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鬼谷子》
第1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1-25 11:43:19
  一 谈谈鬼谷子
  在历史中被传的最神的一个人物,就当属鬼谷子了。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通,春秋时卫国朝歌人(今河南鹤壁市)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人(今河北临漳)。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是先秦诸子之一,《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谋略的理论。
  鬼谷子的现存史书资料极少。那么,鬼谷子是否真有其人呢?
  第一种认为历史上鬼谷子确有其人,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虽其中没有专门为鬼谷子先生做传,但在描述他的徒弟苏秦、张仪时,就多次提到其师从于鬼谷先生,如《史记·张仪》列传中写道。“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和张仪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再加上司马迁的求实性,所记载的内容可信度极高的。

  当然也有人质疑其中的说法,认为鬼谷子只是苏秦、张仪二人为给自己脸上贴金,凭空杜撰出来的。唐朝名家司马贞就在他的《史记索隐》中写道:“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不过古代讲究师出名门,苏秦张仪本就是才华横溢、胸有大志的人物,不太可能编造一个虚构人物自降身份,反而鬼谷子可能是当时著名的大师级人物。
  第三种说法听起来就更扯了,将鬼谷子描述成一个得道高人,能博古今通未来,所以他培养出来的弟子才各个神通广大。后世的很多志怪小说就多持有此观点,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著作中,就记载道“徐福下海求仙问药,就是因为秦始皇听闻其师傅鬼谷子妙言”。不过转念一想,如果鬼谷子能见到秦始皇的话,那他至少活了好几百年,这听来实在是匪夷所思。
  不过,传说中的鬼谷子可是比孔子这个老师还厉害,其弟子无一不是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传说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都是其弟子。真假不得而知了。

  都把鬼谷子学术归入道家,是兵家,纵横家的鼻祖人物。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鬼谷子》不是一部等闲之作,它曾对社会尤其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理论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根据房立中先生收集的资料,补齐了第十三、十四篇,并加上译文。
  以上资料来自互联网。在楼主看来,鬼谷子虽然谈谋略,谈睥睨纵横之术,背后归根揭底,就是利益分析。利益分析法作为现代一个分析社会,人群,个人的重要认识工具,现在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不过,儒家总是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挂在嘴边,所以,在历史上总是攻击鬼谷子。其实呢,理想和现实最好结合一下,毕竟谁也不是活在真空里。
  好吧,我们开始读一下鬼谷子。本帖不定期发,各位要有耐心了。
  日期:2019-01-25 11:50:11
  二 ,利益分析法
  在读书之前,贴一些利益分析法的资料:

  1)百度百科资料:
  利益分析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是从利益的角度,社会历史现象通过把握其本质和根源,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论和行为把握其动因的方法。它是我们把握国内国际利益格局,正确制定战略的十分重要的工具。利益分析方法在社会领域和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中文名
  利益分析方法
  通    过

  社会历史现象
  特    点
  适用性和有效性
  补    充
  利益分析方法是从利益的角度
  目录
  1.1 利益分析方法的基本依据
  2.2 利益分析方法的内容
  1.3 利益分析方法的战略地位和实践价值
  利益分析方法的基本依据
  编辑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识世界主要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利益理论,也非常重视利益分析方法。在他们看来,利益分析方法是深入把握社会事件的本质及其根源的方法,在进行社会革命过程中只有自觉地运用它才能掌握主动并取得成功。[1] 
  那么,利益分析方法的基本依据何在呢?
  (一)利益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因的历史观,必然导致利益分析的方法论。

  人类是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能够进行理性思维从而能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人类的自身机能需要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等问题,因此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构成了历史的基本前提。在人类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对物质产品的占有、支配和使用问题,从而形成产生、交换、分配、消费的方式和关系,产生错综复杂的物质利益关系,并经常发生利益冲突。为了调节人类这些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社会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在内的意识形态和包括政府、军队、丨警丨察、监狱等在内的社会上层建筑机构。在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都力图利用国家机器为自己服务,都力图利用意识形态为自身的利益辩护,因此在人类社会不仅有经济领域的斗争,还有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斗争。人类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适时地调整生产关系和变革上层建筑,从而形成了历史的演变过程。

  这里非常明确:第一,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原始动因。第二,生产关系实质是物质利益关系,物质利益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就是各个时期人们对产品的占有、分配、交换的物质利益关系,正是这些利益关系的不同及其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差别、利益矛盾和利益对立。第三,物质利益是上层建筑的最终动因。无论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和发展都根源于物质利益。因为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宗教也是如此,历史上的宗教斗争“每次都隐藏着实实在在的现世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26页。)毫无疑问,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自始自终贯穿着物质利益这一主线。物质利益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动力,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目的和归宿,人类历史的画卷正是围绕着谋取利益、实现利益而展开的。既然如此,把这种利益动力的历史观转化为分析和观察人类历史社会的方法论,是很自然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