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第49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7-16 06:41:24
  NO.71
  公元432年六月,拓跋焘率军从平城出发,前往讨伐北燕,一路势如破竹,北燕石城(今辽宁凌源)等十郡的守将纷纷投降。
  北魏军很快把北燕国都和龙城(今辽宁朝阳)团团围住。
  然而经过慕容氏多年经营的和龙城十分险固,以骑兵为主的北魏军又向来只擅野战,不擅攻城,因而围攻了两个多月依然未果。
  不过拓跋焘并不是一根筋的人,见一时难有进展,他也没有再无谓地坚持,而是把辽东(今辽宁辽阳)等六郡的三万多百姓迁到北魏所属的幽州(今北京)地区,随后班师回国。

  就和当初灭胡夏一样,他灭国并不指望能一蹴而就,而是把这一过程当成拔大树—先左右摇晃,让树的根基逐步松动,等持续多次以后再拔,就轻而易举了!
  北魏撤兵了,但北燕主冯弘却并没有感到轻松。
  真是屋漏偏逢老婆难产,破产又遇债主逼债—就在北魏撤军后不久,北燕又发生了内乱!
  冯弘的长子冯崇因没被立为太子而心怀怨恨,在与自己的胞弟冯朗等人商量后,他偷偷派使者与北魏联络,打算献出自己镇守的肥如(今河北卢龙)投降北魏。
  没想到他虑事不密导致消息走漏,北燕主冯弘闻讯立即派兵围攻肥如。
  冯崇连忙向北魏求救。
  拓跋焘派永昌王拓跋健(拓跋焘之弟)领军前去救援,很快就击败了北燕军,救出冯崇,接着又扫荡了北燕的凡城(今河北平泉)等地,随后撤军回国。

  在北魏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冯弘不得不低下了自己高傲的头颅—派出使者,向北魏表示臣服。
  拓跋焘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把北燕太子冯王仁送到北魏国都平城作为人质。
  但冯弘却借口太子有病,一直没有把冯王仁送过去。
  这下拓跋焘终于失去了耐心。
  公元435年六月,拓跋焘派其弟乐平王拓跋丕领兵四万再次讨伐北燕,北魏军长驱直入,一直进抵到了龙城城下,抢掠了男女六千多人后才撤兵。

  冯弘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北魏一次接一次、比大姨妈还准时、比大姨妈还频繁的不断蚕食下,北燕不仅国土面积日渐缩小,人口数量更是以十次方根级别迅速减少,再这样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了—一人吃饱,全国不饿!
  他不得不开始寻找退路。
  然而他并不打算投降北魏。
  因为他知道,自己如果落到杀伐果断的拓跋焘手里,是肯定没有好下场的—前胡夏主赫连昌就是个例子,虽然刚开始拓跋焘对他非常优待,但胡夏灭亡后不久,他和他的兄弟就全都被杀了!
  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向自己当初的小弟—东邻小国高句丽申请政治避难。
  他派使者前往高句丽,请求高句丽王高琏派兵迎接自己。
  高琏同意了。

  公元436年,拓跋焘又再次遣军大举伐燕。
  这次,早有准备的冯弘没有再抵抗,而是一把火烧掉了和龙城,随后带着城中百姓,在高句丽军的保护下,一起逃往高句丽,开创了历史上流亡君主的先河。
  北燕至此灭亡。
  但拓跋焘依然不愿意就此放过冯弘,又派使臣前往高句丽,逼高琏交出冯弘。
  高琏倒是挺讲义气,严词拒绝。
  拓跋焘一怒之下,打算再次出兵东征,讨伐高句丽。
  但大臣们却纷纷劝阻:和龙刚刚平定,局势还不稳定,还是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他这才暂时放下了这一念头。
  这一放下,就是永久。
  因为,拓跋焘还没来得及动手,冯弘就已经被高句丽王高琏杀了!
  日期:2018-07-18 06:42:08
  NO.72
  原来,冯弘虽然客居异国,寄人篱下,却依然总是摆出一副天朝上国的架子,对高句丽君臣颐指气使,这让高琏非常不爽—这是我的地盘,你不要打错了算盘!
  于是他对冯弘不再客气,不仅强迫冯弘交出太子冯王仁作为人质,还强行赶走了冯弘身边所有的随从。
  这样一来,冯弘只能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自己倒马桶…

  一向养尊处优、擦屁股都要八十名宫女用八十卷LV卫生纸伺候的冯弘,怎么可能受得了这样的罪?
  他忍无可忍,只得派自己的小儿子冯业等人渡海前往刘宋,请求刘义隆接他到南朝避难。
  这下终于触怒了高琏。
  他当即派人将冯弘及其身边的子孙十余人全部杀死。

  尽管逃到高句丽的冯家所有人都被族灭了,但冯弘留在北魏和刘宋的后人中却出了不少名人—几十年后执掌北魏大权的冯太后就是他的孙女(和冯崇一起投降北魏的冯朗之女);一百多年后威震岭南、被誉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则是其玄孙冯宝(南逃到刘宋的幼子冯业之后)的媳妇;唐玄宗时的著名宦官高力士则是他的十一世孙(冯宝的六世孙)…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还是先把镜头对准拓跋焘吧。
  吞并北燕后,拓跋焘又把解决北凉提上了议事日程。
  尽管北凉早就对北魏称臣,对这个宗主国也非常恭敬,但拓跋焘志在统一,当然不可能放过它。
  事实上,早在公元431年、胡夏赫连定刚刚覆灭的时候,他就派自己的亲信—尚书李顺出使北凉,名义上是友好访问,实际上却是打探虚实,为攻打北凉做准备。
  李顺出身于河北大族赵郡李氏,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足智多谋,为拓跋焘东征西讨出过不少主意,是拓跋焘身边仅次于崔浩的智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