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轶事第二部:千古女皇》
第19节

作者: 小六如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要占领扬州,还得想个办法。这个时候军师发挥了他的职责,他联络同僚薛仲璋,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薛仲璋心领神会,就给裴炎请求要下扬州视察工作。薛仲璋是裴炎的外甥,加上他本身的职责就是视察工作,对于要下扬州视察的请求,裴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薛仲璋风尘仆仆赶到扬州,首先就去找扬州长史陈敬之,说是有人告他谋反,带回去做个笔录。哪里知道,这扬州长史才走,李敬业就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了他的地方,假传圣旨说是扬州的新任长官。其他官员不怎么怀疑,李敬业就走马上任了。
  上任之后,李敬业谎称奉密旨,带兵平定高州反叛,真是贼喊捉贼,自己谋反说是奉旨讨伐反叛。既然是“奉旨”而来,那就开扬州府库,取出兵器甲胄,分发给扬州衙门里的人,就连囚犯都用上了,李敬业组织起几百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扬州,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扬州大都督。
  有了根据地,那就要制造舆论,煽动人民情绪。李敬业找了个人假扮废太子李贤,对外宣称李贤没死,逃亡在了这里,如今是我们的名义最高领袖,此次李贤复出,就是要夺回李家天下,把那个恣意妄为的太后赶下来!
  所谓文人之不幸,文学之大幸,李敬业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不能写出煽动民众情绪的檄文,那就让骆宾王大才子执笔。骆宾王憋了一肚子怨气,自然有很多话说,而且这次写文章就是骂武则天,说出自己的不满,对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文章骂人还不是信手拈来。就这样,一篇揭老底,捅伤疤的檄文问世,当时叫做《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来收录在《古文观止》里头,名字叫做《讨武曌檄》!

  这篇文章是传世之作,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淋头,一下子把她当过才人,魅惑李治,杀姐屠兄,窥窃神器等种种不端的行为全给抖了出来。特别是最后一句“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舆论一出,天下争相传颂,李敬业争取了主动。檄文传到了武则天手上,武则天很紧张,玩弄了这么多年的政治,可就是没有过调兵遣将的经验,但是,无论多么紧张,都必须有临危不乱的表现,这是一个领导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是先自乱阵脚,何以服天下?
  面对一篇这样的檄文,武则天淡淡地问道:“这是谁写的?”朝堂上,紧张气氛弥漫,终于有人回答了:“骆宾王写的。”武则天哈哈大笑道:“宰相的过错啊!这么一个大才子没有发现。”一句话,体现出王者的胸襟。
  “你们有什么办法平定这场叛乱,裴爱卿,你认为该怎么办?”
  宰相裴炎没有想到,外甥说要去扬州视察工作,现在成了谋反。裴炎没有打算讨好武则天让他外甥可以幸免于难,不知道是不是被骆宾王的檄文打动,裴炎对武则天进行了逼宫。
  “臣以为,皇上这么大的人了应该亲政。”
  武则天眉头皱了起来,什么意思?皇帝亲政,李旦还是李显?他们能平定叛乱?
  裴炎的目光如炬,直逼武则天,武则天突然感到一种不安,裴炎这个人是李治的托孤大臣,位居首席宰相,武则天能亲政还多亏了裴炎,现在裴炎说出这样的话,难道还真要把武则天拉下来不成?作为当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把武则天拉下来,不是没有可能,只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现在,合理的借口来了。
  “臣以为,扬州叛军的目的是拥护皇上,现在皇上这么大的人还不能亲政,所以他们才有理由叛乱,只要太后退休养老,让皇上执政,叛军不攻自破了。”
  果然!要拉下武则天!一向有办法的武则天这个时候也慌了手脚,朝廷外面是虎视眈眈的叛军,朝廷上是气势汹汹的裴炎。如果这个时候百官站在裴炎这一边,那么武则天不得不下台。
  紧张归紧张,武则天脸上没有表现出来,她不能表现出任何的紧张,下面当官的最拿手的就是见颜观色,被他们看出来了,恐怕真得从这个座位上下来。
  武则天在等,等着有人为她说话,只要有一个人,她就有办法。裴炎也在等,等着百官站在他这边,只要有一个人,他就可以大做文章,把武则天赶下来,拥护皇上登基,到时候有拥立之功,恐怕皇上都要让他三分。
  鸦雀无声…针落可闻…武则天虽然坐着俯视百官,也不免流出了汗,裴炎呼吸都变得紧张。
  终于有人开口了:“裴炎是顾命大臣…”
  裴炎心里一激动,看来是支持我。而武则天更紧张,难道功亏一篑?
  “裴炎是顾命大臣,大权在握,若是没有异图,为什么要请太后退休?”
  武则天松了一口气,严厉道:“裴炎参与谋反,把他关起来!”武则天这么说也有理由,因为叛军当中的薛仲璋是裴炎的外甥!堂堂宰相锒铛入狱。

  李敬业面临着下一步如何走的问题。军师魏思温献策道:“明公以匡扶社稷为理由,应当率领军队直驱东都,到时候天下人都知道你是勤王,肯定会有很多人归附,届时再恭迎皇上回朝。”
  “不然”薛仲璋道:“金陵(南京)有王气,咱们应该先攻下常、润二州,再占据金陵,到时候进可攻,退可守,奠定霸王基业,然后再北上以图中原。”
  两条路线,一条是进取,这是勤王,一条是退守,这是割据。李敬业应该选择勤王,可是他选择了割据,挥军南下!
  挥军南下有效果,没多久攻克了润州,抓了他叔叔,润州刺史李思文。李思文拥护的是武则天,李敬业对他冷嘲热讽,说道:“叔叔既然这么中心武后,不如改姓武得了!”
  武则天派出了李唐王室的元老,唐高宗李治的叔叔,李孝逸。李孝逸并不会打仗,武则天派他去就是打李敬业脸,让你拥护李唐王室,现在来征讨你的就是李唐王室的人!鉴于李孝逸打仗不行,武则天给他派了个副手,魏元忠。
  李孝逸第一仗就输给了李敬业,一下子慌了手脚,害怕的不敢往前。这时候魏元忠找他谈话,魏元忠说道:“李将军,您是李唐宗室,太后派您征讨叛军,现在您不敢往前,万一太后怀疑您与叛军勾结,岂不是…”谋反罪名担当不起,李孝逸硬着头皮前进。
  魏元忠又给李孝逸出主意,建议他先打李敬业的弟弟,李敬猷。李敬猷是赌徒,带兵打仗还真不行,况且这么一群虾兵蟹将如何会是中央正规军的对手。不出所料,李敬猷大败。

  李敬业得知李敬猷吃了败仗,回师救援。两军在阿溪(今安徽白塔河)决战。
  光宅元年(684年),十一月,初冬。白塔河两边的芦苇非常干燥,加上北风凛冽,两军对阵白塔河。
  李敬业不愧是名门之后,指挥打仗一点儿也不含糊,李孝逸吃了好几次败仗,又想临阵退缩。
  可是,别忘了,冬天干燥,加上风大,谁先想到最有效的策略,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魏元忠献策道:“将军,现在风顺,河边芦苇丛干燥,不如用火攻。”李孝逸一拍脑门,对呀,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没想到火攻。
  顺风放火,整个战场成了火海。李敬业没有这手防备,大败而归。李敬业率领残部准备过海投奔高句丽,路上被人杀了。
  李敬业、李敬猷、骆宾王等叛军首脑的首级都送往了神都(东都洛阳,武则天改名神都)。一场叛乱一个多月被平定。
  也有史料记载骆宾王大才子不知下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