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轶事第二部:千古女皇》
第12节

作者: 小六如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听说皇后送东西吃,魏国夫人没有怎么怀疑,也许是太年轻,不相信姨娘会加害自己,别忘了,武则天可以扼杀亲生女儿,怎么会不忍心加害外甥女!吃完这顿土特产之后,魏国夫人暴毙了,死亡证明:中毒暴亡。
  等到唐高宗下班回来看到刚才还活蹦乱跳的小情人已经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放声痛哭!
  投毒,还是在皇宫里投毒,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愤怒、悲痛的李治下令全面搜查投毒的人,可是谁又会怀疑是皇后投毒。躺枪的还不是武家两兄弟,这回他们哥儿俩算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不停的鸣冤叫屈,李治还会管你们鸣冤叫屈。查,一定要严查。
  投毒案情进一步发酵,根据武家两兄弟的“作案动机”分析,这哥儿俩带来的土特产本来是给皇上和皇后吃的,肯定是他们对于贬官之事怀恨在心,于是要毒杀皇后…案子到了这一步也没什么好查的了,证据确凿(有毒的特产),作案动机明确,事情败露,那就受死吧。如此一来,武则天一招移祸江东除掉了情敌,顺便解决了一直看不顺眼的堂兄…
  日期:2018-07-25 18:51:29
  十一章 挥三军,征伐高句丽服

  乾封元年(666年),冬。北风凛冽,树上的叶子早已掉光,官道两旁光秃秃的树显得异常萧索。“吃通、吃通”的脚步声整齐而铿锵有力,与这个冬天显得格格不入。前面带队的三个人,几乎都是两鬓斑白,但是仍然掩盖不住自然而然生出的一股肃杀之气。正当中的,是英国公李勣,两边的副手分别是庞同善、契苾何力。大队人马一直向东而行,因为唐高宗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而庞同善和契苾何力就是他的副手。

  李勣打仗一点儿也不含糊,很快就攻克了高句丽十六座城池,这回,大唐军士打定主意要平定高句丽全境。
  这次出征,当然少不了白衣小将薛仁贵。唐高宗李治派薛仁贵支援庞同善,这意味着薛仁贵要和高句丽再次交手。
  当薛仁贵赶到的时候,庞同善的军营被高句丽偷袭,薛仁贵更不打话,引兵直击高句丽。既然援兵到了,高句丽军士也不恋战,经过主帅泉男建的指挥,有条不紊地撤出了唐军阵营。高句丽想跑,没那么容易,追。
  可能是忘记了穷寇莫追的道理,好像高句丽这时不是穷寇。反正追到金山与高句丽又掐了一架,唐军输了。输了,全军将士撒开两条腿跑,这回轮到高句丽乘胜追击了。
  “啊?那是什么?将军,好像是唐兵!”
  “不可能,唐兵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怎么可能有反击的余地。”泉男建露出一丝冷笑。
  没错,那是唐兵,为首一将,身着白袍,胯下白马,手持方天画戟,弓箭随身。便是薛仁贵!薛仁贵看到大事不妙,赶紧指挥手下进行反击。正面反击肯定是不行的,唐兵已经溃败,从后突击也不行,高句丽不会没有防备,那就从侧面突击吧。
  薛仁贵一马当先,挥舞手中的方天画戟,高句丽士兵没有反应过来,整个阵型被薛仁贵一分为二。薛仁贵就像一把尖刀,一把利刃,出鞘,直刺高句丽,仿佛把一块豆腐切成两半。看到自己人这么英勇,唐兵不再逃跑,迅速组织军队反击,于是高句丽又败在薛仁贵手上。薛仁贵破高句丽军队后,又连续占领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他的名字也在高句丽传开。
  没敢耽搁,薛仁贵领着两千人乘胜追击,目标—扶余城。

  “薛将军,您确定只要两千人,这是不是有点太少了?”手下难为的说。
  “带兵打仗在于善用军队,而不是人越多越好。”薛仁贵信心十足。
  “可是,这…这也少得可怜吧。”手下说这话的时候并不知道薛仁贵到底哪里来的信心,说话的声音都在颤抖。
  贾言忠奉命回长安给皇上汇报战况,皇上道:“爱卿,战况如何?”

  “陛下放心,前线战绩很好!”贾言忠得意地说道。
  “很好是什么情况,这次出征能不能平定高句丽?”李治有点心虚,当年父皇都没有平定高句丽,这回能不能达到这个成就真的很难说。
  “陛下,您就放心等捷报吧,臣打包票,这回一定可以平定高句丽。”贾言忠拍着胸脯肯定地说道。
  “你这么有信心?”李治还是不太敢相信。
  “当然,陛下,今时不同往日,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没有成功是因为军心涣散,先帝出征高句丽没有成功是因为高句丽军士上下一心,我们这次情况大有改观。高句丽内部产生矛盾,这是其一,连年饥荒,导致高句丽国力下降,这是其二。”贾言忠分析道。

  “那你说说,朕派出去的将军们都有什么厉害之处。”李治不禁有点得意。
  “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但是治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律,颇有谋虑,契苾何力虽然不敢轻易冒进,但有统御之才,英国公李勣殚精竭虑,为国为民。”
  “你说的很对,朕也认为朕的将军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李治得意地说道。当然了,就算他的将军是脓包,他也不会轻易承认,谁会承认自己花钱养了一群脓包呢?不过,这次出征的将军没有一个是好惹的。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贵带着他的两千人到了扶余城下,与李勣合兵一处。我甚至怀疑薛仁贵早就得到了消息才敢只带两千人出发,不然,两千人凭什么攻城。说寒碜点,城上的人一人撒泡尿都够他受的了。
  薛仁贵和李世勣分工合作,薛仁贵带兵攻打扶余,李勣攻打平壤。
  还是薛仁贵快一步,比李勣先占领城池。当然,李勣也不慢,七个月的时间攻下平壤,生擒高句丽主帅泉男建。

  薛仁贵到扶余城,城上的人看到前面一个穿白衣服的小将军,立马就想到了,这不是最近名声大噪的薛仁贵吗?他怎么来了?人的名,树的影。薛仁贵出现在扶余城下,扶余不战而降。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最好的结果。
  听说扶余投降,远近四十多座城池纷纷请降。高句丽全线崩溃,被大唐尽收。这回薛仁贵没有像上次一样不接受投降,没有烧杀抢掠,没有活埋士卒,选择了优待俘虏的怀柔政策。恐怕是上次当“土匪头子”被皇上狠狠地骂了一顿吧。
  一封战报摊在了龙案上,李治双手压着这张牛皮纸,嘴角逐渐上扬。果然不负朕的重托,薛仁贵将军实在是年轻一辈的楷模,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
  传令:让薛仁贵将军镇守平壤。

  一道圣旨下来,薛仁贵被调到了平壤。站在城头,看着脚下被大唐征服的高句丽,薛仁贵正在思索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处理这些百姓。这回,薛仁贵学乖了,打算对这些高句丽的百姓采取春风化雨的怀柔政策,用安抚为主,不然,薛仁贵的名声就停留在了冷酷的土匪头子上了。
  薛仁贵采取的政策是“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新唐书·薛仁贵传》)”。这一系列政策下来,高句丽百姓无不敬佩。
  “听说薛仁贵坑杀二十万士兵,又抢掠财物,我看不像呀。”平壤城大街上百姓都在议论薛仁贵。使其俨然成为高句丽百姓茶余饭后的议论焦点。也正是因为薛仁贵这回采取的安抚政策,让他威震辽东。由于薛仁贵入主平壤之后与民秋毫无犯,高句丽百姓很快就从亡国之痛中走了出来,史载他们“欣然忘亡”。果然,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想长治久安,还是得以德服人。在小说《说唐后传》中,薛仁贵被加为“平辽王”,我想大概就是这样吧。

  薛仁贵声名鹊起,而李勣算是急流勇退了。作为大唐的老人,李勣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但是一般不做出头鸟,从他在王皇后和武则天的斗争中保持中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史书上白纸黑字记载的清清楚楚,李勣为将以来从不贪图功名利禄,每次战胜都会把功劳给属下,自己也从来不居功,更难得的是,李勣还能从善如流,丝毫没有倚老卖老的架子,大唐有这么一位优秀的军事人才实在是国家之福。

  或许是天妒英才,李勣的儿子李震夭折,弄得白发人送黑发人。唐高宗为了表示李勣丧子的遗憾,亲自前往吊唁。儿子夭折,李治下诏让他的孙子李敬业继承他的爵位。这个李敬业后来聚众在扬州叛乱,甚至让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檄文,后世称之为《讨武曌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