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48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秦人作为华夏族的一支,其祖先曾经帮助大禹治过水。因为有功,被帝舜赐予嬴姓,又因为他们会赶车(“善御”)、善养马(“好马及畜)、会放牧(“善养息之”),而得到周穆王和周孝王重用,让他们做了一名养马的官,其实就是“弼马温”。但是,秦人的祖先还是很感激。只不过,秦人的命运多舛,因为祖先(飞廉、恶来父子)在“武王伐纣”时期站错了队,帮助纣王搞“反周复商”(这在现在看来是典型的“助纣为虐”),所以很快就被新兴的周人给消灭了,并且长期遭受打压,直到周宣王时,仍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夫”,连个男爵都没混上。不过,秦人的运气比较好,没过多长时间,西周就很快灭亡了,等到周平王东迁时,秦人因为打击西戎有力,保护平王有功,而被周王室分封在西周的故地、也就是岐山、丰镐地区做了一名诸侯,并赐予伯爵的爵位。从此之后,秦人终于摆脱了“弼马温”的尴尬地位,开始有了自己的封地和名分,开始了大国崛起之路。

  日期:2018-10-01 22:06:24
  《历史的侧面》(206)
  但是,周平王分封秦人的举动,并非是发自于善心,而是存心不良,没安啥好心眼儿,甚至可以用“用心叵测”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岐山、丰镐之地,虽然古来谓之膏腴,但此时已经被西戎等蛮族占据,已经被他们霸占很多年了,毁坏得相当严重,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而且时不时地还会遭受少数民族的入侵。周平王将这块土地分封给秦人,很显然是要拿他们当枪使,让他们出来擦屁股、收拾残局,在那里"屯垦戍边",既做挡箭牌,又当屯粮库,相当于中国最早的"生产建设兵团"。

  可是,愣头愣脑的“老秦人”居然把当地的土著民族给打伏了,不仅把这块丢失的土地给夺了回来,站稳了脚跟,而且还经营的不错,成为西方的屏障。没有办法,周平王只好做了个顺水人情,把这块土地永久性的分封给了他们。
  不过,秦人虽然勇猛,可是此时距离西周开国那次大分封,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了。照比中原那些老牌诸侯国来说,秦国也足足落后了三百多年。而且,秦国的地理位置不太好,地处西部边陲,距离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很远,属于中华文明圈子的边缘地带,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还是在科技上,都非常落后。虽然在春秋时期,秦穆公也参与了诸侯争霸,勉勉强强成为一代“二流霸主”,但是在中原地区那些老牌强国(比如晋、楚、齐等大国)面前,看似庞大的秦国仍然属于二等国家。

  在当时的中原“发达国家”眼里,秦国就是一个思想上的蛮族、政治上的暴发户、文化上的乡下人、以及经济上的发展中国家。
  日期:2018-10-02 08:32:29
  《历史的侧面》(207)
  然而,秦国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就是—它是一个后起之国。
  我们知道,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于“转型期”时,如果这个国家的历史越悠久、经济越发达、文化越深厚,那么他所面临的改革阻力也就越大。与之相反,如果这个国家很年轻、社会处于草创阶段,或者经济落后、文化野蛮、思想原始,那么,它所受到的改革阻力反而会更小一些。
  而秦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照比于其他的诸侯国,秦国因为回家历史较短,没有那么多历史羁绊,又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所受儒家宗法思想的影响也比较小,所以在这样的国家搞改革,也比较容易成功。这就如同今天的美国,它是一个新兴国家,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旧大陆的一些旧思想、旧观念对它的影响力很小,而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制度、新思潮,反而更容易在新大陆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并结出丰硕的果实,由此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发为达的皿煮制度。

  战国时期的秦国正是占了这个便宜。
  就在中原国家都在试探性地推行郡县制改革的时候,落后的秦国反而走在了列国的前面。
  我们这里既然说到秦国,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此人是一位大改革家,他的名字叫—商鞅。
  日期:2018-10-02 11:14:07

  《历史的侧面》(208)
  商鞅(约前395-前338年),本名公孙鞅,是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河南东北部)卫国人。
  其实一听他的名字就知道,“公孙鞅”,他的祖上一定是贵族,因为他拥有“公孙”这个“氏”,而普通老百姓是不配称“氏”的。
  卫国的国君原本姓姬,是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后裔,后来被分封到商朝的都城朝歌一带,所以卫国的公族是“姬”姓。后来,从这个姬姓里分出来一个“公孙”的氏,代代繁衍,一直繁衍到公孙鞅这一代。只不过,公孙鞅的运气不太好,他所在的这一个族支不属于“大宗”,而属于“小宗”,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小老婆生的,没有继承权。所以,过不了几代人,他们这一个族支,就没落了。
  因为是个破落户,所以公孙鞅从小没受过太好的教育,也没怎么上学,只是跟着鲁国人“尸佼”请教了一些皮毛知识,其它基本靠自学。后来公孙鞅跑到战国初期实力最为强大的魏国去留学,投靠到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下当家臣。
  跟当时绝大多数布衣出身的士人一样,自我推荐到大家族门下当门客,是当时很多有理想、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这些“四有士人”的主要出路。
  日期:2018-10-02 12:53:46
  商鞅(约前395~前338),战国时期卫国人,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此雕像位于陕西商洛市的商鞅广场。
  日期:2018-10-02 13:31:08
  《历史的侧面》(209)
  由于在魏国学习和工作过一段时间,公孙鞅对魏国正在进行的“李悝变法”耳濡目染,学习了很多法家知识,学问大有长进,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此时的公孙鞅学问精进,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公孙鞅了。
  后来公叔痤身染重疾,眼看就要挂了。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惠王(魏罂)亲自上门来探病。公叔痤躺在被窝里跟魏惠王说:
  “我死了,相国的位置就要空出来,我给您推荐一个人吧,这人叫公孙鞅,是我家的门客,此乃天下奇才,将来必成大器,大王你就让他当相国吧!”
  “让他当相国?你脑袋没毛病吧!是不是又发烧了?公孙鞅是谁?我不认识他耶!”魏惠王心里直犯嘀咕,可嘴上没好意思说出来。
  公叔痤见他不吭声,接着说:

  “大王要是不打算任用公孙鞅,就把他杀了,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别国去效力,那就遭殃了。他要是跑到别国去,为别国效力,会拼命助长别国的势力,损耗魏国的实力,这属于典型的资粮于敌啊。”
  魏惠王听了还是没吭声,只是安慰他好好养病,好好保重身体,等病好了以后继续为人民服务之类的话,等到回来的路上直叹气:
  “公叔相国真是老糊涂了,一会让我重用公孙鞅,一会让我杀掉公孙鞅,这是怎么了?神经错乱了呀有木有!人老了是不是都很糊涂?…”
  日期:2018-10-02 15:05:12
  《历史的侧面》(210)
  等到魏王走后,公叔痤让人把公孙鞅叫到身边,说是有些话要嘱咐他。

  这时的公孙鞅还很年轻,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样子,喜滋滋地跑到公叔痤面前,以为是不是有什么重要差使要给他做。
  公叔痤对他说:
  “小鞅同志啊,我刚才劝主公要重用你,可惜他不听,我看他不听,又劝他杀掉你,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出于公心,谁让我是魏国的相国呢?现在我出于私情,劝你赶紧逃跑吧。”
  没想到,公孙鞅听完哈哈大笑,他说:
  “大王既然没有听你的话重用我,自然也不会听你的话要杀我。放心吧,您放心地去死吧,您死您的,不用担心我,我死不了,大王是肯定不会杀我的。”说完,掉头出去,又偷偷拷贝李悝的《法经》去了。
  而公孙痤则郁闷的死去。
  果不其然,魏惠王并没有听从公叔痤的临终良言,没有找公孙鞅的麻烦,公孙鞅也就没有着急跑路,继续过他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生活。但是,公孙鞅也心知肚明,在魏国这样的老牌诸侯国,宗族的势力依然强大,把持着魏国的国政,像他这样的普通士人根本没有上升到渠道,就算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只能做一名普通的门客。

  日期:2018-10-02 15:35:06
  《历史的侧面》(211)
  恰巧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一则招聘广告,广告的字迹工整,措辞考究,据说是从秦国那边传过来的。说的是,和他年纪差不多的秦孝公(当年仅仅21岁,比公孙鞅还年轻)刚刚继位,急需一位合作伙伴,经营大秦公司,争取做到上市,于是,向全天下广发征婚帖,啊不,是求贤令:
  本人:秦孝公(渠梁,嬴姓)
  性别:男
  年龄:弱冠
  资产:大秦伯国
  我心目中的他:治世能臣一枚,年龄相貌国籍不限,只要能把我们老秦家的日子过好,能够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有所作为,我愿意给他至高无上的荣誉、地位、以及我的部分财产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