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5-28 23:21:09
不出所料,他的铁粉李斯一如既往的站了出来,此时的李斯已是丞相,李大人首先是抨击了淳于越的观点(丞相说话还是有分量的),然后就是肯定了领导这些年的工作,最后就借题发挥了他的法家那一套。
大概意思就是,这天下就应该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以前之所以乱,就是因为私学泛滥,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学说去对朝政说三道四,这样既扰乱了民心,又影响了皇帝的权威。
要避免这些情况首先就得禁止人们谤议朝政,同时还要禁止他们去学那些乱七八糟的学说,免得他们有太多的想法,最好是把除了农业和医药一类之外的那些诸子百家的书都收起来,如果不把书交出来就…
丞相说得太对了,大写的同意。
史书上记载是把书都收起来烧掉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这个事情的争议很大,焦点是那些书到底是被收起来烧掉了,还是只是收起来了?
这次事件最重要的措施是禁止私人讲学和议论朝政(控制言论),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统一思想在当时是一种必然,只是做得有点极端。
李斯在上书里面说的很清楚,谤言朝政和借古非今的都是死罪,藏书不交的就判刑或流放,说明真正的目的是统一思想,而不是烧书。李斯还说了,除了官方掌管的书外,民间的书都收起来烧掉。
大概意思就是,官方的书不动,民间的书收起来,然后为了显示朝廷的威信和决心,会象征性的烧一点。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书主要是收起来啦!要不然皇帝和那些官员们看什么呀!老师们都教什么呀!
其实李斯就是借题发挥,说不好听一点就是借淳于越事件来推行他的愚民政策,然后再拍一下老板嬴政的马屁。
都说灿烂的先秦文化在秦朝这里就结束了,这是一种必然。在乱世没什么人管,读书人更自由一点,想法也更多,想说啥就说啥,文化自然就灿烂。而到了统一的稳定时期,为了统治需要,就不是你想说啥就能说啥的了,又谈何灿烂呢!
所以禁止私人讲学和控制言论对那些从先秦时期过来的读书人来讲,就是一种禁锢甚至羞辱,他们在怀念以前那个百家争鸣时代的同时,就会更恨秦朝,认为秦就是暴的象征。
读书人真是得罪不起呀!他们手上握的不是刀枪却胜似刀枪。
而让嬴政和读书人之间的误会更深的是另外一件同样有争议的事情───坑儒。
这个事情呢!嬴政本身确实有点问题,他总认为自己的功业是前无古人,那寿命也应该是前无古人,他舍不得这大好江山呀!如果能多活几年该多好,能长生不老就最好了。
上有所好,就必然有人投其所好,其实嬴政也知道人不可能长生不老,能多活几年就不错了。可如果总有人对你说可以长身不老,听着听着…试试吧!
这些人就是那些所谓的术士,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群装神弄鬼的骗子,但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得很好听:一定能找到仙人求得不老仙丹。
皇帝大人被忽悠的高兴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丹药是可以有的(可以忽悠),神仙是没有的(没法忽悠),长生不老是万万没有的。那些骗子们也是心里有数的,以卢生和侯生为首的一批方士就商量:这样下去我们迟早要露馅,以皇帝的性格,一定会用五匹马来伺候我们,不如…
就这样,两个江湖骗子带着人携款潜逃了,可跑了就跑了,为了掩饰自己的欺骗行为,还制造舆论说不是他们的仙药不灵,而是始皇帝太骄横又没有德行的问题。
这还得了,拿了钱财办不成事,还倒打一耙,朕还没受过这种气呢!于是下令彻查,最后查出了方士四百多名,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中的“坑儒”事件。
这件事的焦点是所杀的这些人里面有没有儒生,当然没有。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极个别反对嬴政和否认其政绩的儒生,准确的说是官吏,只是被读书人放大了,再一联合前面的焚书事件,那就是“焚书坑儒”了。
这下好了,六国以前的贵族们都得罪了,读书人都得罪了,连煽动性很强的方士们都给得罪了,看来想要有个好名声真的很难。
当然嬴政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强势的性格和所建立的功业,再加上个人能力也很强,就难免会有点舍我其谁和好大喜功的毛病。但相比于他建立的功业,这些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所以,说嬴政是暴君显然不合适,公平客观地讲,称他为强君更恰当(强者都会有点瑕疵)
嬴政也很清楚,他这辈子的“恶人”之名是洗不掉了,所以他的继任者得是一个“好人”,这一点嬴政早有安排,他有一个杀手锏───公子扶苏。
扶苏,嬴政的长子,为人仁厚而勇武,还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帝国有望啊!
可是,计划是完美的,变化是莫测的。
如果说嬴政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争议的话,那唯一继承人问题却没有任何的争议───失败。
因为希望长生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到关于死的话题,所以继承人问题可能他考虑得很周到,却始终没有说出来。
有些事如果不说出来。就永远都没机会说了,或者等你说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嬴政就是如此,当他说出来的时候,帝国已经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