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史》
第38节

作者: 九皋寒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来护儿的海军损失惨重,最后依然有上万人顺利返回。

  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升全身而退。
  其余的将领也带着大部队顺利返回。
  还有七十万将士驻守在大后方,根本就没有上战场!
  因此,隋军并未伤及到根本。
  即便如此,隋炀帝还是在613年7月25日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试问,隋炀帝调动了一百多万百姓为前线将士服务,以至于大后方出现民心不稳的现象,到头来却换了个无功而返的结局…
  原本打算让西突厥和高昌国王看一场大戏,宣示一下大隋天子的神威,却因为手下的战将无能,让他颜面大失…
  隋炀帝糟糕的心情,可想而知…
  回到东都洛阳之后,隋炀帝下令诛杀了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慰抚使刘士龙,缉拿了于仲文、宇文述等大批战将。
  事实上,隋炀帝并没有立即诛杀他们,反而是派人调查了前线兵败的真实原因,得知前线兵败都是因为于仲文刚愎自用,率军轻率出击,隋炀帝很宽大地释放了所有主将,将罪魁祸首于仲文贬为庶民。
  日期:2018-05-30 20:10:18
  第36章再度征高句丽

  在辽东折戟沉沙,隋炀帝灰心丧气了吗?
  没有。不仅没有,斗志还更加昂扬。
  前线将士不给力,让他颜面尽失,隋炀帝暴跳如雷了吗?
  没有。不仅没有,他还很宽容。
  回到洛阳之后,隋炀帝特地命人组织了一场高层军官的闭门大会,对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骨髓的总结。
  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隋炀帝自己的心态不端正,太作,太好面子!
  杨广发动战争的核心目的是让大隋的国威传扬四海,建立不世功勋,或者说是为了让高元心甘情愿的举国投降,俯首称臣。
  基于这样的一个战争宗旨,隋炀帝彻底改变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惯例,剥夺了前线主帅的军事指挥权,犯了兵家之大忌!
  客观的说,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隋炀帝却反其道而行之,非得让高句丽的将士有无数次满血复活的机会,这才导致辽东城下的屡次惨败,错失了无数次擒获敌军首领的机会。
  就我个人来看,隋炀帝确实应该为第一次高句丽战争的失败负一半的责任。
  第二,粮食供给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

  隋朝确实不缺粮草、被服和兵器,隋炀帝本人也是足够英明,征战之前就做了全国总动员,并在泸河、怀远两镇设立了巨大的粮仓,而他也直接站在了百万雄师之后,亲自上阵督战,力保前线将士作战没有后顾之忧。
  然而,谁又能想到前线的将士竟然会因为一己之私,将粮食偷偷地埋藏到地下,以至于大军到了前线之后没有粮食可吃?
  浪费粮食的行为太可耻!后果太严重,必须给予严厉的谴责!
  前线的35万主力部队正是在缺粮的情况下,这才没有坚定对平壤的进攻策略,致使高句丽守军钻了空子,最后导致隋军无功而返。
  隋炀帝应该为这样的事情负责?
  日期:2018-05-30 21:40:03

  第三,士兵的战斗值没有预想的那么高。
  此次征战高句丽,隋炀帝虽然调集了113万大军,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真正投入到前线,或者说深入到高句丽腹地作战的只有35万主力部队,以及来护儿4万多海军陆战部队,至于其他的军队,悉数留在了辽东城下,根本就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隋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度,朝廷需要打仗的时候,地方政府的官员前往老百姓的家中做动员,让他们暂时放下锄头,将身份转变为军人。
  然而,在府兵制度之下,农民们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献给了自己的家庭,赚钱养家挣产业,生孩子纳小妾才是他们人生的终极追求,至于当军人.说得不好听,真的是他们的业余生活而已!
  没有长时间的专业军事训练,如何保障军队的作战能力?
  没有频繁的战争和实战经验,如何能锻造军人最可贵的坚韧和毅力?
  我们在前线看到的是什么?
  宇文述等人在平壤城下稍微遇到点挫折,数十万大军就直接惶惶如丧家之犬!
  这就是府兵制度的缺陷!
  当然,坑隋炀帝的不仅仅是农民兄弟,朝廷的中高层将领也有许多人不谙军事,必须要承担兵败的责任。
  隋文帝和隋炀帝虽然极力去改变门阀制度对朝廷的影响力,却一直都收效甚微,在豪门望族的政治影响下,朝廷的大将军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贵胄子弟。
  不是说贵胄子弟就不能出人才,而是人才梯队的建设根本就跟不上,搞来搞去,朝廷就这么几个大将军,没有新鲜的血液啊!
  在这样的体制下,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统帅能力,可以睥睨群雄的高级将领,超级帅才?
  我们也可以看到,隋军在辽东城兵败之后,隋炀帝气急败坏,亲自前往前线,将所有将领喊来训了一顿话,指责他们是一帮不懂军事,只知道享乐的纨绔子弟。
  最要命的是,隋炀帝还必须得靠他们完成征伐高句丽的大业。
  杨广郁闷的心情,隔着历史的长河都能够感受得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