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上无名——讲述封神背后的故事》
第19节

作者: _六铃使者_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9-04 22:24:49
  黄妃曰:“殿下,你忒暴躁,如今杀了姜环,人死无对。你待我也将铜斗烙他的手,或用严刑拷讯,他自招成,也晓得谁是主谋,我好回旨。你又提剑出宫赶杀妲己,只怕晁田、晁雷到寿仙宫见那昏君,其祸不小!”
  此处可见,对于姜环的重要性,黄妃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奇怪的是,在这桩案子的审理过程,自始至终,都不曾见她提及过此事。
  姜皇后接到圣旨,当时就大哭了一场,但她到底还是正宫娘娘,临危不乱,章法自在。
  姜后曰:“贤妃在上,我姜氏乃姜桓楚之女,父镇东鲁,乃二百镇诸侯之首,官居极品,位压三公,身为国戚,女为中宫,又在四大诸侯之上。况我生子殷郊,已正东宫,圣上万岁后,我子承嗣大位。身为太后,未闻父为天子,而能令女配享太庙者也。我虽系女流,未必痴愚至此。且天下诸侯,又不止我父亲一人,若天下齐兴问罪之师,如何保得永久?望贤妃详察,雪此奇冤,并无此事,恳乞回旨,转达愚衷,此恩非浅!”

  这一篇文字,便是姜后的自辩状,大抵有三层含义:
  1.东伯侯姜桓楚身为国戚,官居极品,早已心满意足,根本就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必要;

  2.我儿子殷郊,已经是太子了,一旦继承大统,我便是太后。我父亲姜桓楚,现为东伯侯,假如他夺得天下,我身为女儿,连个配享太庙的机会都没有。我姜氏就是再蠢再愚,也不会去帮助父亲来夺儿子的江山啊;
  3.天下诸侯众多,太子又在,即便我姜家有心谋逆,杀了纣王,那大位也不见得就是他姜桓楚的呀。
  这三层含义之中,除了第一点稍显牵强之外,其余两条理由,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所以,黄妃在第一次做案情汇报的时候,纣王也觉得她分析得很有道理。
  黄妃奏曰:“奉旨严问姜后,并无半点之私,实有贞静贤能之德。后乃元配,侍君多年,蒙陛下恩宠,生殿下已正位东宫,陛下万岁后,彼身为太后,有何不足,尚敢欺心,造此灭族之祸?况姜桓楚官居东伯,位至皇亲,诸侯朝称千岁,乃人臣之极品,乃敢使人行刺,必无是理。姜后痛伤于骨髓之中,衔冤于覆盆之上。即姜后至愚,未有父为天子而女能为太后、甥能承祧者也。至若弃贵而投贱,远上而近下,愚者不为。况姜后正位数年,素明礼教者哉!妾愿陛下察冤雪枉,无令元配受诬,有乖圣德。再乞看太子生母,怜而赦之。妾身幸甚!姜后举室幸甚!”

  只不过,与姜皇后原话相比较,不知道为何,黄妃的转述竟然遗漏了最为重要的第三层含义!真是奇哉怪也。
  面对黄妃的求情,纣王正迟疑不决,没想到妲己却阴阳怪气地,就要对姜皇后动刑。只不过,那剜目之刑的建议,一经提出,就遭到了黄妃的激烈反对。

  黄妃的理由很简单,自古及今,列朝列代,从来就没有对皇后施加肉刑的先例。
  但是,妲己也自有一套说辞:皇后犯法与庶民同罪。
  可问题在于,到此刻为止,姜皇后究竟犯法与否,根本就无从断定啊!
  然而,这并不重要。在中国的司法体系里,定罪与量刑,向来是互相支撑的。换句话说,究竟是定罪之后量刑,还是量刑之后定罪,对于统治者而言,根本就没什么差别。
  在这种司法环境下,屈打成招,往往是各方当事人的最优选择。这也就是说,对于刑事嫌疑人而言,冤案未必就是最坏的结果。像杨乃武那样,因不断上诉而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定罪后的量刑,即便打赢了官司,又能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纣王也觉得不拿出些雷霆手段来,只怕姜皇后不会老实交代的,于是就准了妲己的奏请。

  黄妃不得已,回到西宫,就劝姜皇后认罪算了,大不了被贬至不游宫,总好过受剜目之痛。
  但是,没想到姜皇后却非常固执,竟然死不认罪。
  可姜皇后错了吗?没有错。
  黄妃把这桩谋逆大案想得太简单了。
  日期:2018-09-05 09:25:11
  姜后泣而言曰:“贤妹言虽为我,但我生平颇知礼教,怎肯认此大逆之事,贻羞于父母,得罪于宗社?况妻刺其夫,有伤风化,败坏纲常,令我父亲作不忠不义之奸臣,我为辱门败户之贱辈,恶名千载,使后人言之切齿,又致太子不得安于储位,所关甚巨,岂可草率冒认!莫说剜我一目,便投之于鼎镬,万剐千锤,这是生前作孽今生报,岂可有乖大义!古云,粉骨碎身俱不惧,只留清白在人间。”

  姜皇后作为涉案当事人,她这一番话,将其中的厉害关系,说得明明白白:一旦认罪,自己身败名裂也就罢了,既害了父母,又累及太子,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纣王见了姜皇后血淋淋的眼珠子,当时就后悔了,忍不住便埋怨起妲己来了。妲己见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根本就毫无退路可言,唯有将姜皇后屈打成招,才能对天下人有所交代。
  纣王曰:“据黄妃所言,姜后全无此事。今又用此惨刑屈勘中宫,恐百官他议。剜目已错,岂可再乎?”妲己曰:“陛下差矣!事到如此,势成骑虎,宁可屈勘姜后,陛下不可得罪于天下诸侯、合朝文武。”
  纣王虽然不忍心,但又觉得妲己的想法更为现实,于是就同意了她再加炮烙重刑的建议。
  黄妃见妲己说出这一番话来,晓得此案已是无力回天了,所以她一回到西宫,就又来劝姜皇后认罪了。可姜皇后早已抱定了必死之心,又岂肯认此子虚乌有之罪!
  眼见了姜皇后的炮烙惨状,黄妃大哭回旨,直惊得纣王徒唤奈何。妲己见状,也心慌了,当时就跪在地上,向纣王建议,将姜环押解西宫,与姜皇后当面对质。纣王想都没想,立马就同意了。

  后来,姜环到了西宫,尚不及开言,就被殷郊一剑砍死了。
  姜皇后死了,姜环也死了,这桩谋逆大案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无疾而终了。
  但是,前文曾经提到,污点证人姜环的缺席,明明就是黄妃审明此案的最大障碍,可既然如此,那妲己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又将他押往西宫与姜皇后对质呢?要知道原本就子虚乌有的事情,即便姜环不惜一死,在主审官的反复盘问之下,也难免不露出破绽。
  实际上,这个细节,恰恰就暴露了妲己并不是迫害姜皇后的幕后主谋。
  这可骇人听闻了!不是妲己,又会是谁呢?
  难道是黄妃?纵观此案的审理过程,黄妃确有可疑之处,但要论主谋,她显然还不够分量。撇开其他不谈,只一个费仲,她就摆弄不了。

  照这么说来,能使得动费仲的,莫不是纣王?不错!此案真正的幕后之人,从始至终,一直就是纣王。
  日期:2018-09-06 11:26:42
  还记得那个宫娥鲧捐吗?她的言行,就十分令人生疑。
  妲己沉吟半晌曰:“外官如何召得进来?况且耳目甚众,又非心腹之人,如何使得?”鲧捐曰:“明日天子幸御园,娘娘暗传懿旨,宣召中谏大夫费仲到宫,待奴婢吩咐他定一妙计,若害了姜皇后,许他官居显任,爵禄加增。他素有才名,自当用心,万无一失。”妲己曰:“此计虽妙,恐彼不肯,奈何?”鲧捐曰:“此人亦系主公宠臣,言听计从;况娘娘进宫,也是他举荐。奴婢知他必肯尽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