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圣经,华夏民族的秘史——无渡河经》
第25节

作者: 公孙无渡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1-10 19:10:55
  第六章  治河记
  济西的权柄,牢牢揽握在四大宗族的手心里。
  四大宗族,就是那赵、钱、孙、李河右四宗门。四家皆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而来,定居于此。相传赵氏始祖文公原是洪洞县的县丞,晋南大贤。洪洞县乃赵姓的发源之地,文公祖上自春秋时期赵简子封城于此,即通追溯,绵延千年。后赵宋王朝建立,赵氏显贵,攀借宗亲世代科举为官,书香才俊体民恤国者无数。宋亡元立,蒙古贵族扩廓贴木儿治晋,统术有方,蒙汉和睦,政泰民安,人丁兴旺。赵氏一族依旧得到重用,民丰物阜,又续百年。元末国乱,文公苦苦维持洪洞残局,以绝战乱。明军占晋,文公因为“通蛮欺汉”而获罪,革了官职下进大牢。赵氏族人多方营救,重金买通了明吏县官,方才保了一命不死。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彼时山东因着红巾战乱,黄河暴溢水旱蝗疫,人丁凋敝烟火断绝。明太祖迁令一出,文公整族几百人手持川资凭照,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屯垦山东。当时结伴由晋迁鲁者,队伍达一万多人。文公贤名在外,急公好义,随行百姓皆以其为尊上,悉听嘱言。赵氏虽然贵为显族,但人丁稀少,而东移的钱氏自古既与赵氏交好,有秦晋之谊。钱氏多为商贾之人,族中经商者十之八九。因为帮元军提供了大批的物资粮草,牵连获罪,一并移族东徙。钱氏始祖宇公慕文公大义,很是钦服。行途路上,宇公妻儿受不住跋涉颠簸,双双染病而亡。赵氏文公遂嫁其女给宇公为妻。两家结成百年之好,二族同心,天地可鉴。可惜赵女不能生育,无可奈何,赵氏文公就将大二的初哺小孙过继了钱氏宇公,继承延续钱氏的宗根血脉。因而济西便有了“赵钱两家同祖同宗”的说法。随行的百姓繁杂不一,独以孙氏和李氏两族最为庞大,人丁相加占去半数之多。孙氏多是蒙人西迁波斯掳来的匠人,能工善制,雕房刻象,兴修土木,堪为一流。蒙人役作奴隶,给当权一派兴阁楼,树庙宇,雕山养花修景建园。孙氏始祖信公曾给文公修过祠堂,立过宗庙,两人有过一面之缘。后来行途大饥,奇荒肆虐,民众暴死无尽。信公又渴又饿,奄奄一息,是文公心慈意悲,施了他一担粮米和半袋活水,解了信公之难,救他一命。此后文公就地赈灾,宰了耕牛犒民以食,分赵氏口粮见半,一份自留食用,一份挪出来救济孙、李二族族人。又花尽手中钱费,买粮购米,熬粥活口,保存了饥民队伍。百姓都听从文公调遣,大伙就地耕田,撒种播粮,垦土千亩,歇息了一年有余,获粮无数,再不犯愁饿荒。那地就是河南怀庆府的济源县。孙、李二族知恩图报,和赵、钱二族永修和义。文公趁此顺水推舟,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孙氏信公和李氏宁公。患难见真情,三公与文公立下金言重誓,四族同蒙甘苦,荣辱与共。一年期至,押解晋乡百姓的军爷要赴山东交差,执鞭缚手催人上路。民众遭够苦罪,图济源安稳舒适,誓死不从。军爷大火,要屠尽谋逆移民,以正视听。又是文公大义,甘做牺牲,想了个两全方策,把老弱病残和异姓族人留下,自率赵氏一脉鲁地交差,周全双方。钱、孙、李三脉深受文公感召,也议事做了决定,要随赵氏一同东行而去。四族结了同心,把老弱病残安顿济源,汇了四族族人共三千多口,沿着济水东进,入了齐鲁山东。闯至济南府古卢县的界地,文公年迈,又忍饥挨饿长途奔移,受了风寒,抵不住病侵,不久就归天而去了。四族哀悼,感伤极大。宇、信、宁三公商议定了,便生了主意,以守孝三年为借口,留垦此地,依河定居,再也不往他处去。文公死前曾把三公叫来,死死团住了三人的手儿,回光返照,铮铮锵锵的说:“赵钱孙李是一家!”三公听罢此话,都热炽炽的淌下了眼泪,举誓凿凿的接下了文公的谆谆教诲。丧事已毕,四族先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划为四域,建了赵家大院、钱家大院、孙家大院和李家大院,就是那沿河码头渡关道口的四大院,教作四族的百姓居住。中央腾出一处地方,搭了棚子,算是四族的祠堂。祠堂分宗而祭,筑墙隔了各自的宗祠,虽为一宫,不为一院。之后十年发展,赵氏族人以官宦为途,把谋取功名当作祖上荣耀,争竞科举,跻步仕途,科第不绝。钱氏族人也借清水河之便利,发展水运,建镇兴业,贩运粮盐,广立码头,获利颇丰。孙家作工,李家务耕,人丁的富足使河右之地呈现出一幅幅蒸蒸日上的富庶之貌。四族在济西立稳了脚跟,愈加团结凝聚。宇、信二公仙逝,四始祖独剩宁公。他到老不忘“赵钱孙李是一家”的教诲,弥留之际召了四大宗族的族长,留下一句刻骨铭心的明白话:“四族一祖,共奉一宗…”宁公故后断七日,隔绝四族宗祠的厚厚高墙在上万族人的见证与目视下轰然塌倒。众族人纷纷捐资出力,措金无数,在原祠堂的基址之上大修土木,筑成祭室,敬祖睦族。形制弥繁,装饰弥精。正房祭祖堂摆的是四族神龛和灵位,由右向左正挂文、宇、信、宁四公画像。门厅书一匾额,却是“四族同心”的金刻大字。圆柱漆金,楹联一副:“春夏秋冬艳阳日,赵钱孙李是一家。”四族议定,以后济乡之事皆由族首和各族长商讨磋合而成,于祠堂聚论而出。宗祠既成,总族首立下《四族家法》,试作乡约规则,以保四族同念一宗,万世一系:

  国与家无二理也。治国与治家无二法也。有国法而后家法之准以立,有家法而后国法之用以通。国法,人知其严;而家法,则为其宽。其严者以其有科条文例之昭垂,足以使人畏惧悚惕也;其宽者因牵于尊卑长幼之定分,而人有所推诿因循也。究之家法,不严终必蹈于覆辙,虽国法而不可救援,此一定之理也。吾四族自先代由洪洞迁至古卢以来,谨守朴诚,士农工商各执厥业,故我煌煌四族于鲁乡可称望族焉。四族虽为异性,结为同宗,即须团结奋进,永合同心。十年迄自,济西日华,四族日盛。虽生齿渐繁,而习气渐薄,其恪守先人诚朴之训者固多,恃聪明逞血气者亦复不少。今宗祠告竣,苟非明立规条将何以贻缺?兹与四族族人订立契约,广布家法,垂为永久。倘有后世子孙视此为迂阔之论,自逞机变轻改章程,甚于偷卖田产者,家法必严惩绳之而不贷,国法亦必严惩绳之而不贷…

  日期:2019-01-10 19:12:03
  谢安泰脚踏三尺厚又暄又软的黄沙土,仿佛走在沙漠戈壁中一般,一步一步的在济西的土地上察探徘徊。大水已退去两个多月,慷慨的留下了海一样波澜壮阔的黄沙和星一样繁密浩瀚的沟洼。沙土地里干瘪瘪风化了的死尸随处可见,残垣断壁的村落仿如一方高高隆起的结了无数坟茔的葬地。谢安泰心里明白,要想在这里站稳腿脚,就必须跨过四大宗族这一关。他进城买了几份礼品,用足了心思,择了良辰吉日,登门四族祠堂拜访各族族长。那宛若城堡的四大院高高屹立几成孤岛,黄河泛滥时救下了不少溺水湮浪无家可归的百姓。谢安泰报上姓名来路,踏步入了乡府祠堂。大厅之上,乡贤族首赵兴宽坐于上位,面容憔悴唉声叹气;钱、孙、李三大族长坐于两侧,愁眉苦脸抑郁不舒。自明万历三世祖赵宗法当选四族之首,延续至今,四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族首之位,永推赵氏。明清三百年,十几代皆是如此。赵兴宽见谢安泰阔步踏来,出厅迎接,拱为上座。谢安泰把礼品分了,方才坐定。赵兴宽强颜欢笑招呼一声:“上好茶!”遂和他言语交欢的攀谈大论起来。谢安泰抿了一口香茶龙井,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拱手献言:

  “赵公大贤,安泰来助济西平水患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