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幸福来敲门(有一种缘分叫做L先生和D小姐)》
第28节

作者: 倘若往事成灰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2-19 18:52:15
  昨晚闺蜜帮我又分析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L先生没有那么喜欢你。事业是他的原配,而我只是情人,工作之余的消遣而已。而且这个人执念比较重,偏执,有或多或少的人格障碍(自卑,自恋),并且要在关系中总是要处在掌控,主动,主导的角色(都是他联系自己才行,包括微信,电话,视频,更不用说我提见家长结婚的事了,必须他自己真有这想法才行,我说了毫无作用)。当然,一个人有心理缺陷并不是他不会走进婚姻的因素,之所以迟迟不提结婚见家长之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那么喜欢而已。(刚见面那会,L说过,见家长早点定下来的。而之后,就再没有主动提结婚的事了。)

  我这个傻白甜呢,缺爱严重,缺安全感严重,没有在这段关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把这段感情当成了信仰和精神寄托,前期被输入过多的糖衣炮弹(L说的甜言蜜语),因为没有实现,导致后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失望情绪,失望转化成沮丧,愤怒,难过,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但同时又对其恋恋不舍。在这种痛苦的纠结中无法自拔。在后期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乱了方寸,没有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而使用了语言暴力(捂脸),导致对方没回应。

  这其中的问题都理清楚了,只是失恋的情绪还需要消化一下。看到和L有关的物品,想到彼此的回忆,L对自己的好(在一起时,他也做了付出,不是我单方面在付出),心不自觉就开始痛了。
  日期:2019-02-19 20:09:10
  其实回顾自己这半年多的时间,荒废了很多,有些念头和事实我没有在这边呈现出来。说明我自己也是个爱说大话的人,却是行动上的矮子。我没有像刚离婚那会,我充满活力,力量与自信,让自己学习充实起来。遇到L先生之后,说好的心理学考试,英语等学习方面的事情都丢到了一边。经常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希望有一天能去L那边做个照顾家庭的全职太太。心理也变得脆弱和敏感起来,没有做到和对方一起生长,反而是枯萎了。陷入缺爱的边缘,一直在以弱者的角色去乞讨爱,也没有用心理学上健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光顾着去吸收养分,而没有以相处的方式来看待这段关系。因为热恋期过后,其实两个人回到了以各自原生家庭的方式在互动,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矛盾和问题。且不论L做的好不好,但从自己的方面去观察,发现自己在两性关系的表达中,仍需要修行。所以L不够爱自己事实,而我的心智和人格也还不够健全,终于在后期呈现出诸多负能量,抱怨的情绪。心理学上将就吸引力法则,如果我早一点去学习,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还有心理投射,心理暗示,心理臆测等等,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认知的结果。所以我想说的是,爱情纵然美丽,如果没有经营,终究成为过往。

  日期:2019-03-02 10:03:11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看这个帖子,我把帖子的内容整理成了一本书,就当是对这段过往的留念吧。从那次之后,L再也没有找过我,他的朋友圈也停留在新年离开老家的那一天。到现在也未有更新。
  这个礼拜差不多调整,能走出来了。我们没了联系之后,又做了两次跟他有关的梦境。一次是L来我家玩,正好遇上日本鬼子,射的弹弓弹到了L的眼睛,然后我就吓醒了。跟一个朋友说起,求解析。她说,错过你,说明L眼瞎。哈哈哈.我大笑,笑完又哭了会。第二次,也就是前两晚,梦见和L在田间散步。
  我: 你爱我吗?

  L: 爱。
  我: 那你说好的结婚呢。
  L: 我们会有那一天的。
  我: 你都说说,没有行动。

  L:  .
  直到早晨醒来,L都没有给我一个解释,既然如此,就让那个答案随风而逝吧。偶尔贪恋L时,告诉自己,喜欢是想得到,而爱,是付出。只要他幸福,我又何必执着于拥有呢。
  雨依然下得停不了脚步,看着窗玻璃上的雨滴,我决定开始新的生活了。3月来了,想必春天也不再遥远吧。
  日期:2019-03-05 19:56:53
  周末去相亲,以为自己走出来了。
  脑子不争气,时不时开小差地想到L。想到和他相处的场景,对话,他的语气,笑声,神态,习惯动作。回去之后,胸口积压成汹涌的洪水,一并泄出。那一方的沉默,像是镶了一块隔音玻璃,隔绝了我这边所有嘶声的呐喊与倾诉。原以为这就是一生一世,不曾想,终究是过客,往事成灰而已。

  打电话给蓝颜知己,问他,也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谈了好几段恋爱,都没有一段长久维持下去的。为什么明明怕会受伤,依然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让自己陷入失去的痛苦中?知己告诉我,你很勇敢,只怕现在很多人,连踏出这一步的勇气都没有。如此想来,不枉费了这一场刻骨的相识。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