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可知隋朝之大隋崛起》
第3节

作者: 回青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于谨,河南洛阳人(老乡注意了),平时经史子集也看点,但是最爱看的书是《孙子兵法》,这本书就不用多介绍了,地球人都知道。自古及今很多不出世的猛将,就是拿着这样一本书,建功立业,留名青史,于谨就是其中一位。
  原先于谨隐居在乡里,没有出去做官的意思,可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身边的人有的看不下去了,就劝他做官。于谨很淡定的答道:“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州郡那种级别的小官,是很让人鄙视的,三公的职位,你着急也不管用,得等待时机的到来。

  简直不把市级干部放在眼里,人生目标直奔国级干部。这让人想起了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
  于谨后来由于机缘巧合到贺拔岳手下任职,贺拔岳被杀时于谨是夏州长史,当时在宇文泰手下办事,贺拔岳被杀,于谨建言宇文泰独霸一方:
  第一步:占据关右,关右地区物产丰饶,占据之后可以凭此观天下大势;
  第二步:诱使北魏孝武帝西迁,远在洛阳的孝武帝,手里没有实权,被群凶逼迫,如果陈说利害,请他西迁关右,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
  佩服,佩服!一言定天下!
  于谨简直就像一个战略预言家,后来的剧情发展,正如他所料,宇文泰占据关右,北魏孝武帝西迁,于是原来的北魏就分成了后来的东魏和西魏。
  于谨虽然功劳很大,但是为人却十分低调、谦虚。因自己位高权重,想激流勇退,宇文泰没有答应,并且因此更加信任他。于谨能有这样清醒的认识也难怪他后来能善终了。
  从这几个人身上我们能看到古代人的几种典型的人生价值观:
  宇文泰是典型的野心家,想要通过制度改革,逐渐将权力收归己有,最后完成皇权的交接,成就霸业。
  李弼是典型的功名家,你有能力我就跟着你干,靠自己的实力平天下、取功名,但对皇帝没有什么忠心可言。
  独孤信的价值观很正统,就是一臣不事二君,从下面的一件事中就能看出来:
  话说北魏孝武帝当初西迁时,由于十分仓促,就没来得及通知很多自己的亲信大臣。独孤信听说之后,辞别父母,扔下老婆孩子,快马加鞭追上了孝武帝。孝武帝见到独孤信,十分感动,当即赐给他御马一匹。
  可见独孤信对皇室忠心耿耿,什么老婆孩子、功名权力都要靠边站。

  于谨是典型的谋略家,就是要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左右天下形势,功成身退,名留青史。
  价值观这个东西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行为,在以金钱为衡量一切标准的社会里,很难有独孤信这样的人存在。
  好了,八柱国大家基本已经熟悉了,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当然还有他们的后辈),因为他们的家族对后续隋唐的发展都会有重大影响,理解柱国将军的价值观也就好理解他们以后的行为。
  了解八柱国时大家可能会心生疑问,贺拔岳是何方神圣?好像没怎么听说过。
  贺拔岳不熟的话没关系,了解历史的同学应该听过赫赫有名的关陇集团,而贺拔岳就是关陇集团的创建者。北魏孝武帝原本想通过贺拔岳的势力逐渐掌握实权,但人算不如天算,贺拔岳因人离间被侯莫陈悦所杀,进而导致了东、西两魏对抗格局的形成。
  讲完了八柱国,我们接着往下讲。
  八柱国除宇文泰和元欣外,其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所以共有十二大将军(杨坚老爹杨忠就是其中一位)。
  每个大将军督二开府,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总共是二十四军。这就是早期的府兵制度。
  起初西魏的兵力弱于东魏,并且两国经常打仗,西魏急需扩充兵力。

  宇文泰想了三个主要的办法:
  第一个:广募豪右。就是有钱有势的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宗族乡党都拉上,共同抗敌,这样的军队凝聚力很强。
  第二个:整合乡兵。乡兵是原先就存在的,以豪右为首的地方武装。宇文泰通过给豪右官职加以利诱,逐渐将乡兵纳入到府兵体系中。
  第三个:籍民为兵。就是强制百姓当兵。但是即使是强制当兵也是有条件的,当时将“户”从富有到贫穷总共分为九等,只有前六等的才有资格当兵,这个跟“广募豪右”一脉相承,基本上是有钱的当兵。

  当兵的好处就是可以免除身租、庸、调,每个兵只是自己准备弓、刀一具,甲、槊、戈、弩均由官方提供。并且军、民是分开管理的,当兵之后不编户贯,列入军籍,也就是兵农分离嘛。
  除了兵少,宇文泰建立府兵制度初期还面临着一个难题——民族矛盾。
  第三章:惊变
  翻一翻人类的历史你就会看到,不同种族融合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矛盾出现,比如白人和印第安人。中国也不例外,话说之前汉人自我感觉良好,有文化上的优越感,根本就看不起“蛮夷”之人。等鲜卑人靠武力征服汉人后,自然会将文化上的自卑感转化为行为上的暴力,北魏孝文帝就想通过迁都洛阳,全盘汉化,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中原地区汉化的挺好,但边疆的六镇却越来越不满。因为六镇的士兵主要是鲜卑人,汉人很少,虽然跟洛阳的贵族同是鲜卑人,但是他们的地位却江河日下,到北魏末期已经跟奴隶是同等地位(役同厮养),打仗本来就是提着脑袋干的活,你不优待也就算了,还不把大家当人看,那谁还给你卖命?以至于北魏有了后来的“六镇之乱”,逐渐走向了衰亡。
  北魏失败后,这个难题又落到了宇文泰手里,宇文泰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着不得急,只能一步一步来。于是在扩充兵力的同时,给入军的汉人均赐鲜卑姓,以此来缓和内部矛盾,内部和谐了,对外的战斗力自然会增强。
  西魏建立之初,作战的主力是鲜卑人,社会分工基本上是汉人务农,鲜卑人打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族人口总数远多于鲜卑。要想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汉人当兵的比例就必须提升,宇文泰对此很清楚。
  府兵制度建立之后,随着矛盾的缓和,汉人当兵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要等到几十年后个人的一登场。
  从宇文泰建立这一套制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句话,那就是“当兵光荣”。宇文泰这么一改革,极大的提高了士兵的地位和作战积极性,并且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得不让人佩服。
  要说的是,府兵虽是西魏的主力军但并非全部兵力,因为各州都有自己的地方部队,他们不属于府兵体系。这是很必要的,要是州里有十几个刁民闹事啥的,你总不至于派个将军大老远的跑过去吧?
  关于府兵我们就先聊到这,后面随着制度的变化还会再聊。
  宇文泰建立府兵的同时还要考虑的一件事就是收兵权,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只要把兵权收归己有,剩下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关于这个事,做的最干净利落的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在酒桌上就把问题解决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