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圣经,华夏民族的秘史——无渡河经》
第51节

作者: 公孙无渡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1-28 09:28:57
  秋汛篇
  第十二章  饥荒记
  乱世多难,灾苦迭起,民生维艰。休养生息十余年后,济西乡迎来了自明迁东省六百载最为惨烈最为残酷的前所未见的饿荒旱灾,这就是后来被史学家们称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的丁戊奇荒。光绪元年,北方五省雨水稀少天干地燥,赤地千里,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亢旱枯涸的严峻现象。人们纷纷在龙王庙口摆桌设坛献祭布祀,向天跪拜请神祈雨以降甘露。大饥荒最初先从山西省爆发的,这个膏腴之田遍种罂粟鸦片的省份,民仓盖无一丝粮米储藏,一时间饿殍载途白骨盈野,民众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毙亡者无数,其苦其惨不可言状。灾民纷纷成群结队弃家逃荒,随之像瘟疫一样扩散蔓延至了整个北方的黄河流域。彼刻已经升任管河同知的谢安泰,因为济地水灾常犯而旱灾时扰,也没把自然灾害所致的歉收乏食当作饥荒将至的预警。直到滩外的灾民源源不断的涌溢向乡上的原野村落,饿众们偷偷溜进高粱地里抈断顶头的梁穗生火舀着泥汤煮起饭熬起粥来,他才意识到旱情的严重性已然超出了自己的判断与认知。彼时急急忙忙的召集族长们商议筹措以求亡羊补牢,可惜为时已晚。枯涸的田盘泥地被毒日曝晒皴裂开一道一道的卷口,昔日水塘密布湖汊遍网的沟沟洼洼已经兜光见底成了一方沙渠土坑。兴修的水利尚未动工,河滩两岸从不怕涝也不怕旱的红高粱根枯叶黄业已奄奄一息岌岌可危。作物颗粒乏登,粮收仅获三成,大半族人在饥肠辘辘之中依靠几仓储备救急的存粮勉强活命。二年开春,百姓们把仅存的一些口粮和蓄米小心翼翼的点种在干巴巴燥塌塌的土地里,挑着黄河水一筲一筲的浇苗饮禾,却也敌不过旱魃肆虐枯槁凋萎渴死。夏至蝗灾又犯,遮天蔽日的蝗虫由北向南席卷而至,把黄暗的幼苗残存的庄稼一点一点的嚼啃个精光干净。伏秋大汛再起,一个打洞鼠穴溃崩了一条年久失修的土堤,泛滥的黄水把赤地千里的济西好好的“湿润”了一次。连遭三灾,济西乡百里沃田绝牧无产,族人饥寒交迫欲哭无泪,逃荒保命者不可胜计。北通济南府的官道路沟内,填满了行途之中身逢疫疠倒地而亡的饿殍游民。饥犬鸷鸟扑飞在草草掩埋的死尸恶肉上啄眼啮腹剖心扯肠的大块蚕食。粮价腾涌日甚一日,贫民百姓倾尽囊中所有也换不来丁点炊米,乏食之惨难以名状。济西的族人将喂养牲口的糠皮麸子拌上水和成一团黑黄的黏食,掺上大把的菜叶捏蒸成糠菜窝窝吃。牲口吃的糠麸光了,全家出动一齐野外拾荒,挎着篮子到热腾腾和火炉似的田畦地间挖野菜割莠草,一寸一寸的扒翻荒地里没被蝗虫啃吃的高粱苗根和晾晒的枯烂硬梆的茎条白茬,抖索掉坷垃扔到筐内回家洗捯洗捯濯弄干净了就能煮一大锅菜根汤。不久草木皆光,地面上能吃的树叶、野菜、荒草、虫子都吃的不剩一丝了,牲畜能卖的换粮不能卖的杀掉,连骨带皮不落半点裹了小腹。无物可食的百姓只得掘地三尺去挖地面下的蕨根、麻根、薯根、葛根和但凡能吃的草根树根,掘拔出来饬刮一遍外层的鲜土,可剁的用刀剁砍碎了不可剁的一点一点切成木碎渣堆进炊锅点火多煮它小半时辰。再后来连地底下的植物根子都啃吃没了,面黄体瘦嶙峋枯骨的人们又去挑刀剥刮杨树柳树槐树榆树的皴厚树皮,割弄下来塞进磨豆子的碾盘里倾轧成碎皮面面,拿做个窝窝头或一汤子木皮糊涂填胃。最后乡野赤地淤废,凡能垫饥的尽皆殆尽,人们饿得肝肠寸断几乎要死,浑身虚脱肿胀举步难移。为了苟延一息残喘存活下来,不愿等死的族民把小石子小石块取来对石碾粉和着树皮为食,或是把家里的茅苫梁檩棺材床板锯成小木块小木头,用磨盘推压出一堆堆的木渣末末,甚至是跑到黄河滩岸里挖掘表面的那层曝晒卷曲的泥皮充饥饱腹,结果吃了以后腹胀如鼓肚破肠摧,腚眼儿如封堵住了一样粘结在肠道里拉不出屎来,胃如刀绞被活活的憋死胀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