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真实考据——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第7节作者:
格林强夫
在甲骨文中,只有大禹的记载,到了战国出现了三皇,到了秦代五帝完善了,到了汉代盘古也出来了。到了明清,我们中国开始知道上帝和耶稣了,在没有上帝耶稣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祖先貌似生活的也不比西方差。
现在说贯胸国:
“穿胸民”,又叫“穿胸人”,亦称“贯匈”,“穿胸”或“贯匈氏”,其域称为“贯胸国”或“穿胸国”。有关其记载,可溯源于周、秦人所作的《山海经》。据此书《海外南经》载:“贯胸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亦载:“五十九年,贯匈氏来宾。”约同时期的《逸周书》载:“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己、阘耳、贯胸、雕题……请令以丹青……神龟为献。”
迄西汉前期,《淮南子·地形》则载:“自西南至东南方,(有)结胸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
西汉焦赣在《易林》言:“穿胸狗邦,僵离旁脊。”南朝梁陆佐公(倕)的《石阙铭》载:“穿胸露顶之豪,箕坐椎髻之长,莫不援旗请斗,执锐争先。”可见早期关于“穿胸民”的记载,带有前人对早期族群认识的共同特征,即简略、怪异而又神秘。它反映了作为南方一支族群“穿胸民”的真实存在。
我请问一句,这些书的作者去过贯胸国吗?很清楚,他们根本没去国,就是记载的传闻,那么为什么就说山海经的作者去过贯胸国呢?
1989年孙致中开始就从西南少数民族习俗分析山海经就已经取得了很可喜的成绩,不过到了21世纪还是有人扯淡什么外星人,什么中东阿拉伯。美洲大洋洲的。
我给你们看看直到现在还真正的贯胸国人——
估计不少小伙子血脉喷张,没错,贯胸就是一种衣服。两片布简单一缝套上就当上衣了,这种衣服在几千年前太适合普通百姓制作和穿着了,两边透气,贯胸交襟。臆想的什么胸前穿一个窟窿,都21世纪了,科技昌明发达,当个武侠故事听听还行。
同贯胸国一样,凿齿 黑齿(漆齿)这两个国家,同样是流传至今的先民风俗。当然在古代可能有多个部族有相同的习俗。黑齿在日本就有很浓厚的历史意义。有一个脑洞:徐福带去大童男童女是秦始皇征百越的战俘,随徐福到达了日本,徐福成了第一代天皇,而很多百越的风俗传到了日本,不但黑齿的习俗,日本包括传统舞蹈在内的很多风俗于西南少数民族很相像,这里不展开,感兴趣的请自己百度。
傣族,基诺族都有黑齿的传统
基诺族黑齿:
布朗族黑齿
再说凿齿:
仡佬族 壮族 台湾高山族 等等很多民族都有凿齿的习俗
1974年,在四川宜宾发掘出10具悬棺 尸骨,其中7具成人尸骨有6具都被打掉了两个上齿。白泥塘村民说,打牙的风俗是老祖先遗留下来的,是为了防止人染上瘴气后牙关紧闭灌不进汤药而毙命。这与 《新唐书》对古代西南一些民族风俗的记载完全吻合:“又有乌武僚,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
云南丘北县境内的僰人后裔,自称“锅泼”“僰族”,其他民族称他们“海巴族”“伯族”,1956年民族识别时,将其归入彝族白彝支系。目前,丘北境内共有僰人 1557户6894人,主要分布在官寨、舍得、双龙营、腻脚、树皮等6个乡(镇)20个村民委员会的44个自然村,其中纯僰人村寨19个,与其他民族杂居 的僰人村寨25个。
在考察中专家发现,在当地“僰”与“白”的发音是相同的,但村民不会说白族话,服饰也与现代白族大相径庭。
此前,2003年6月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曾来到白泥塘,对村民进行人体DNA检测,经过比对观测,发现明显带有百越民族的特征。这 一结论,似乎与僰人即今日白族之先民的观点相悖。关于古代僰人到底是今天哪个民族,在学界历来有多种观点并存。例如,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黄现璠先生 (1899—1982)研究认为:“僰即为濮,即越人,人们多叫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称……”另外,他在其多种撰著中,都明确认定僰人即属百越。
台湾史前居民的拔牙习俗,见于大坌坑文化晚期的南关里东等11处遗址,出土的男女骨骸多数有凿齿拔牙现象,年代在距今4800年~4200年。
据考古发现,凿齿拔牙习俗最先流行于海岱地区,是东夷人的习俗。最早的凿齿拔牙遗迹,见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东贾柏村遗址北辛文化中期(距今6800年~6500年),15座墓葬的17具骨骸,20岁以上拔除侧门齿的有10具。东夷文明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200年~4600年),华夏民族主体族群东夷人的凿齿拔牙习俗已十分盛行并逐渐向南、向西和西南流传。
据说帝喾就是凿齿族人。
看看河姆渡凿齿头骨——
考古证明——恐怖的“鬼”方——不恐怖!
《山海经·海内北经》:“ 鬼国 在 贰负之尸 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史载,鬼方是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居匈奴北和康居北。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
秦简《归藏》既济卦作蜷(上虫下):
蜷(上虫下)曰:昔者殷王贞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巫咸。巫咸占之曰:不吉。蜷亓席,投之{亦谷}(谿)。蜷在北为牝……
这一卦蔡运章先生释读得十分精到(见《中原文物》2005年第01期,蔡运章:秦简《寡》、《天》、《Juan》诸卦解诂——兼论《归藏易》的若干问题),《归藏》既济卦辞大意为:
昔日商王占问他的邦国是否有咎害,因而让巫咸枚占,巫咸占断说:“不吉。因为蜷虫(鬼方)在蛀咬席子,应该把它扔到溪谷里去。蜷虫(鬼方)位于北方,为母……”
有珠玉在前——
氐国:
《山海经·海内南经》:“ 氐人国 在 建木 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郝懿行去:“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氐、互二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
殷和西周,氐族尚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尚书牧誓》提及商末期周率“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伐商,有羌无氐。殷周甲骨卜辞中,虽已出现氐字,如在武丁时的卜辞“雀取氐马羌”、“牧氐羌、“氐羌刍五十”,等等,非族称。春秋战国时开始以氐作为族称
春秋战国时期,陇山以东的戎人多被秦人征服。随着秦人的华夏化,他们也成了华夏的一部分。就在这时,“氐羌”出现在中国文献之中。除了前述《诗经·商颂》中所记载的“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外,《逸周书·王会》中也记载,一个远方异族“氐羌”以鸾鸟来向周王进献。在写成于战国末的《吕氏春秋》中,也有关于一个远方异族“氐羌”的记载:他们被掳后不担心被关进牢里,只担心死了尸体得不到火葬。同书中另一个记载则说,西方有些“无君”(不统于国君)的人群,其中之一便是“氐羌”。有火葬习俗的氐羌,也见于《荀子》一书中;类似的记载又见于《墨子》之书中,但这个火葬人群被认为是在秦之西的义渠,而非氐羌。《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在此氏羌又成为一个人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