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代风云录(史上最全的先秦史)》
第41节

作者: 千秋如梦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2-13 08:30:58
  第19回 黄帝乘龙飞升 众子立姓开宗
  前面说过,道家有黄老之学,老就是老子,黄就是黄帝。黄老之学的主题有二,一是技术发明,二是政治思想,前者不用多说,黄帝时代多有造作,后者的核心则是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
  据说,黄帝即天子位的第十五年头,因受到天下拥戴而感到十分开心,于是开始懈怠,不再勤于政务,而是注重养生、歌舞和美味,最后弄得神情憔悴。

  又过了十五年,黄帝忧虑天下得不到治理,开始转变工作作风,竭力去治政,结果同样是神情憔悴。
  这时候,黄帝觉得自己错误太深,于是退居到宫外,清心寡欲,三月不问政事。
  有一天,黄帝在白天做了一个梦,神游到传说中遥远的华胥氏之国(伏羲的外婆家),那里没有老师和官长,一切顺其自然。那里的老百姓无欲无求,不知道生死,不知道亲疏,不知道爱恨,不知道顺逆,也不知道利害。他们在水里淹不死,到火里也烧不坏,刀砍、鞭打、挠抓都没事儿,他们还会乘云升空,在虚空中睡觉,云雾雷霆之类的东西对他们丝毫没有干扰(这分明是神仙)。黄帝醒来后,十分愉悦,于是召来天老、力牧和大山稽,将梦中情形告诉他们,并说自己得到了大道,但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该怎么描述这个“道”,君臣之间停止了言语交流,只能心领神会了。

  此后,黄帝开始无为而治,二十八年后,天下大治,几乎和华胥氏之国一样。
  天下大治,黄帝于是到首山(今河南襄城县南五里处)炼丹采铜,后来又在荆山(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南)脚下铸鼎三座,取三才之义,分别命名为天、地、人。
  鼎乃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黄帝铸鼎,一是宣示权威,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大限将至,该传位于后人了。
  且说黄帝有臣名马师皇,擅长医马,经过他治过的马,据说没有不痊愈的。后来有条龙从天而降,向马师皇垂着耳朵,张着大口,一动不动。马师皇一见,对黄帝说:“此龙有病,知道我能治好它。”于是,他对龙嘴进行针灸,又用甘草熬汤让龙喝下,很快就治好了龙的病。此后,屡屡有龙下来,请求马师皇治病。一天早上,有条病愈的龙就载着马师皇飞向了天空。

  黄帝得知马师皇居然坐着龙飞跑了,十分羡慕,于是沐浴更衣,选了个良辰吉日进行占卜,最后卜得升仙之日为戊午。
  戊午之日,鼎已铸成,果然有一条脖颈下悬着垂肉、两腮长着胡须的龙从天而降,迎接黄帝。黄帝于是对其友无为子(大概是共同炼丹修仙的道友)说:“我操劳天下事务,受功名利禄的牵制而十分疲惫,现在我要去玄圃隐居休息了,你可以接我的班。”
  怎知无为子听后,十分不满,说:“你怎么能让我离开安逸的生活而替你操劳呢?”
  黄帝和无为子交情甚好,于是不再说话,带着无为子一起骑上龙背,群臣和后宫嫔妃见状,争先恐后攀上龙背,最终上去了七十多人,龙才飞升而去。其余的小臣们上不去,全都抓住龙须不放手,最终龙须被扯断,黄帝随身携带的弓也落了下来。
  巨龙飞走了,百姓很伤心,仰望黄帝升天而去,就抱着那张弓和龙须嚎啕大哭,所以后世把那个地方称作鼎湖,而那把弓被称作乌号。
  另传,被众人拽下的龙须坠地生草,于是世间乃有龙须草。
  黄帝升仙后,天下百姓悲痛大哭,据说二百多年不曾中断。
  说黄帝骑龙升仙,老百姓哭了二百年,那都是不现实的,但也反映出黄帝的影响力之大。 史载黄帝在位百年而崩,置棺椁(据说棺椁之作从此时起),葬于桥山(在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

  黄帝崩葬后,有个大臣名叫左彻,感思黄帝的恩德,选取木材制成黄帝之像,并取黄帝的衣冠和几杖置于庙中,率诸侯大夫定时祭拜。
  这个左彻,后文还会出现,他大概是黄帝后期的重臣,位高权重,相当于风后之类吧。
  今天的中国人常自称炎黄子孙,炎就是炎帝,黄就是黄帝,炎黄二族繁衍生息,不断壮大,共同缔造了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
  然而,炎帝的事迹史载不多且多有争议,黄帝则较炎帝丰富得多,而且其影响力较大。
  史载春秋末年,民间还流传着“黄帝四面”和“黄帝三百年”的传说,孔子的弟子子贡和宰我表示困惑,分别就此事询问了孔子。

  孔子当然是不信邪的,他的解释是:所谓黄帝四面,不是说黄帝有四张脸,而是他选了四个与自己意识相通、配合默契的贤人治理国家,很有成效(应该是风后、力牧、常先和大鸿);所谓黄帝三百年,也不是说黄帝活了三百岁,而是黄帝在世时使人得利百年,死后令人敬畏百年,其教令又使天下受用百年。
  这个故事说明,早在距今2500年前,黄帝便已具备了强大的影响力,乃至于民间将其神化,心生敬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