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第6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至少前面要加上“疑似”两个字,而考古工作者们的所有努力正是为了去掉这两个字。
  上世纪发掘了几十年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和后来发现的新砦遗址(所处年代早于二里头),都有过不少惊喜,尤其是二里头大型宫城基座的发现,其规模在当时非帝王不能有,经测定二里头遗址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按时间算相当于夏代晚期,从遗址和出土的文物来看,此时的文明程度已经不低。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我们的文明史就是3700年左右,站在学术的角度,没有足够的证据,态度严谨是可以理解的,却是不让人认同的,因为这种说法并没那么严谨。

  首先,如果认为二里头就是文明史,那就是对文明史的界定已经抛开了文字因素,而是倾向于城市的形成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果是这样那3700年就站不住脚了,因为在这之前的城邑多了去了。
  再一个就是那些遗址本身,因为如此规模的遗址并不是女娲娘娘造人的时候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而来的文明成果,那在3700之前的发展阶段就可以忽略吗!
  就比如我们很重视一栋建筑是哪一年建成的,而不重视是哪一年具备了建造建筑的技术,文明发展可不能这么算,而“3700年之说”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在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的这个阶段,华夏文明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都还在研究和发掘中,暂无定论,也可能永无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认为二里头已经进入了文明史,那在此之前的若干年自然也属于文明时期。这若干年自然也包括夏王朝那几百年。
  而且既然已经证明了商朝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王权国家,那么在商王朝之前的包括二里头在内几百年的阶段,即使没有商朝的文明程度那么高,那至少也是一个类似于商朝的仍属于文明时期的王朝。
  这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夏王朝。
  对夏朝的争争吵吵就到此吧!但他的传奇过往却深深的影响和吸引着我们。

  日期:2019-02-10 00:15:46
  第三章  夏商迷雾
  【往事如烟】
  我们先来看看夏王朝的故事吧!
  世界上的大部分古文明都发源于河流,水很自然的就成了各种文明传说和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洪水。中华文明也不例外。
  但不同的是,洪水在其他的文明中成了灾难的代名词,在我们的传说和史料中,洪水也曾给中华文明造成过无数的伤害,但最终还是被我们所征服,甚至将本是灾害的洪水化为了财富,因为人类离不开水。

  同时洪水也会造就英雄,不错,大禹就是其中一位,他可能不是征服洪水的第一人,但却是第一位治水英雄。
  早在尧还在位的时期,洪水泛滥得甚至影响到了政权的稳定,尧很焦虑,便问众臣:谁可担治水重任。众臣便推举了鲧(禹的父亲),尧并不认为鲧可以胜任,但因为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就勉强同意了。
  而鲧治水九年,洪水依旧,这似乎是尧意料之中的结果。此时舜已摄政,看到洪水如故,便将鲧流放(最后死于流放之地)。
  舜又问众臣:谁可治水。众臣推举鲧的儿子禹(相当于世袭掌管水利部门的官员),不知舜是因为鲧的死而有一丝愧疚,想再给其家族一次机会,还是也因为在治水方面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也勉强同意了。
  作为罪臣的儿子,禹首先当然就是推辞了,最后还是推辞不过,便惶恐的上路了。禹的传奇也从此上路了。
  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准确的说是不敢入,因为他时刻都如履薄冰,不敢有任何的松懈,生怕重蹈父亲的覆辙,同时他又兢兢业业,吸取父亲堵塞之法的教训,采取疏导之法,最终使得百川归海,洪水被征服了。
  被大禹征服的不仅仅只是洪水,他在治水的同时还划九州、通九道、定制度、制礼乐、广教化和服蛮夷,经过十三年的治理,国泰民安,万邦臣服,一片盛世之象,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
  这哪里是治什么水,分明就是治天下,没错,大禹治的正是天下。
  大禹治水不但平定了水患,还造福了百姓,更有功于国家,除这些外,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民心。
  大禹做到了,治了水,赢了民心,也定了天下。
  此时的舜就尴尬了,曾尽全国之力治水,如今却治出了一个民心所向的英雄,而且还是个权臣,关键是这个权臣的父亲还被自己当年流放而死。
  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保善终,那就跟禹商量一下:咱们以“禅让”的名义来个权利交接吧!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还是那句话,可以相信大禹的不世之功,至于禅让,那就……
  若干年以后,等到禹该考虑后事了,不知是禹在位时对儿子启的刻意培养,还是因为启本身就是一位有为上进的青年。在通过向父亲的学习和自己的不断积累之后,启已经具备了作为领袖的能力。
  总之,启已经准备好了。
  日期:2019-02-11 09:31:58
  但程序还是要走的,禹先将王位传给曾经的老战友皋陶,结果皋陶没那个命,死在禹的前头去了,后来就传给了另外一个战友───益。
  老规矩,益在为禹服丧三年期满后,就程序式的将王位传给了启,自己就回避到了一个山头上,静等各诸侯的朝拜。不知是他低估了启的能力,还是高估了自己,反正他失算了,那些诸侯似乎很感谢他的离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去朝拜启了。
  益面对的就不是尴尬了,而是悲催,史书上对益的结果说法不一,但是在那个年代,作为新任天子曾经的政治对手,想要善终,真的很难。
  在尧舜禹时期,不管是怎样的权利交接方式,只要不是子承父业,后世都有理由称其为“公天下”,而一旦进入了父传子的轨道,除了“家天下”也没有其它的解释了。
  如果说启在位时还不能完全确定为家天下的话(毕竟还有个益这样的政敌,而且启是有能力的),那么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后,就标志着历史正式进入了家天下的“世袭制”时代。
  从黄帝到禹,每一位天子所用的国号都不相同,因为都是以自己的部落名称为国号,而他们所在的部落又各不相同。尧为陶唐氏,后世称为唐尧;舜为有虞氏,是为虞舜;禹为夏后氏,故称为夏禹。
  不管后世特别是儒家对夏朝的家天下是如何的抨击,以夏后氏为中心的第一个王朝正式诞生已不可否认,而在夏朝时期整个文明的发展也同样不可否认。
  很遗憾的是,太康继位之后,就开始不理政事,沉迷于吃喝玩乐,你既然不好好当领导,自然有人抢着当。

  最后被一个叫羿的部落首领趁机夺了权(友情提示一下,这个羿可是没射过日的),这就是历史中的“太康失国”,谁知这羿也不比那太康强多少,最后又被亲信寒浞夺了政权。
  后来太康的弟弟中康有个孙子叫少康(这名字……),在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和积累之后,又成功的夺回了政权,是为“少康中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