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万物平等,固然人类平等。至高的礼是平等人们互尊互爱的行为规范,比如点头、握手;把这种礼上升至国家制度,领导没有什么特权的。这种礼为上礼。如果底层人民就追求大小贵贱,讲究磕头跪拜,那么上升至国家制度,人们匍匐在地,成了没有脑子的动物,全看领导眼色行事,君王一挥手底下应者如云,这种礼为下礼。
儒家的礼这种看起来比较美的东西,无论产生了多少变种,它的核心是比大小。儒家人看来,两个人在一起是有大小主次的,三个人在一起,是有主中次的的。哪怕有三十个人,也要按秩序把这些人排好。排序,年龄是一个方面,物质是一个方面,“身份地位”也是一个方面。身份地位大于物质;物质大于年龄。
这种思维会让人们潜移默化的去比对,走大大街上,无论碰到谁,都要比对一番。这种比对的思维会加重人们的攀比心理。物质上的攀比让人市侩、低俗。身份地位的攀比让人打下尊卑的烙印。所以礼治国度至高思维不是哲学,也不是人民、天下,而是数理的比大小。儒家最高的智慧无一不在研究大小。他们最厉害的学问就是大小。最优秀的人研究大小。于是老子怒批: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
礼这东西,人类社会从来都有,一些普通的礼节,相互友好的行为规范,接人待物普通规则都可以视为礼。礼这东西表达人类的善意,有了善意,才有合作的基础。就是说,人们共事之前,相互示好是必须的。
而礼治是把这种人类友好的出发点放大,把之应用于社会各个角落,然后形成的社会叫做礼治社会。礼治社会,固然礼为核心,其它事物反而成了陪衬。在礼的倾轧之下,一切向礼靠拢。
于是礼体现在家庭成员的操守之中,也体现在某个地域普通人们的关系之中,最终体现在国家的意志之中。国家意志的表达渗透至各个角落,无论政治、经济、规章、制度无不体现着礼的精神。固然儒说,礼是国家制度。他说的对。固然儒说,礼是普通规则,他说的也对。礼这东西,大至国家,微至个人,都是必须有的。
但是,一旦成为礼治,就是两回事了。礼这个东西在比完大小之后,无论正步走、踏步走、跪着走、爬着走,它能千变万化出各种花样,这各种花样一旦成为知识,人类就会被其虚华困扰。因为变化太多,礼的知识永远也学不完。但是,礼的起初,只是人们示好的行为。学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了。其余的知识为人造的,非来自自然,固然可以扔了。
鼓吹礼治,无论你是多么善良的人,起发点多么好,都会成为一个罪恶社会的帮凶。他毁灭的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我们看蚂蚁,有的一天大,有的两天大,有的三天大,有的四天大,那些蚂蚁不停的打听年龄,然后不停的施礼,然后忘了捉虫子,你是否会很生气,准备大水冲了这帮不干正事的蚂蚁窝?对的,我现在的心情就是如此,无论礼治衍生出多么千变万化的历史文化,他们认为的精神家园是一文不值的。哪怕把毕生精力用在了研究礼节上。他们的一生,还是一文不值。
有一些反儒者,老子就不要礼,于是成了抓耳挠腮的猴子。有一些儒家人说,他们反礼了,所以他们不要国家制度,所以他们不要人间伦理。我们不能被二元论的人主导,包括老子也反礼。我们不是不要礼,也不是不要国家制度人间伦理,我们要的是非泡沫化的礼。
总结下,礼之行为模式终极守则:
1.对待对你有敌意的人,可以施以礼节,表示善意。
2.对待敬重的人,可以施以礼节,表示尊敬。
3.意义重大,可以施以礼节,表示重视。
4不必苛求平等的人的繁缛礼节。
5不必苛求家庭成员的繁缛礼节。
6.陌生人之间不必繁缛礼节。
记住这六条,明天会更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以道为核心的道德者不会处处讲道德,这样的人是按道德来的;不以道为核心的道德者看起来很讲道德,对人们行为横加指责,其实是背离道德的。
一切概念区间内有效,超越范围可能会有变化。比如杀人不道德,战争中杀人却是道德的。比如孝敬老人是应该的,极端状态为老不尊就想抽他,若是犯下滔天大罪,无论多老都会杀他。道德者不能见到打了老人,马上横加指责;见到打死了人,瞬间善心大发。事物背后的原因很重要,这个世界不能被道德者主宰,否则有理也说不清。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遵守道的道德者不妄为反而去尊重人们的行为;
不守道的道德者也不妄为,他们批判人们的一些行为头头是道。
追求大爱(造福人类、利国利民)的人(除了学习事物、锻炼身体、尊重人们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做的。
追求大义之人首先要强壮自己,努力学习,锻炼身体,一分一秒都不会浪费。
至高之礼(平等友爱的点头握手)杜绝那种应者云集的状态,礼这东西,人类学习三个小时就足够了,剩余的礼学问当垃圾一般扔了。
每个人每个行为都是道德的结果。人的行为要符合逻辑,在此情况下,人一样要去犯错。犯了错请交于司法审判,同时心理去饶恕这些人。要尊重人们的行为,不要变成母鸡婆天天聒噪。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所以不讲究道后会讲究道德,若是道德者失去人心,人们会大讲仁爱,当仁爱成了做好事和孝道等狭义仁爱的时候,人们会讲义理,若是义发展变化成了忠义,这时候礼治社会就会到来。这个礼治社会啊,会颠倒忠信,会成为诸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把“仁义礼”当做理所当然的,被这些东西的虚华所迷惑,其实是愚昧的开端。
大丈夫当思虑深远,坚持真知,维持大道,不被那些虚华所迷惑,让真实价值回归社会。要抛弃那些虚华的伪学问而维持正常逻辑。
日期:2018-09-12 12:32:43
第三十九章 得道社会和失道社会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万事万物无不是按照大道的规律行事的,天(空气)遵循了大道(天道合一),空气清爽;大地遵循了大道(地道合一),万物勃勃生机;神(智慧之人)遵循了大道(神道合一),灵感无限富有创意;山谷遵循了大道(谷道合一),万物生机勃勃丰盈而美丽;无论动物还是植物(物道合一),按照自然的规律来的,子嗣繁多生生不息;国家遵循了大道,国家正常发展,道德真实,秩序井然,人民富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