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西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第56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泼贼怪,有甚强能,敢开大口!走上来,吃老爷一棒!
  九头虫也是地方一霸,又与牛魔王往来甚密,为什么对孙悟空一点都不了解?孙悟空看见妖怪,反应也很奇怪,理一理金箍棒,似乎没有以前看见妖怪就非常兴奋的心理。似乎像是兄弟各为其主,见面装做不认识一般,这样后面性命相搏就少些顾虑。
  另外,九头虫负伤逃走时,孙悟空也放了他一马:那怪物负痛逃生,径投北海而去。八戒便要赶去,行者止住道:“且莫赶他,正是穷寇勿追,他被细犬咬了头,必定是多死少生。等我变做他的模样,你分开水路,赶我进去,寻那宫主,诈他宝贝来也。”二郎与六圣道:“不赶他,倒也罢了,只是遗这种类在世,必为后人之害。”
  综合而言,楼主判断孙悟空是认识九头虫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九头虫是蛟魔王就有可能了。

  西游记全解析之三十五 祭赛国的故事(3)
  二郎神出现的时机也是非常蹊跷,而且二郎神对万圣龙王还是颇有好感:六圣道:“大哥忘了?此间是乱石山,山下乃碧波潭,万圣之龙宫也。”二郎惊呀道:“万圣老龙却不生事,怎么敢偷塔宝?”
  作为玉帝的外戚,二郎神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下界剿匪,因此,二郎神认识万圣龙王不足为怪,二郎神也知道,万圣龙王,九头虫,牛魔王归根结底是有天庭道教背景的,虽然说是玉帝潜在的反对力量,可是他们毕竟也没有公开造反,而是与佛门大乘派为难,破坏取经工程,说到底,玉帝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不过,二郎神此来,似乎是有收编万圣龙王和九头虫的打算,毕竟老君退出了,那么曾经的这些势力如果能投奔玉帝也算不错。不过,万圣龙王和九头虫的把柄已经被孙悟空抓住了,二郎神也没有办法,也只好算是准备助孙悟空一臂之力的。毕竟剿灭牛魔王,九头虫一伙,对玉帝还是有利的。这就是二郎神出现的原因。
  不过孙悟空借助这个机会,和二郎神和解了,毕竟玉帝是三界共主,二郎神日后免不了要打交道,冤家宜解不宜结嘛,由此可见,孙悟空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前朝的贵族,如万岁狐王,万圣龙王,由于还幻想着拿回自己的权利,通常下场都是很惨的,万岁狐王和万圣龙王,几乎都是被灭了门。可见,如果不能审时度势,还想依仗着自己以前的权势,还不安分守己,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样做通常都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日期:2018-07-14 14:36:50
  西游记全解析之三十六 木仙庵折射了什么?
  以文会友,通常是件斯文,风雅的事,不过,我们看看西游记第九回,樵子渔夫号称都是世外隐居的高人,结果到了末了,为了一个山青好,还是水秀好,都差点打起来。

  如果双方争论的是意识形态,政治路线呢?我们看三国有两个例子,一个是诸葛亮舌战群雄,一个诸葛亮骂死王朗,可见文人的斗嘴其实也是不亚于一场战争的。
  木仙庵斗诗文的背后就是意识形态之争,看起来木仙庵四老非常文雅,像是在请教唐僧:四老俱称道:“圣僧自出娘胎,即从佛教,果然是从小修行,真中正有道之上僧也。我等幸接台颜,敢求大教,望以禅法指教一二,足慰生平。”长老闻言,慨然不惧,即对众言曰:
  “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识,遂可扫除。菩提者,不死不生,无余无欠,空色包罗,圣凡俱遣。访真了元始钳锤,悟实了牟尼手段。发挥象罔,踏碎涅槃。必须觉中觉了悟中悟,一点灵光全保护。放开烈焰照婆娑,法界纵横独显露。至幽微,更守固,玄关口说谁人度?我本元修大觉禅,有缘有志方记悟。”

  唐僧也当仁不让,说了一通禅门修行的道理。四老侧耳受了,无边喜悦,一个个稽首皈依,躬身拜谢道:“圣僧乃禅机之悟本也!”
  不过马上拂云叟的挑战就来了:拂云叟道:“禅虽静,法虽度,须要性定心诚,纵为大觉真仙,终坐无生之道。我等之玄,又大不同也。”三藏云:“道乃非常,体用合一,如何不同?”拂云叟笑云:

  “我等生来坚实,体用比尔不同。感天地以生身,蒙雨露而滋色。笑傲风霜,消磨日月。一叶不凋,千枝节操。似这话不叩冲虚,你执持梵语。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空费了草鞋,不知寻个甚么?石狮子剜了心肝,野狐涎灌彻骨髓。忘本参禅,妄求佛果,都似我荆棘岭葛藤谜语,萝蓏浑言。此般君子,怎生接引?这等规模,如何印授?必须要检点见前面目,静中自有生涯。没底竹篮汲水,无根铁树生花。灵宝峰头牢着脚,归来雅会上龙华。”三藏闻言叩头拜谢。

  看起来佛道之争双方都非常客气,双方对对方的理论都表示了敬意。如果说,理论之争到此为止,不失为君子之争。可是唐僧的一句诗露了一点心思: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满腔春似乎让四老抓住了什么,于是木仙庵四老假托杏仙的爱慕之情,企图破坏唐僧的禅修,这个就是有点耍阴谋。不过,四老说起来都是振振有词:十八公道:“杏仙尽有仰高之情,圣僧岂可无俯就之意?如不见怜,是不知趣了也。”孤直公道:“圣僧乃有道有名之士,决不苟且行事。如此样举措,是我等取罪过了。污人名,坏人德,非远达也。果是杏仙有意,可教拂云叟与十八公做媒,我与凌空子保亲,成此姻眷,何不美哉!”

  还好关键时刻唐僧还是把持的住,毕竟现在离西天越来越近了。怎么能在革命快要成功的时候背板革命呢?木仙庵的众人结果被八戒一顿钉耙,都了了账。
  就连八戒,也开始一改前态,积极靠拢取经工程了:三藏道:“这般怎生得度?”八戒笑道:“要得度,还依我。”好呆子,捻个诀,念个咒语,把腰躬一躬,叫“长!”就长了有二十丈高下的身躯,把钉钯幌一幌,教“变!”就变了有三十丈长短的钯柄,拽开步,双手使钯,将荆棘左右搂开:“请师父跟我来也!”三藏见了甚喜,即策马紧随。后面沙僧挑着行李,行者也使铁棒拨开。这一日未曾住手,行有百十里,将次天晚,见有一块空阔之处,当路上有一通石碣,上有三个大字,乃“荆棘岭”;下有两行十四个小字,乃“荆棘蓬攀八百里,古来有路少人行”。八戒见了笑道:“等我老猪与他添上两句:自今八戒能开破,直透西方路尽平!”三藏欣然下马道:“徒弟啊,累了你也!我们就在此住过了今宵,待明日天光再走。”八戒道:“师父莫住,趁此天色晴明,我等有兴,连夜搂开路走他娘!”那长老只得相从。

  八戒上前努力,师徒们人不住手,马不停蹄,又行了一日一夜,却又天色晚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