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代风云录(史上最全的先秦史)》
第33节

作者: 千秋如梦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2-05 20:12:04
  第15回 六官正天文历法 九医兴歧黄之术
  大桡作甲子,甲子即干支,这属于天文历法学。
  黄帝之时,在这个行业有所建树的还有羲和、常羲(又作常仪)、后益、鬼臾区和容成。
  羲和、常羲是世代天文家族,羲和负责占日,常羲负责占月,也就是观察日月的运行并进行记录,进而对天象做出预测。
  羲和在尧时分为羲氏、和氏,都是天文历官。后来羲和成为了神话中的日御,也就是为太阳驾车的神,再后来干脆代指太阳,也指帝王的车驾。
  值得一提的是月御不叫常羲,而叫望舒,又名纤阿。
  后益,不是射太阳的那个后羿,这个后益擅长占岁,也就是观察岁星(木星)的运行并进行记录,具体情况没有记载。

  鬼臾区,一作鬼容区,号大鸿,擅长占星,他是中国占星术的鼻祖。
  占星术,又称星占学,就是通过观测和解释天体的变化,对人间之事作出预测。
  古人认为,满天星斗与人间事物息息相关,天象的变化可预示人间的吉凶,更与帝王将相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所以古典小说中常有什么“将星陨落”之类的说法。
  具体来说,古人将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它们与人间事物有明确的指代关系。
  三垣,指的是紫薇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紫薇垣,天帝的居所,众星以天帝、太子、后妃等命名。
  太微垣,代表臣子,众星皆以三公、九卿、从官等命名。
  天市垣,代表老百姓,众星多以市井商贾命名。
  二十八宿即二十八组星,具体是: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与地上的区域相对应,称为分野。
  分野或称十二分野,因为用到了十二星次。
  当然,古人不知道天下之大,分野对应的只能是古代中国的版图,具体情况如下(按《晋书天文志》):
  寿星:兖州(郑),含角、亢、氐三宿;

  大火:豫州(宋),含房、心二宿;
  析木:幽州(燕),含尾、箕二宿;
  星纪:扬州(吴),含斗、牛、女三宿;
  玄枵:青州(齐),含虚、危二宿;
  诹訾:并州(卫),含室、壁二宿;

  降娄:徐州(鲁),含奎、娄、胃三宿;
  大梁:冀州(赵),含昴、毕二宿;
  实沈:益州(魏),含觜、参二宿;
  鹑首:雍州(秦),含井、鬼二宿;
  鹑火:三河(周),含柳、星、张三宿;
  鹑尾:荆州(楚),含翼、轸二宿。
  有了以上的对应关系,就可以通过观测天象,来预测人间吉凶了。
  当然,这种玄乎其玄的东西,就如同算卦一样,虚无缥缈。
  然而,在普遍迷信的古代,卜筮与星占之于国家非常重要,它们都有专门的官职,而且地位普遍较高,这在以后会慢慢涉及。
  所以说,鬼臾区,真鬼才也。
  鬼臾区同时还是中医运气学的鼻祖。
  所谓运气,不是命运、机遇的意思,而是五运六气的简称。
  五运,指的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五种气象变化。
  六气,指风、寒、热、暑、燥、火六种气候特征。

  运气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五运六气对人体的五脏六经是构成影响的,因而运气学说就是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学说。
  依据记载,在黄帝时代的医学领域,鬼臾区的地位仅次于岐伯。
  岐伯,因原居岐山而得名,他的老师叫僦贷季,是一位望色和切脉高手。岐伯得其真传,精通医术脉理,黄帝以其为师,称“天师”。
  岐伯是黄帝时期的第一神医,后世尊为“医圣”和“华夏中医始祖”,我国传统医学素称“歧黄之术”,岐指的就是岐伯,而黄指的是黄帝。
  岐伯事迹不多,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大多都挂在了他的名下,相传中医理论学、针灸学、按摩学、养生学乃至生命哲学都是岐伯所开创的。
  除了精通医术,岐伯还是个音乐家,他发明了镯铙、鼓角、灵髀、神钲等乐器,全部被应用于军队之中,又创作了短箫铙歌(又名鼓吹曲),开军乐之先河。
  此外,岐伯还参与政治,黄帝封禅之事便是出自岐伯与风后、封钜的共同建议(此三人皆为黄帝之师)。
  除岐伯和鬼臾区之外,黄帝时的名医还有伯高、雷公、扁鹊、俞跗(拊)、桐君、巫彭、少师和少俞等。

  伯高擅长经脉学、针灸学、临床和熨法,同时是博学多才的名士,曾建议黄帝封锁矿山(详见第9回)。
  雷公擅长针灸学和望诊,黄帝常与其进行讨论。
  扁鹊,上古神医,以擅长经脉学著称。
  注意,这个扁鹊本名就叫扁鹊,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扁鹊,后者本名叫做秦越人,因医术高超,被时人借用扁鹊名号来称呼他,所以,莫要搞错。

  俞跗,擅长外科手术,对经络穴位学也很有心得,相传他治病不用汤药,不用药酒,不用砭石,不用摇动筋骨按摩,不用牵动皮肉推拿,也不用热灸敷药,只要在脚上找准穴位,点拨之间就把病治好了。更有传说,俞跗能使死者复生,事虽荒诞,但也反映了他的医术高超。
  俞跗的弟弟少俞,同为黄帝医师,精通针灸术,事迹不详。
  与少俞常并称的少师,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事迹也不详。
  桐君,名气很大,以擅长本草著称,被称作“中药鼻祖”,后世尊称其为桐君老人。
  据说,桐君山中采药,在桐树下建有茅庐,悬壶济世,分文不取,有人问其姓名,他便手指桐树,于是得名桐君,而他采药的山则被称作桐君山(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分水江与桐江交汇处),被奉为“药祖圣地”,其地则得名桐庐,继而又有桐江、桐溪、桐岭、桐君崖、桐君潭和桐山孤屿等,得名全部与桐君相关。
  巫彭,一看名字便知,他是一名巫医,为巫时负责通神,为医时负责治病,相传,他最早发明了药丸。
  医学未兴起时,古人生病多求助于鬼神,所以巫医往往并提,医学正是萌生于巫,所以“医”的繁写字有“毉”。传说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身就是一名大巫师。
  实际上,黄帝之时巫师众多,有灵山十巫和开明六巫,其中都有巫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