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代风云录(史上最全的先秦史)》
第39节

作者: 千秋如梦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2-11 08:33:51
  第18回 群贤辅政开盛世 四夷遣使睦中华
  黄帝求贤若渴,广罗天下人才,所以其手下能臣众多;同时,黄帝有四个妃子,也都是聪慧人物。黄帝与臣、妃共同努力,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留有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发明创作。
  先说“衣”。
  黄帝的元妃,也就是正妻,叫做嫘祖(一作累祖),出自西陵氏(在今河南省西平县,一说在四川盐亭县),她最早发现了蚕会吐丝,并因此发明了种桑、养蚕、缫(sāo)丝和织绢的技术。
  此前,人们穿着麻制的衣服,粗糙、笨拙且不好看,而丝织衣物则又轻又滑又显高档,所以颇受欢迎。
  当然,以当时的生产力来看,普通人是穿不起丝绸的,这只能是王公贵族的专利,但是,丝绸的发明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所以嫘祖被尊称为“蚕神”、“先蚕娘娘”和“先蚕圣母”,民间留有许多关于嫘祖的传说和故事。
  “嫘祖始蚕”之后,黄帝的三名大臣伯余、胡曹和于则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伯余,发明了衣裳(cháng),后被纺织业尊为行业神。
  古时上为衣,下为裳,裳是古人下身穿的类似裙子一样的服饰。
  所以说,古时男子穿裙子实在是太平常的事情了。
  衣在上象征天,裳在下象征地,衣裳的制作取象乾坤,以示天下礼仪。这种衣裳之制在黄帝时代形成,流传数千年。
  胡曹,发明了冕冠。

  所谓冕冠即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等官员所戴的礼帽,这项发明同样影响了数千年之久。
  冕冠发明之后,黄帝对其进行了改进,发明了旃冕和冕旒。
  旃冕即帛制的冕,比较贵重,非一般人所能戴,冕旒则是前后挂有玉串的冕,起初是天子、诸侯与王公所戴(旒与宝石数目不同),后来则成了帝王的专属(影视剧里的皇帝经常戴)。
  又传胡曹也是衣裳的发明者之一,他发明的是衣,而伯余发明的是裳。

  于则,发明了屝履(fèi lǚ)。
  屝履即鞋子,草制的叫屝,麻制的叫履。(不知道屝履发明之前人们脚上穿的是什么)
  衣裳、冕冠和扉履发明之后,黄帝进行了大力推广和普及,同时,黄帝又作冕服,冕服即古时官员的礼冠和服饰,冕服不同,则身份不同,地位也不同。
  黄帝之世,天下兴平,史称“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下》)。

  另传,龙衮也是黄帝发明,时有《龙衮之颂》。
  什么是龙衮呢?
  龙衮,就是上面绣着龙形图纹的袍服,后来成了历代帝王专用的礼服,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做“龙袍”。
  黄帝,真可谓是后世皇帝们穿着打扮的始创者。
  再说“食”。
  黄帝第三妃名叫费修,出自彤鱼氏(彤鱼即红色的鱼,大概是一个以此为图腾的部落,一说属炎帝族),相传她发明了用石板烙炒食物的技术,并且为了避免烫伤,她选用两根木棍夹取食物,后来逐渐演变成筷子。
  彤鱼氏发明筷子出自民间传说,未必可信,但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骨箸距今约5500年,与黄帝时代正好符合。所以,筷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这种餐具对于中华民族有着古老而深厚的感情。
  后来,烹饪技术为黄帝所推广,熟食得到普及,黄帝又凿土穿井,百姓不再为水源而发愁。
  黄帝有臣名雍父,相传他“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发明了杵臼,用于舂米,此举造福万民。之后黄帝作瓦甑,米饭和粥始于此时。
  一说杵臼的发明者名赤冀,为炎帝之臣。
  然后说“住”。
  黄帝使人伐木选材,建造宫室,定房屋的基本结构为“上栋下宇”,栋即房屋顶部的大梁,宇即屋檐,中国传统房屋的推广普及自此而始,黄帝的明堂名“合宫”,“合”字恰与这种房屋外观相像。
  另传,黄帝在昆仑建有行宫,曾在此遗失玄珠(事见上回),后来周穆王西行至此并将房屋修缮一新。
  神话中,黄帝乃是天帝,昆仑便是他在下界的都城。
  据说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达万仞,上面长有高达五寻(一寻八尺),需五人才能合抱的木禾。此外,还有根擎天柱,这在以前说过了,不再赘述(见第一回)。

  昆仑山上的管理者叫陆吾,是一只人脸虎躯,长有九条尾巴的神兽。
  黄帝在昆仑山上的宫殿极其雄伟,四方各有九扇大门和九口以玉为栏杆的井,由九只开明兽分别把守。宫殿分作五城十二楼,那根五寻木禾就长在最高处。宫殿四周都长有繁茂的玉树,有凤凰和鸾鸟栖息上面。
  昆仑山上还有一个叫做“悬圃”的地方,那是黄帝的御花园,之所以叫做悬圃,是因为它就如同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一样,远看就像悬挂在云雾缭绕的半空之中。悬圃的管理员名叫英招,是一个人脸、马身、虎斑、背上长着双翅的神兽。
  昆仑山上珍宝无数,各种神奇的东西应有尽有,但昆仑山下有一个叫做“弱水”的深渊,还有昼夜燃烧的火山。所以,只有众神才能上山,人类根本不能靠近。
  当然,事情总有例外,有一个凡人最终登上了昆仑山,他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叫做“后羿”。
  现在,还不是后羿出场的时候,暂且不提。

  下面说“行”。
  黄帝本名轩辕,轩即有帷幕或围棚的车,辕即车前驾牲口用的直木,轩辕实际上就是古代车子的别称(古代皆是畜力车),所以说黄帝是因发明了车子而得名轩辕。考虑到黄帝本为游牧民族,多有迁徙,这个说法是比较可信的,此外,黄帝有个臣子叫邑夷,发明大辂,即天子所乘之大车。
  水路方面,黄帝有臣共鼓和货狄(又作化狐),“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发明了木船。另传虞姁(xǔ)和番禺也是船的发明者,番禺据说是黄帝的后裔,他的儿子叫奚仲,有车神之称,虞姁身份不明,不知是何时之人。
  最后说用。
  黄帝次妃名女节,为方雷氏之女。
  相传,榆罔长子名雷,涿鹿之战后因功被封于方山(在今河南禹州方山镇),故称方雷氏,女节就是他的女儿,说明炎黄是有联姻的。方雷氏后来分化出方姓和雷姓,是二姓的得姓始祖之一(二姓还有其他源流)。
  就像嫘祖和费修一样,女节也有发明,她的发明是梳子,灵感来源于鱼骨。
  不过,另有一说,梳子的发明者是赫廉。
  相传,赫廉原为榆罔之臣,后来被迫加入蚩尤军而被黄帝打入死牢,但看守黄(皇)甫同情赫廉,就将赫廉打造的一把精致的木梳献给嫘祖,嫘祖十分喜欢,当她了解冤情后就说服黄帝对赫廉下了赦免令,然而赦令未到,赫廉已被处斩,黄帝追封赫廉为梳子的始祖,并令黄甫将制梳手艺传承了下去。
  黄帝第四个妃子名叫嫫母,面貌极丑,所以有“丑女”之名。
  嫫母到底有多丑呢?
  据说她的脑门突出像锤,下巴短缩不见,身材粗壮似箱,肤色发黑如碳,以至于后世魌头(qī tóu,古时民间打鬼驱疫时用的面具)画的就是她的遗像。
  丑到可以吓退鬼怪,简直可以说是丑到极致了。
  不过,人不可貌相,嫫母虽然丑陋,却性情温柔、品德贤淑,黄帝对其信任有加,让她管理后宫,训导宫女,奏有《六德之颂》。
  此外,嫫母心思细腻,相传她通过打磨石头发明了最早的镜子,镜子发明后,得到了黄帝的大力推广,据说黄帝曾与西王母在王屋山会面,特意铸造了十二面大镜送给西王母作为礼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