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第35节

作者: 格林强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3-10 22:14:11
  再为大家讲一个小偏题—
  中国戏剧的肇事—蚩尤戏、东海黄公、辽东妖妇。
  蚩尤戏—
  ’蚩尤戏(蚩尤戏)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蚩尤氏 ﹞头有角,与 轩辕 鬭,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 冀州 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 汉 造角觝戏,盖其遗制也。”
  蚩尤戏是怎样产生的呢?
  庆贺说。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在民间为了记述、庆贺这一历史事件,希望从此以后不再发生给人们带来灾祸的战乱,而扮作蚩尤形貌来舞蹈,这个舞蹈流传到战国前后称为蚩尤戏,后来又称角抵戏。据涿鹿民间传说,上古时期,有个叫蚩尤的人,性情凶恶残暴。他经常到处吃人吃耕牛,祸害百姓,人们终日提心吊胆。后来蚩尤作乱,聚众造反,跑到涿鹿来攻打黄帝。被黄帝打败后斩首。人们为了庆贺天下太平,便举行庆贺活动。有扮演的人带着头上有角、相貌凶恶丑陋的面具,装扮成蚩尤的模样,被人拉到人群中,做一些用角抵人、张嘴吃人的动作;还有一些人装扮成轩辕黄帝的兵卒,动手打他。人们看到蚩尤被捉住用刀砍头的表演,都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从那时候起,每逢四时八节,人们就搞这种游戏活动来庆贺、观赏。后来广泛传播到各地,又伴上了音乐,加上了说唱,这就是当初的原始戏剧,称作“蚩尤戏”。

  祭祀说。《中国戏曲通史》中称蚩尤戏“很有可能是原始时代祭祀蚩尤的一种仪式舞蹈。”至今,苗区有一种“恰相”,汉语的意思即赶伤亡鬼的仪式。这种仪式,事先由苗巫装扮成蚩尤,头上倒戴生铁制作的三脚(一种炊具),面部涂黑锅烟灰,身穿红色法衣,右手握巫刀,左手持簸箕。然后表演蚩尤驱鬼的全过程,这是苗区延续至今的祭祀仪式剧。更有不少史料记载,秦汉以来,蚩尤确实受到历代帝王的膜拜。秦始皇游海所祠山川八神,蚩尤是以“兵主”之称端居其中;汉高祖刘邦在宫廷内设蚩尤神位并“首祠之”,及至天下初定,便“立蚩尤之祠于长安”。

  威慑说。这是关于蚩尤戏产生原因的又一种说法。《龙鱼河图》中记:“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意思是说,蚩尤战败被杀以后,天下又开始纷乱。当许多部落不听黄帝号令时,黄帝就画出蚩尤形象的面具,让人戴着表演来威慑天下,天下人都以为蚩尤没有死,四海之内因此平息臣服了。
  蚩尤戏诞生在哪里呢?—河北涿鹿。
  蚩尤戏:
  东海黄公与辽东妖妇—
  西汉角抵戏中的一个节目取材于民间故事,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东海人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关中一带的民众根据这个故事编成节目来表演;后来汉朝皇帝把它采入宫廷,作为角抵戏的一个节目。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描写它演出时的情况是:“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

  《东海黄公》表现人虎搏斗,但它不像一般的角抵戏那样,由两个演员上场竞技,以强弱决定输赢,而是根据特定的人物故事演出的一段情节。戏里人物的造型、冲突的情境、胜负的结局都是预先规定好的,其间还有举刀祝祷、人虎相搏等舞蹈化的动作。它第一个突破古代倡优即兴随意的逗乐与讽刺,把戏曲表演的几种因素初步融合起来,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因而,它带有一定的戏剧因素。

  大概是受到了“东海黄公”的影响,在汉魏之际,出现了“辽东妖妇”。据《三国志·魏书·齐王纪》裴松之注引司马师《废帝奏》云:
  日延小优郭怀、袁信等,于建始芙蓉殿前,裸袒游戏…又于广望观上,使怀信等于观下作“辽东妖妇”,嬉亵过度,道路行人掩目…
  知此杂技以男子扮女人演出,将杂技、舞蹈与调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是向戏剧化发展的一种尝试。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云:
  “辽东妖妇”,或演故事,盖犹汉世角抵之余风也。
  东海黄公:
  角抵戏
  又称百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娱乐表演艺术。秦汉时期,盛行百戏。以角抵为基础的、有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打娱乐活动称角抵戏。
  秦汉时代,民间俗舞有了显著的发展。秦代已经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收集巷陌歌谣,记录了各地诗歌314篇,推动乐舞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年年曾变,内容日趋丰富,因而又成为百戏。 表现人与兽斗是角抵戏的典型套路。汉代的“角抵戏”规模盛况空前。《汉书·武帝纪》记载:“(元丰)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丰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平乐馆是汉宫殿,上林苑“广长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马骑”。上林周围三百里的人都来观看角抵戏,不仅反映了朝野对角抵戏的爱好,而且也说明“角抵戏”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型文艺体育活动。“角抵戏”当时还是朝廷招待宾客的主要表演项目。《汉书·西域记》记载:武帝时“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曼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后汉书·夫余国传》记载,东汉顺帝永和元年,“其王来朝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可见到东汉时期,招待宾客亦用角抵戏。当时角抵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有角力、射箭、驾车等项目,而且有大量的杂技项目,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李尤的《平乐观赋》以及反映汉代角抵戏的大量汉代画像石(砖)及陶俑中,可以了解其生动的形象。当时活动的形象,可以从汉墓出土文物中得到了解。1974年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出土一幅彩绘帛画,此画画有三人,画面右侧的一个头戴箭形慈姑叶饰,双腕佩红镯,居中的一个着长冠,系赤带,穿肥袍。这两人下颌高扬,怒目逼视,手臂伸张,跃跃欲角,画面左侧立一旁观者,小帽宽衣,拱袖肃立,大概是裁判。

  在中国体育形成和衍演的历史长河中,角抵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赛"事竞技活动。角抵勃发于秦,而盛于汉,其远源又可上溯到商周时代民间的兽角文化。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兽角是勇敢、力量的象征,在礼仪、民俗、艺术、体育各个领域,都不乏它的形象。角抵传承至唐宋明清一直活跃于国家的盛典和民间的赛会之中,发展至近代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但是,现今体育史著作中,角抵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敦煌所遗存的史料仍是空缺。

  日期:2019-03-10 22:25:03
  让我们看一件最类似山海经图的古代作品—长沙子丨弹丨库楚帛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