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第48节

作者: 格林强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根据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刻划符号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我们认为可分为三类:一是以西安半坡、姜寨等遗址为代表仰韶文化时期的多为几何形的抽象陶器刻划符号;二是以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为代表的大汶口晚期陶尊口沿上象形性的刻划符号;三是以山东邹平丁公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时期组词成句的陶器刻划符号。对这些不同类型的陶器刻划符号学术界各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先看看刻划类符号:
  我们再看看大汶口象征性符号
  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一前2300年)遗址出土的陶尊等陶器上,发现了九种刻划和彩绘的象形符号。但是对这些象形符号的性质和含义的解释,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符号由圆点和弧边三角纹组成。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一件玉璧圈上刻的符号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玉琮上的刻符也与大汶口文化的这种象形符号的图纹相同。
  —对应上图1

  第二种符号是由第一种符号的下面加上山形纹复合而成。
  —对应上图2
  第三种符号是带有长把的斧头纹样,被释作“戊”(钺)字。这斧纹不应视作表现一般的生产工具,而和河南荥阳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缸上的鹳鸟长斧图中的长柄斧的含义相同,是赋有权威意义的仪仗物。
  —对应上图4
  第四种符号为带有柄把的锛,被释作“斤”字。这种象形符号与第三种符号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表明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拥有权力的标志性纹样。

  —对应上图3
  第五种符号的图纹像花开于枝头。认为是花朵的象形。
  —对应上图5
  第六种为上下两部分图纹复合而成的象形符号,下部为变体的山形纹,上有树木形纹。在弗利尔美术馆藏的玉璧上也有类似的刻纹,上为树木纹,下为土形。因此这种符号被释为“封”字,较符合图纹的原意。
  —对应上图7
  第七种象形符号的纹样较复杂,也是由上下两部分图纹组成的复合纹样。其含义不明。与甲骨文相比较,上部纹样似“南”字,而下部倒梯形图纹或可认作是“土”字的变体。也许是祭祀先祖南土的示意性纹样。
  —对应上图10

  第八种角形符号作四边内弧的四边形。其含义尚难以判断。与甲骨文比较,接近于“丘”字,与岳、山同义。揣测亦与祭祀山岳土地有关。
  —对应上图6
  第九种象形符号与第七种符号上半部图纹中间的图形的外廓相似,但其中有五个梅花点式的圆圈纹。其含义不明。甲骨文“南”的变体字中也有在外廓内加有圆点的,也许是表示被祭祀的“南土”的一种变体纹样。
  —对应上图8、9
  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多饰于陶尊上,这种陶尊的器形较大,底部尖小,有的腹部上还有小通孔,因此不是日常生活用器,有可能是用于祭祀的陶器,因此这些象形符号或与祭祀有一定的关系,也许是用以表现被祭祀的宗主、山岳、土地等神祗和标志司祭者威力的示意性的纹样。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虽然具有文字的因素,并认为是商代甲骨文的源头之一,但仍可视作是示意性的图纹,属于发展十分成熟的标志性纹样

  有些刻画符号,我们的专家似乎已经破译—
  我们再看看双墩遗址器物底部的刻画符号
  这些符号几乎可以肯定有早期文字的影子!
  日期:2019-03-15 12:09:18
  我们再看看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的丁公陶文—
  当然专家有各种解释的方法,但都没有充分的理由,我想提一个小建议—是不是和早期结绳记事时,结绳方法有关系呢?
  日期:2019-03-15 22:59:51
  古代人类的交流能力超出了我们现在人的想象~  
  1980年秋,陕西周原考古队配合扶风石陈生产队修水渠,清理召陈西周宫室建筑群遗址乙区内的一组西周大型建筑的部分基址时,发现了两件西周晚期蚌雕人头像。雕像的形貌毫无蒙古人种特征,其长脸、高鼻、深目、窄面、薄唇的形象,无疑表明这两个雕像为欧罗巴人种。这两件蚌雕人头像,是作为骨筓帽使用的,出土于一座西周晚期建筑废弃时形成的红烧土堆积中,编号为80FCT45:2号、80FCT45:6号。头像皆为圆雕。

  扶风蚌雕人像
  周原西周晚期蚌雕人头像的发现,证实公元前八世纪以前,我国中原已与西域(包括中亚一带)发生了接触,不管这两件蚌雕人头像是周人的作品,还是中亚一带古部落、方国给周王朝进的贡品,尔后又被周人加工成骨筓帽,都不影响上述结论。甚至有可能产生了通婚关系。
  我们再看一件—
  灵台白草坡出土的人头戟
  1972年10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对灵台西屯白草坡西周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潶伯墓中出土了一件人头戟。此戟长25厘米,宽23厘米,刺锋呈人头形,人头颈部为一椭圆形銎,人像浓眉深目、披发蜷须、高耳巨鼻、吻部突出、腮部有线条粗深的唇形纹饰。人头像剌刃,颔部有椭圆形銎,长胡三穿,援斜出如钩,有脊棱。援基饰一牛首,方内三齿,阴刻牛头形微识。 这件人头銎戟设计构思精妙,造型纹饰奇特,为钩兵中罕见之物。

  细节放大看看这个人像
  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铜人面像据说也是印欧人种形象,但我没找到照片。
  但我找到了一种八字眼面具的对比—
  北庄遗址位于大黑山岛北庄村的东北部,北依海拔113.4米的烽台山,距海50米,整个遗址南北宽180米,东西长140米,总面积约22400平方米。1996年,国务院公布北庄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7年,山东长岛北庄遗址挖出了一座古墓,在散落的骨头找到一具保存比较完好的尸骨,拿回去一鉴定。这居然是一具女尸,年龄大概在27岁左右,而且测量出来的身高足足有1米65,因为在中国古代女性的身高普遍是在1米35到1米5之间,这具女尸骨竟然高达1米65,正在专家疑惑不解的时候,古墓里又发现一个用陶土烧成的人形头像,头像上还有眼睛、鼻子、嘴巴,但专家说这个头像不像是中国人,因为他的脸是很细长的,而且下颌曲度比较大,典型一个欧洲人、欧罗巴人或者高加索人的样子,要想证实头骨到底是不是外国人,就必须用头骨复原技术,于是专家把保存最完整的一具头骨照片发给头像还原的专家,果然不出所料,这个头像看上去像一个英勇的西方人,但是专家为了科学的严谨性,准备再用DNA鉴定,但毕竟是六千多年前的尸骨,不知道能不能鉴定出来,经过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反复地扩增比对,终于检测到样本中有两个是D型,然后一个R9型,还有一个是HV型。

  D型也就是分布在亚洲的黄种人,而R9型主要是出现在南亚的位置,但是HV型的出现让专家倍感意外,因为HV型在亚洲是找不到的,根据如今世界分布当中,HV型只出现在类似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这样的地方。这个结果令我们感到非常震撼,
  “男神青铜面具”,蒙特塞里(Montserié上比利牛斯),公元前1世纪。梅西(Massey)博物馆,塔步(Tarbes)。其典型特征亦是八字形眼,鼻根隆起、鼻子从前额平直拉下来。
  人类的交流在4000年前绝对超乎我们的想象,或许是迁徙,或许是贸易,或许是战争,或许是结盟,或许是联姻,成千上万公里的跨氏族,跨种族交流文化,交流文明,交流基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