以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沦陷,蒙古悍将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率骑兵七千、步兵万余撤防到八里桥附近,准备利用蒙古骑兵的野战优势与英法联军对决。
  同年9月18日,英法联军向位于张家湾的清军驻地展开炮击,早已严阵以待的蒙古骑兵以无畏的勇气顶着数百支康格列夫火箭的轮射向敌军阵地发起猛烈冲击,可惜的是,密集的炮火使马匹受惊,掉头冲向了后面的步兵,形势一片混乱。僧格林沁率军退入八里桥,张家湾和通州沦陷。
  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北京三十里,是由通州入京的咽喉要道,僧格林沁在此处构建防御工事,准备与英法联军决一死战。
  9月21日凌晨5点半,英法联军八千余人以炮火为先导向近三万人的清军发动了进攻,蒙古骑兵手持长矛、弓箭以一腔热血向英法联军的火炮阵地轮番冲锋,但在敌军的密集火力下伤亡惨重。无功而返。僧格林沁在腹背受敌的绝境中依然立马阵前,指挥战斗。
  后来,英法联军以大口径火炮轰炸清军最后的阵地,终于占领了八里桥,阵亡将士的尸体,几乎铺满了整个桥面。
  八里桥之战,是热兵器与冷兵器的一次经典交锋,蒙古骑兵以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荣耀。得到了咸丰帝“忠勇性成,赤心报国”的褒奖和法国军官吉拉尔对他们的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的高度赞扬,但却没能改变战争的结局。清军不仅丢失了阵地,双方的伤亡对比,更是让人难以置信。
  此役中,三万清军伤亡过半,而英法联军仅十二人阵亡,以至于法军将领孟托班回国接受拿破仑三世的封赏时,遭到多数议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战斗就像是一个笑话。不应该有人因此受到重赏。
  八里桥惨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大清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跑路,先保住自己的小命再说,没想到,却在临行前遭到一位年轻贵妃的极力劝阻,她请求咸丰皇帝留在京城继续抵抗,因此激怒了他,差点被杀。不久,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在礼部大堂签订,这位贵妃深以为耻,不顾生命危险,再度劝奕詝废约备战,后因咸丰病危,无果而终。而这个当时年仅二十五岁的贵妃,正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从上面的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出,慈禧并不是一个天生软骨头的人,那么,她的退缩是因为她的无能吗?
  虽然笔者和大多数人一样很不喜欢她,但要说一个在王朝末世掌控朝局至死;连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这样的狠人、能人都在她的控制下瑟瑟发抖的人无能,这恐怕有失公允。
  如果既不因为懦弱,也不因为无能,哪么,慈禧的退缩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她在登上高位认清局势后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的核心则是:她认为大清的面子是保不住了,自己好不容易坐上了现在的位子,人生苦短,不如尽力享受荣华富贵,风风光光,自己有面子就好,至于我死之后,谁管它洪水滔天。
  从八里桥战后的爱国贵妃到后来的蛀国太后,慈禧的矛盾心理在中日甲午海战前后体现的淋漓尽致。最初,慈和和光绪一样坚决主战,并严令“不准有示弱语”。但当有人提出停止为祝贺她六十大寿而启动的颐和园修缮工程,以工程款充实军费时,她却大发雷霆,说出“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这样的话。
  慈禧的选择对于大清来说,无疑是可耻的,但其实如果你认真思考历史上众多昏君甚至部分所谓明君的作为,你会发现,做出这样选择的人又何止她一个。这也是帝制国家很难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求一个家族的世世代代在各种情况下都保持一颗大公无私的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退缩是可耻且无效的,这一点连那些选择了退缩的人都心知肚明。所以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对抗,这就要说到剩下的三种情形。
  面对挑衅地第二种选择,笔者将其总结为有来有回、有限度的对抗。这也是对抗中最常见的一种。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之间长达44年的冷战。
  当时同为超级大国的美、苏两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科技、军备、外交、太空探索等多个领域展开全方位竞争,甚至在部分地区通过代理人进行间接军事对抗,然而,虽然分歧巨大,对抗激烈,但得益于二战的惨痛教训,双方即使是在发生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这样的恶性冲突的情况下,依然极力克制,尽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笔者看来,这种有限的对抗对人类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双方政治体制的变革和完善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这段历史的挖掘,也让笔者罕有的在政治家身上看到堪称伟大的光芒。特别是和那些对自己的同胞都动不动喊打喊杀的键盘侠比起来,可谓是云泥之别。
  借此机会,我特别想对那些键盘侠们说,笔者不希望任何人最终是通过战争明白了战争的残酷。但在这个资讯和媒介如此发达的世界,我希望你们在喊打喊杀之余,能够稍微用心去了解和思考一下你们口中的战争。

  我想你们终将发现,古今中外,战争无论胜负,都是以绝大多数人的苦难换取极小部分人的利益,同胞之间的战争,更是罕有正义可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