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代风云录(史上最全的先秦史)》
第42节

作者: 千秋如梦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孔子虽然不信鬼神,但古代上至帝王,下至民间,还是普遍迷信的。
  汉武帝时,山西汾阴挖出了一只古鼎,一个叫公孙卿的山东方士跑来对汉武帝说:“今年得宝鼎,和黄帝得宝鼎的时间相同。黄帝曾在宛朐(今山东菏泽西南)得宝鼎,问鬼臾区,鬼臾区答:‘帝得宝鼎神策(卜筮用的蓍草),是在己酉年初一早晨冬至,以天象来纪元,是周而复始的。’于是黄帝推测朔望,大概每二十年得初一早晨冬至,总共二十推,三百八十年,然后黄帝升仙。”之后公孙卿又利用黄帝封禅和骑龙升天的例子,鼓动汉武帝封禅并四处寻仙,同时制造各种假象,声称看到了仙人,自己也因此被封为中大夫。但汉武帝终究没能看到仙人,十分恼火,一度想杀了公孙卿,公孙卿找到大将军卫青说情,才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小命。

  可见,汉朝时,黄帝的影响力依然巨大。
  黄帝作为华夏始祖之一,被称作中华人文初祖,历朝历代广受祭祀。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有黄帝陵,古称“桥陵”,有“天下第一陵”之称,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而河南新郑作为黄帝故里,则会在每年举办“拜祖大典”。此外,河北涿鹿、河南荆山、北京平谷以及甘肃正宁亦有黄帝陵。
  前文提到,孔子说“黄帝在世时使人得利百年”,默认了黄帝在位一百年的传说,这个说法虽然夸张,但黄帝比较长寿倒是极有可能,因为黄帝的接班人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孙辈。
  史载黄帝四妃共生二十五子,各成一族,也就是形成了二十五个分支,我们称之为“二十五宗”。

  二十五宗中,黄帝吹律定姓,确定了十二姓。
  所谓吹律定姓,是一种已经失传的取名方式。据说,古时孩子出生时,由乐官吹律,然后根据其声音及其他各种推测手段,决定这个孩子姓什么。具体什么情况,今人也说不清楚。
  总之,黄帝定下十二姓,赐予了十四个孩子,这十二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xī)、姞(jí)、儇(xuān)、依,其余未获新姓者依从母系社会习俗随从母姓。
  这十二姓中的许多姓,现在已经人数不多了,原因就是经过几千年的分化演变,他们的后代逐渐用氏来称呼,而不再用姓。此外,由于大多数姓没有出现什么名人,所以具体怎么传承的也很难考证了。
  十二姓中,能明确后代也很少,主要有以下几个记载:
  姬姓:黄帝姓姬,所以得到这个姓的儿子不简单,《国语》记载,青阳和苍林得到了这个姓。
  己姓:《国语》又记载,方雷氏之子青阳和彤鱼氏之子夷鼓得到了这个姓。
  怎么一个青阳得到了两个姓呢?
  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几千年都没有解决。
  据《史记》,黄帝长子叫玄嚣,玄嚣就是青阳,他是西陵氏嫘祖之子。
  但是《国语》里姓己的那个青阳却是方雷氏的儿子。
  莫非黄帝有两个儿子叫青阳,一个姓姬,一个姓己?
  唐朝的司马贞在给《史记》作索隐的时候就是这么认为的,但也是一家之言。
  还有人说,是《国语》写错了,但并没有什么证据。
  总之具体怎么回事儿,目前也没人说得清楚。
  僖姓:据说方雷氏有个儿子叫休,得到此姓。
  任姓:相传嫫母之子禺阳姓任。
  姞姓:黄帝裔孙伯鯈(tiáo,或作伯倏)被封于南燕(今河南新乡延津县东北),赐姓为姞,后改为吉姓,伯鯈是四妃中何人之后,史载不明,姞姓后人另建有密须国,后为周文王所灭,亡国后,国人以国为氏称密须氏,后分为密氏和须氏。
  其余诸姓不知得姓者为何人。
  此外,大禹的后裔修鞈杀绰人,绰人的后代在北方建有毛民国,据说浑身长毛,其国依姓,疑为黄帝后裔。
  黄帝二十五子中,名传后世者不多,那么究竟有何人因何事而留名呢?下回再说。
  日期:2018-12-13 08:31:08
  【文献说明】

  1、华胥国:见《列子黄帝》。
  2、马师皇:见《列仙传》和《云笈七签轩辕本纪》。
  3、无为子:见《苻子》(前秦苻朗)、《广黄帝本行记》、《云笈七签轩辕本纪》。
  4、黄帝铸鼎和乘龙升天:见《尚书中候握河纪》、《史记孝武本纪》和《史记封禅书》等。

  5、龙须草:见《古今注问答释义》。
  6、黄帝葬桥山:见《史记五帝本纪》及集解、索隐和正义。
  7、黄帝置棺椁:见《汉书楚元王传》。
  8、左彻:见《竹书纪年》(古本和今本)、《事物纪原律令刑罚部》。
  9、黄帝四面:见《尸子卷下》。

  10、黄帝三百年:见《大戴礼记五帝德》。
  11、汉武帝得宝鼎:见《史记封禅书》和《史记孝武本纪》。
  12、黄帝十二姓:见《国语晋语四》。
  13、玄嚣即青阳:见《史记五帝本纪》。

  14、伯鯈: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15、毛民国:见《山海经大荒北经》和《海外东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