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本义》
第28节

作者: 天行健1927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孙坚在一路之上,见雒阳200里之内,到处是一片萧条,看不到一点烟火,心中非常难过;及至进城之后,迎目而来的都是残垣断壁,好端端的一座帝京,如今已成瓦砾废墟,更是酸痛难忍,不禁怆然下泪。他命令军队在雒阳凭借一些残破的建筑物,暂且安营休息。第二天,便命人扫除汉室的宗庙,备了太牢(牛、羊、猪三牲),孙坚亲自前往主祭,在宗庙前叩拜己毕,痛哭流涕地说:
  “臣来晚了一步,致使宗庙陵夷,帝都被毁,臣之罪也。臣誓死要诛除董卓。兴复汉室!”
  在场之人看到这种情景,无不为之感动下泪。帝室的陵墓,都己被吕布挖掘,取走了珍宝,被挖掘得千疮百孔,残破不堪。孙坚命人把洞穴都填平,然后前往致祭。孙坚又分兵驻扎在新安和渑池之间,逼近函谷关。董卓在渑池,听说孙坚的别部已经逼近,日夜惊恐不安。他对长史刘艾说:
  “关东诸将都惧怕我,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只有孙坚这楞小子作战英勇,并且很能用人。只要能杀了二袁、刘表和孙坚,天下人自然都要服从我了。”
  董卓感到在雒阳一带已经难以立足,便命中郎将董越屯兵渑池,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屯兵安邑,中郎将段煨 (微,wēi)屯兵华阴,其余的将领则分别屯兵于附近各县,以防御孙坚和关东之兵。然后董卓便率军退到长安。
  且说孙坚,他在雒阳听到一个消息:当年张让劫持少帝夜走小平津时,宫中失去了传国玺。原来汉朝的皇帝有6个玉玺,上面所刻的文字分别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这六个玺因为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文书上加盖,所以文字不同。除了这六玺之外,还另有一个玺,是秦朝皇帝之玺,上面刻的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八个宇。另外一种说法,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个字。这个玺是汉高祖刘邦入咸阳时,从秦王子婴那里得来的,以后世世传授,称为“传国玺”。少帝被宦官劫持出奔时,由于非常仓促,没有把六玺和传国玺带走,从小平津回来一检查,六玺俱在,“传国玺”却丢失了。孙坚对这件事很重视,派人到处察访“传国玺”的下落。不久他听到了这样一个传闻:在朝廷大乱时,掌玺的官员怕“传国玺”遭劫,把它投入城南的一口井中。这个人在乱兵中被杀,“传国玺”便失去下落了。孙坚对这个传闻很发生兴趣,便命士兵在城南到处淘井,居然在一口叫做 “甄官井”的井中打捞出来了。这枚玉玺洁白细腻,方圆4寸(约合今2.8市寸),缺一个角,玺纽雕着交相盘绕的五条龙,文字也一点不错,果然就是宫中所丢失的“传国玺”。孙坚喜出望外,命令所有知情的人,谁也不许把这件事张扬出去,就把它妥善地保存起来了。

  正在孙坚为得到“传国玺”而高兴的时候,忽然从后方传来了一个坏消息,使孙坚大吃一惊。正是:人间几多不平事,盖世英雄也惊心。欲知后方发生了什么事,请接看下回。
  日期:2019-04-13 19:50:03

  。
  第一二回遁西京元凶肆虐
  得冀州盟主勃兴
  话说孙坚在雒阳听到了一个消息:在他进军雒阳时,袁绍又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周昂率军夺取了孙坚的临时州治阳城,使孙坚失去了豫州刺史的头衔和后方的地盘。孙坚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
  “我在前方浴血奋战,身为盟主的袁绍却在背后捅了我一刀。同举义兵,共救社稷,在逆贼即将被击破的紧要关头,不能同心讨贼,反而自相火并,究竟谁是真正的同盟者?我应当和谁戮力同心进行合作呢?”
  因为后方出了事,又因为雒阳残破,附近又没有物资供应,军队无法常住下去,不久孙坚只好又引兵还屯鲁阳。

  再说董卓。他在四月率军到了长安。在两个月之前,他已经胁迫献帝拜为太师,地位在诸侯王和诸臣之上。当他进人长安城时,旌旗招展。仪仗纷呈,真是十分荣耀,八面威风。董卓坐着青盖金华车,这是皇太子才能坐的车,青色的车盖。以金花为装饰,时人号为“竿摩车”①。董卓的车子一到,公卿们一个个都低眉屏息,迎拜于车下。坐在车上的董卓,却神色自若,不予理睬。他看到御史中丞皇甫嵩也在车前下拜,便让人停下车子,拍了拍手。对皇甫嵩说:

  “义真别来无悉!当初我们共同征讨韩遂,足下是左将军,我是前将军 我还在你的节制之下。不想时至今日,你却要向我下拜了。你惧怕我吗?”
  皇甫嵩说:
  “明公以德辅政,天下人都为之庆幸,有什么可惧怕的!若是滥用刑罚,则天下人都要惧怕,岂独是我皇甫嵩一个人!不过,明公能有今天,确是我过去没有想到的。”
  董卓说:
  “鸿鹄( (天鹅)本来就有远志,不过是燕雀不知而已。”
  皇甫嵩说:
  “当初我们都是鸿鹄,不想明公今日变成风凰了。”
  董卓听皇甫嵩的话里软中带硬,颇有一些不甘示弱的味道,便笑着说:

  “你若是早日服了我,今日也可以不拜了。”
  皇甫嵩回家以后,情绪很沮丧,可以说是悔恨交加。心想:如果当年听了侄儿皇甫郦的话,杀了董卓,又何至于有今天呢!
  董卓入关以后,他的亲族都升官进爵,身居要职,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户,hù)侯;侄儿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掌握兵权;另有宗族多人,在朝内外官居显位。他的侍妾怀中抱着的婴儿,也都封了侯,把金章紫绶(侯者的印绶)拿着当玩具。董卓的孙女叫董白,尚在末笄(基,jī)之年②,就被封为渭阳君。为了给她举行封侯大典,在郿县的城东修了一个土坛,长、宽各2丈有余,高5-6尺。在封侯之日,董白坐着青盖金花车,凡是参加典礼的都尉、中郎将、刺史、二千石 (太守)等官员,都要“乘轩簪笔”(坐着车子,头上插着笔,以备记事),走在前面为董白作先导,然后董白下车登坛,由侍中董璜作为皇帝的使者,把印绶授给董白,仪式搞得非常隆重和排场。

  董卓在郿县城外修了一个城堡,作为自己的私宅,称为郿坞,也称为万岁坞。后一个名子,显然是暴露了董卓要当皇帝的野心。城高和长安城相同,高7丈。里边储存的粮食,可供30年之用。董卓自己说:
  “事成可以雄据天下,不成也可以在其中养老了。”
  有一次,董卓要离开长安到郿坞去,在长安城北的横门之外搭设帐幕,公卿百官们都在这里饮宴,为董卓饯行。董卓命人把北地郡反抗董卓的几百名义军带到这里来,这些人本来是经过诱降,事先保证饶他们不死的,而董卓却没有放过他们。有的当场被先割下舌头,有的被先砍下手脚,有的先挖下眼睛,有的用镬(货,huà,大锅)活活煮了。很多人仆倒在宴席之前,颤动着,呻*着。公卿百官们都吓得心惊胆战,有的在席间丢掉了筷子和勺子,而董卓却泰然自若地吃着、喝着,谈笑风生,若无其事。董卓又指使司隶校尉刘嚣,以“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等罪名,收扑了许多官员和平民,都把他们杀死。又强迫官民转相诬告,被冤死的上千人。这些人的财产都被没收,完全送入郿坞中。在这样残暴的统治之下,官民们日夜惊恐不安,谁都不敢多说一句话,在路上遇见熟人,只能以目光示意。太史观测天象,说是出现了不祥之兆,必须杀死一名大臣,才能逢凶化吉。董卓非常忌恨卫尉张温,便选定了他,指使他的亲信,诬告张温暗通袁术,把张温押到市场上活活打死。当年在西征路上,张温没有听信孙坚的话杀死董卓,如今反而为董卓所害,知情者无不为之慨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