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38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孙中山看来,所谓的“封建之制”在两千多年之前就已经基本结束了,现在又何来封建之有呢?我们现在闹革命,不能想一出是一出,一定要瞧准革命的对象,不要像公牛闯进瓷器店,不管好东西坏东西,一通胡撞乱砸,那样做只会扰乱斗争的方向,是对革命事业的一种干扰。
  日期:2018-09-23 11:19:37
  《历史的侧面》(156)
  然而,斗争归斗争,论战归论战,此次“中国社会史论战”在没有得到令各方面都很信服结论的情况下,就匆匆结束了。这倒不是各派的战士们不用心,而是抗日战争爆发了,整个中华民族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当中。
  至于那些参与论战的队员,也都一哄而散。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全都偃旗息鼓、收兵回营。在这些人员当中有参军的、有参政的、有参战的,当然还有不少当汉奸的。至于秦朝之后究竟是个什么类型的社会,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话题,被无限期搁置。
  然而,要问“封建社会”的概念在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是如何被最终定型的,也许何怀宏先生的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他说:
  “决定大陆后来几代人对中国历史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并不在上海的阁楼上,而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在这一过程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04】
  这段话后面还有很多,但是我们就不再引用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他的著作里自己去寻找。
  一般认为,今日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封建观(指:认为秦朝至清朝这一段历史时期是封建社会),是一批大陆历史学家(比如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等人)遵照***的最高指示,然后在学术方面有所“发挥”才最终形成的。然而,经过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的长期研究,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日期:2018-09-23 16:12:16
  《历史的侧面》(157)
  实际上,这种封建观的形成,并不是在***的授意下形成的,与之相反,***在其中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按照冯教授的说法,这种“泛封建观”,先是由郭沫若等一批人首先阐发,使之成为一种论调,然后由一些喉舌机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使之成为一种潮流,最后,***又采纳其说,使之得到强化,再通过***本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使这种“泛化”了的封建观(冯天瑜语)最终成为49年之后中国大陆学者普遍接受的“常识”。为此,冯教授还举了一个有关“资本主义萌芽”例子。

  冯教授说,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原文上,并没有“资本主义萌芽”一说。这样的提法是在建国之后重新修订《***选集》时,才后加进去的。当时一批专家学者对该文进行重新修订,建议增加一些“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后来,这个建议得到了***的许可。而“泛封建观”的形成也是如此,并非是出自于***的授意,而是***被动的接受了这种观念,反过来又使其扩大化【105】。

  其实,像***这样的领袖级人物,对理论本身谈不上任何兴趣,他们更在乎的是权变,因追逐权力而做灵活的变化,因灵活的变化而又获得更多的权力。理论对于他们而言,永远都只是工具而已,合适就拿过来用一用,不合适就一脚踢开。和所有的政治家一样,他们不需要太过高深的理论造诣,也不需要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他们必备的只是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辨别力,可以在纷繁复杂的言论当中,及时捕获正确的声音。

  这种人思想敏锐,灵活机变,悟性奇高,可以在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一下子抓住问题的本质。这种人在对话里学习,在提问时思考,在辩论中升华,在实践中顿悟,可以在政治领域得到让普通人无法接受的、剥离了道德和七情六欲之后的“客观”事实。
  而领袖这样的作风,反过来又深深影响了新思潮派的学者们。
  日期:2018-09-23 19:03:23
  《历史的侧面》(158)

  作为“新思潮派”的主将,吕振羽、翦伯赞这两位历史学家向来主张“西周封建论”,也就是承认西周是封建社会,同时又认为从西周一直延伸到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全都是“封建社会。
  当然了,西周是封建社会,这一点确定无疑,但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秦朝至清朝这一段历史。因为从历史的表现来看,这一段历史并不是封建的,而是皇权专制的,如何处理这一段历史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为了迎合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最高指示,吕、翦二人不得不做出妥协,在原有理论上进行二次改造,使之务必“封建”起来才行。
  那么如何才能使之封建起来呢?

  吕、翦二人采取的方式就是—“和稀泥”
  也就是居中调和,我们承认西周是封建社会,同时又认为秦朝以后的社会形态是西周封建的一种“变态或延长”,或者“变了种的封建社会”。这样一来,既可以保持“封建”一词原始含义的不变,又可以和苏联那一套二手理论相配合,也算是一种无奈的折衷吧。
  这样一来,就有了毛主席那句著名的论断:
  “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106*】
  你看,毛主席也是认同“西周封建说”的,并不认同郭沫若那一套奇谈怪论。
  不过,吕、翦二人的“西周封建说”虽然在学术上打了马虎眼,却也有其自身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是他们把西周定义为“封建社会”,这是从“封建”一词的政治含义出发的,可是到了“秦清封建”那里,如果也从政治含义出发,那就行不通了。因为,先秦是封建制,秦朝之后是郡县制,这是古人早已规定好了的,你没法质疑,也没法改变。
  怎么办呢?

  日期:2018-09-23 19:45:29
  《历史的侧面》(159)
  有办法,吕、翦二人采取了当时很多人都使用的一种颇为流行的方法,就是将“封建”一词向“经济学”转化,认为—一切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关系”,都可以笼统地称之为“封建经济”。
  大家注意啊,这里碰到问题的关键啦!

  在这些人看来,凡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关系”都可以认定是封建社会的“本质”。
  如果单从逻辑上说,这样的说法也许就是“对”的,因为不管是先秦的领主制、还是秦朝之后的地主制,都是封建领主或者郡县的地主,通过对土地的私人占有来剥削劳动者。不管是最早的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还是后来的货币地租,都体现了这样剥削关系。
  可问题在于,既然你要强化和突出这种关系,为什么不另造新词儿,比如“剥削社会”、“土地剥削社会”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呢?为什么偏要把一个已经固化了两千年的词语强行拉过来,夺人所爱,用它来称呼呢?这不是半路里截胡、洞房里抢亲吗?也太让人反感了吧!
  这也难怪大学问家胡适,称这场论战为“变名词的把戏”,算不上是学术的论战。
  然而,当初的革命者之所以还会这么做,自然也有他们的道理。关于这一点,除了必须要跟上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节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做法—非常有利于革命的动员。
  日期:2018-09-23 21:19:44
  《历史的侧面》(160)
  我们知道,发动群众起来闹革命是一件非常劳心费神的事儿。除了要凝聚社会的共识之外,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舞大众。
  当然了,仁义道德可以包打天下(干戈载戢)这样的鬼话最多可以骗一骗自己人,对于社会群体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晓之以利害关系,只有“利益”才能最终打动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对于“农民”这个最难被发动、也最难被组织的群体来说,更是如此。你要想把他们发动起来闹革命,就必须有一套过得硬的利害关系来说服他们才行。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处境,以及造成这种处境的最根本原因。这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当时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都很低,理解不了太过高深的革命道理,你跟他们讲什么是封建,什么是郡县、什么是领主、什么是地主,他们也不爱听啊,就算他们爱听,他们也能理解才行啊。就算给他们讲明白了,革命的时机也早就过去了,得不偿失。

  所以,切实而可行的做法是将革命的理论简单化、精炼化、朴实化,使革命理论简单易行,革命口号朗朗上口,这在革命年代显得尤为的重要,也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斗争的策略吧。所以说,对于那些革命先烈我们不能完全地责怪他们,认为他们有意歪曲历史事实。他们这么做,也有那个时代的不得已。
  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嘛,任何人都一样,包括你和我。
  所以说,“西周封建论”的历史地位也不能一概的抹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