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29节作者:
一阵疯818 君不见,每年有多少人甘心情愿地放弃国家主人的地位不当,偏偏要去当什么人民的“公仆”、要为人民服务,这不恰恰说明我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错位的、是本末倒置的吗?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啊。
陶希圣这种“(官僚)士大夫”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超阶级”的概念,政府的官僚并不一定出生于名门望族,他们的身份也不固定,更不能够世袭,与之相反,任何阶层的老百姓通过科举制度的考验,都可以踏入仕途,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官僚士大夫都出身于社会的中下层、甚至最底层。官僚士大夫可以说自成一体,自成一派,自成阶级,而组成这个阶级的个体又可以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说穿了,陶希圣这种“超阶级”的概念,是那些依靠“阶级斗争”起家的人所最恐惧的事情,必须掐死之而后快,绝不能留活口…
日期:2018-09-16 19:09:20
《历史的侧面》(117)
第三种是偷换概念。
偷换什么概念呢?当然是“封建”的概念了。我们知道,“封建”一词在之前的汉语里,一直用于修饰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本意是“封邦建国”,“封国土、建诸侯”。可是到了“新思潮派”那里,开始不这么用了,而是转向了“经济学”领域。
在他们看来,此“封建”非彼“封建”,所有基于土地剥削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比如小农经济、自然经济,都可以笼统的称之为“封建经济”。一切以土地雇佣为基础的剥削关系也可以笼统的称为“封建剥削”,由此,也使得封建的含义发生了乾坤大挪移,由一个原本用来修饰政体制度的词汇,变成了一个经济学名词。
这也无怪乎一些参与论战的人总是讽刺他们,说他们的论证方式就是“变名词的把戏”(余英时语)。因为从大的框架来看,大家原本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可是你偏偏要用一个“十三不靠”的字眼来转义,而这个字眼“在它本专业里已经具备了充分而固定的含义。”【61】如果把它转义,岂不是两边都混淆不清?
这就如胡适先生所说的那样,所谓的“社会史论战”,本应该是一场“理论之争”,现在反倒成了“名词之争”,根本“算不上是思想的论战”【62】。
当然了,新思潮派的笔杆子们,并非全都是庸碌之辈,他们大都饱读诗书,熟知经史,也深知“封建”一词用于修饰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两千多年了,所以他们尽量做一些调和工作,把封建的原始古义与外来的新意进行整合。
比如,新思潮派的两大主将吕振羽和翦伯赞,他们俩都是当时著名的大历史学家,都主张“西周封建论”,也就是承认西周是封建制度,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对于秦朝之后一直到清朝这一段历史时期应该怎样定义,他们在用词上非常考究,颇费了一番心思。
比如,吕振羽将西周时期命名为“领主制封建社会”,秦朝以后的社会则被他定义为“地主制封建社会”(后来又改为“专制主义封建社会”)。
翦伯赞也赞同先秦时期是封建制,同时在此基础上将秦朝以后的社会形态命名为“变态封建社会”【62】。
当然了,这些都是“和稀泥”的手法,是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和革命形势下,一种无奈之举。
至于新思潮派里其他的主要干将,比如李达、邓拓、陈伯达等人,他们也大致持有相同的观点。
日期:2018-09-16 20:25:13
《历史的侧面》(118)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按照中国历史自己的脉络自成体系、自成一派呢?当然还是“形势比人强”的缘故。要知道,闹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武装斗争也不是谈情说爱,而是一件非常非常费钱的事儿,急需大量的金钱作为支撑。实际上,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正是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场外指挥下、以及3000万金卢布经费的支援下,才最终打造成功的。
而当时的中国革命者在拿到苏联的“诊断书”后,也并非完全地被动接受,而是据理力争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争议很大。他们大都不满意苏联人的观点。有一些学者甚至还跑到国学大师和大学教授那里去征询意见。结果呢,得到的结论无一例外都与苏联“专家”的意见完全相反。
然而,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命脉掌握在人家的手里,就算你不接受也不行啊。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已经被财政状况压得透不过气来的革命者不得不与苏联人妥协。最终,迫在眉睫的危机还是压倒了对于未来长远的顾虑,在客观真理面前,鲍罗廷的账本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这也是那个年代革命者们最大的悲哀。
日期:2018-09-17 08:22:00
《历史的侧面》(119)
中间派的观点
在此次论战当中,除了上述三派之外,还有一个派别。因为他们的立场不从属于任何一个阵营,在政治上较少有倾向性,所以,他们的观点更趋近于客观事实,也更专注于学术本身。对于这些人,阵疯笼统地将他们归为“中间派”。
在这些“中间派”当中,要说观点最新颖、论证最鲜明、也具有代表性的,毫无疑问就是被称为“自由人”、或者“第三种人”的胡秋原的观点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