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本义》
第34节

作者: 天行健1927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4-21 09:15:54
  第一四回董太师万恶果报
  蔡中郎一叹遭殃
  话说太史慈到平原搬兵,对刘备说:
  “我太史慈,是东莱的乡鄙野人,和孔北海亲非骨肉,近非同乡,只是因为志同道合,有分灾共患的情义。如今管亥作乱,北海被围,势孤无援,危在旦夕。因为明公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所以区区的北海,正在延颈翘首,仰望明公的救援,派遣我冒着白刃,突破重围,从万死一生之中来到这里,把希望都寄托在明公的身上,北海能否保存下来,就全靠明公了。”
  太史慈的一番话,使刘备的心灵大为震动。既为太史慈的侠肝义胆所感染,又为孔融这样大名鼎鼎的人在危难时能想到自己而感到荣幸,便情不自禁地说:

  “想不到孔北海还知道世上有个刘备啊!”
  便立刻派出精兵3000人,跟随太史慈前往都昌。围城的黄巾军久攻不下,军粮发生了危机,看到救兵来到,便撤围退走了。孔融脱离了困境,很感激太史慈,也很感激刘备,从此便与太史慈成为忘年之交。
  再说朝廷里的情况。董卓入关以后,专横残暴的气焰日甚一日,稍有一些正义感的公卿百官无不恨之入骨。黄门侍郎荀攸、尚书郑泰和侍中种辑等,曾在暗中谋划诛除董卓之事,但被董卓发觉,荀攸被捕入狱,郑泰和种辑逃出长安,到南阳去投奔袁术去了。司徒王允虽然在表面上是董卓的亲信,实际上对董卓恨之入骨,在暗中与司隶校尉黄琬、护羌校尉杨瓒、执金吾士孙瑞等密谋诛除董卓。王允表荐杨瓒行(代理)左将军,士孙瑞为南阳太守,想要让他们以讨袁术为名,率禁军主力出武关,实际上是想让他们与关东诸将联合讨伐董卓,然后把天子迁回雒阳。但董卓产生了怀疑,取消了二人的任命,王允只好把杨瓒和士孙瑞留在朝廷里,又表荐士孙瑞为尚书仆射,杨瓒为尚书,伺机图谋董卓。

  这年春天气候很不正常,关中一带连下了两个月雨,到处都成了水乡泽国,灾情非常严重。王允率领百官登台祈晴,在台上和士孙瑞、黄琬、杨瓒等人会了面。仪式结束后,王允邀三人在台旁的帐篷中小坐。他们见附近无人,便在帐篷中伴随着外面的风雨声,又重提诛除董卓的前议。士孙瑞说:
  “两个多月以来,太阳不照,淫雨连绵,白天下雨,晚上放晴,昼阴夜阳,雾气交侵,月犯执法①,慧星屡见,天象很失常。这都告诉我们:董贼的气运已尽,内发可胜之(从内部发动,可以除掉他)。机不可失,应该早日行动。”
  士孙瑞以善观天象而知名,他的话大家都很相信。王允反复地叨念着:“内发可胜之…内发可胜之…”忽然灵机一动,拍案叫道:
  “有主意了。可以结交吕布,借刀杀人!”
  杨瓒说:
  “吕布和董卓誓为父子,是董卓的忠实走狗,怎么能从他那里借刀杀死董卓?”
  王允说:

  “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吕布是个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小人。当年很受丁建阳信任,不是把丁建阳杀了吗?他和董卓虽说恩若父子,但二人的裂痕愈来愈深,吕布对董卓的怨恨日甚一日了。我有办法去说服他,诸位就等着听我的佳音吧!”
  王允见大家都表现出困惑不解的样子,就把吕布和董卓之间近来所发生的摩擦,向大家做了介绍,在风雨交加的时刻,他们定下了一个借刀杀人之计。
  原来自从吕布杀了丁原,归附了董卓,董卓对他非常信任,他也趋炎附势,心甘情愿地作董卓的鹰犬,为董卓做了不少坏事。吕布武艺高强,行动敏捷,经常护卫在董卓的左右。但二人都是无义之徒,时间长了,他和董卓之间便出现了很深的裂痕。董卓性情暴烈,有一次对吕布稍不如意,便用手戟②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眼神快,动作敏捷,急忙躲闪过去了,不然吕布便没命了。吕布赶紧向董卓赔罪,董卓的怒气也就渐渐消了。而从此以后,吕布便在内心深处恨起董卓来了。董卓怕有人刺杀他,常常让吕布守卫内阁。董卓有一侍婢(陪房丫环),长得娇美艳伦,吕布本来是个好色之徒,乘守卫内阁之机和她私通,二人的情意愈来愈深,达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侍婢经常向吕布哭诉董卓的残暴无情,希望吕布能把她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和吕布结为夫妻。这样一来,侍婢对董卓的恨也就转化为吕布对董卓的恨了。吕布怕他和侍婢的事,早晚会被董卓发觉,心中非常不安。这个侍婢,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而在后来的传说中却被称为貂蝉。这是因为传说她曾被汉灵帝选作宫女,因为掌管貂蝉冠而得名。汉代武官的帽子以蝉形为装饰,上面还插着貂尾,所以称作貂蝉冠。貂蝉和西施、王昭君、杨贵妃齐名,被称作古代的四大美人。但她在历史上的影子,却是很模糊的,《三国演义》所着意刻画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的故事,就是根据这个侍婢的故事衍化而成,但却是与历史事实相距甚远的。

  且说王允为了实现他的借刀杀人之计,便设法去交结吕布。王允是太原郡人,吕布是五原郡人,二郡都属于并州,王允就以同郡老乡的名义,对吕布格外表示友好。吕布因为王允在朝廷中总揽朝政,权势很大,威望很高,也愿意和他在朝中互相依托。有一天,王允把吕布请到家中饮酒,两个人互相敬酒,气氛非常热烈。当吕布喝得有些醉意时,王允便屏去左右,和吕布交心密谈起来。王允假意地说:

  “将军很为太师所倚重,如今正在得意之时,将来更是前途无量,贵不可言。”
  吕布一听这话,长叹了一口气说:
  “唉,前途茫茫,吉凶难卜,说什么贵不可言!董太师为人残暴寡恩,司徒也是知道的。在他手下做事,谈何容易!兔死狗烹,我汉朝早有先例。我有难言之苦,只是别人不知道罢了。”
  王允故作吃惊地问道:
  “将军何出此言?”
  吕布感到酒逢知己,便把董卓掷戟以及他和侍婢私通之事,都毫无掩饰地向王允说了出来。王允对此本来早有耳闻,却故作声色地说:
  “如此说来,将军的处境实在是太危险了!董卓耳目甚多,将军和侍婢之事,他总有一天会知道的。将军你想:为了一点小事,他都可以掷戟,想置将军于死地,和侍婢私通这样的大事,一旦被他知道了,还有将军的活路吗?”
  吕布说:
  “我也是这么想,所以近来心中一直不安,只是苦无良策啊!”
  王允见时机已到,便因势利导地说:
  “董卓欺君祸国,国人皆曰可杀,何不除去这老贼。将军这样做,既可报效皇恩,为国除害,又可使自己化险为夷,摆脱困境,何乐而不为呢!”

  吕布听了这话,有些为难地说:
  “我和他誓为父子,怎能下此毒手!”
  王允正颜厉色地说:
  “将军姓吕,他姓董,算是什么父子?天下哪有父亲掷戟要杀儿子的?他既无情,你又何必有义!将军身处险境,眼看就要有杀身灭族之祸了。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就要当机立断,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吕布终于被王允说服了,答应和王允共图董卓,信誓旦旦地说:
  “不杀董卓,誓不为人!”
  转眼到了4月,献帝患病初愈,王允和士孙瑞、黄琬等人便秘密入宫,向献帝奏明了诛除董卓的计划。这个小皇帝早已对董卓恨入骨髓,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士孙瑞便起草了一道诛除董卓的诏书,由献帝封印,下殿后授给吕布带好。第二天便以天子病愈听政为名,大会群臣于未央殿。这时董卓对别人要谋杀他的事一无所知,在家中穿好朝服,上了车,前往朝堂。从府第到皇宫,沿途都布满了他的军队,左边是步兵,右边是骑兵,几乎把道路全都堵塞了,还有吕布等人骑着马在车子后面护卫。走出不远,拉车的马忽然滑倒,车子陷入泥中,董卓弄得满身都是泥污。只好回去换衣服。他的一个年轻的小妾认为今天太晦气了,劝他不要上朝了。董卓心里也很犯忌,也想不去了。吕布在一旁说:

  “太师洪福齐天,什么事都可以逢凶化吉,况且还有我的保卫,何必犯疑呢?”
  董卓听了吕布的话,才在朝服里面套上铠甲,继续向皇宫进发。到了宫殿的侧门北掖门,吕布已经事先让他的亲信同郡人骑都尉李肃和勇士秦谊、陈卫等10余人,换上宫廷卫士的服装,正手持长戟,守在那里等候董卓。董卓的车子一到,他们便用长戟夹住了车马,李肃随即用长戟向车上的董卓刺去,但因为董卓身上套着铠甲,没有刺进去。李肃又补上一戟,董卓臀部受伤,坠下车来。急忙高声喊道:

  “吕布何在?”
  吕布在一旁赶紧拿出诏书喊道:
  “有诏书在此!命我诛杀贼臣董卓!”
  董卓见此情景,对吕布大骂道:
  “你这条癞狗,怎敢如此!”
  吕布二话没说,便用矛去刺董卓,其他勇士们也一拥而上,立刻便把董卓刺死了。董卓的主簿田仪和两个苍头(家奴)向董卓的尸体走过来,吕布也立即把这三个人都刺死了。吕布举着诏书对吏士们说:
  “有诏书诛董卓,余皆不问!”
  吏士们一见诏书,都正立不动,高呼“万岁”。
  事后董卓的弟弟董旻和侄儿董璜等从郿坞回来,都为他们的部下所杀。吕布又带兵到郿坞,董卓的90多岁的老母走到坞门对吕布说:
  “我这么大年纪了,请免我一死吧!”
  吕布二话没说,马上把她杀了。董卓的家属、宗族等,完全被吕布杀光。从郿坞中抄出黄金2-3万斤,珠玉、锦绮、奇玩、杂物等堆积如山,难计其数,都被没官输入少府。董氏的苍头、婢妾等都没为官奴婢,只有那名为吕布所钟爱的侍婢,即传说所谓貂蝉者,被吕布纳了妾,两个人的这笔风流债,总算如愿以偿。笔者有诗曰:
  司徒妙计戮元凶,何须东方起刀兵。了却内阁风流债,英雄翻手亦关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