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25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是,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年传播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都不是马克思叔叔本人的著述(当时由德文直接翻译成中文的马、恩著作很少),而是从苏联那里转达过来的二手货,是从苏联进口来的经过二次加工的“二手理论”。这里所谓的“二手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以后,经过俄国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专家的改造和发挥、并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衍生出来的新理论。

  这些新理论如果放置在俄国、用于指导俄国革命,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要是不加改造地、硬生生地直接照搬过来用于指导中国革命,那么问题可就大了,尤其是在“社会史”的研究方面,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
  比如,
  日期:2018-09-14 10:15:37
  《历史的侧面》(98)
  比如,马克思叔叔曾经说过一段话,这句话大致描述了一种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模型: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39】
  这句话被大多数“五阶段论”的拥护者们奉为终极武器和理论源泉,似乎可以包打一切。

  但是,这样的理论是马克思叔叔在研究西欧历史之后得出的结论,并没有把它视为是一种普世的模型、可以套用到任何国家和民族头上。马克思叔叔也从未试图将这种模型强加给任何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另外,马克思叔叔很忙,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包括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历史,至于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度就更少了。而且,每当涉及到中国问题时,马克思叔叔(包括恩格斯叔叔)总是出言谨慎,喜欢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或“东方专制”这类含糊的字眼来概括和总结,对于所谓的几个“社会形态”,也从未给出任何进一步的解释。

  可以这样说,这句话说得很突兀,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孤本”来看待,在马克思叔叔和恩格斯叔叔的其他著作里,你几乎再也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其他解释,也没有与之相配合的其他范本的存在。而在史学研究当中,“孤本不立”又是一个普遍的常识,只不过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选择性地忽视掉了而已。
  日期:2018-09-14 12:15:48
  《历史的侧面》(99)
  可是,这句话到了苏俄的一些“理论家”那里就不是这样了。这些人少了马克思叔叔的睿智,多了一些功利主义思维。在他们看来,自己在理论建设方面一定要有所建树才行,如果不在原有理论上有所发挥、有所创新、有所超越,就好像对不起自己“理论家”的名头似的,自觉矮人一头,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比如,普列汉诺夫、狄拉克、布哈林、托洛茨基、包括列宁、斯大林这些人,他们在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本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夹带着大量的私货。
  就好比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在研究俄国革命问题时,一开始时也是出言谨慎,认为“封建的手工业时期”这样的概念“对于俄国是最不合适的说法”,应该用“半农奴制”来表述俄国革命之前的社会形态【40】。
  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列宁关于“封建主义”的认识,与马、恩本人的原始涵义开始出现严重偏差,甚至是背道而驰。当然了,这与俄国一团乱麻的古代史也有一定关系。
  日期:2018-09-14 14:08:37
  《历史的侧面》(100)

  我们看一下俄国的国情哈,它地跨欧亚两个大洲,国土广袤,民族众多,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尽相同,社会形态也呈现出“半欧半亚”,“非欧非亚”,“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状态。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土地公有私耕,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农奴,“封土封臣”的封建等级关系形成的较晚,等到彼得大帝时,又开始确立了沙皇专制的政治制度,这又无限的接近于亚洲的专制君主制。与此同时,发源于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慢慢渗透到沙皇俄国,资本家在俄国开设工厂,建立近代工业,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同时也给自己培养出一大批掘墓人(无产者)…

  可以说,俄国革命之前的社会成份是复杂的,形态是各异的,就像一锅大杂烩,什么玩意儿都有,可哪一项又不完全占据绝对的优势。
  所以,列宁在研究俄国革命理论的时候,就不能再那么教条了,不能再以西欧的“封建”概念为蓝本顽固地强调“封土封臣”、“采邑领主”这些封建一词的最原始含义,而是立足于本国现实,将“封建”的概念逐渐宽泛化、经济学化。按照列宁的说法:一切以“地租剥削”为主要形态的君主压迫制度和剥削制度都属于—“封建主义”【41】。
  于是乎,“封建”一词的含义也悄悄发生转变,由原来专门修饰西欧中世纪、中国的先秦时期、以及日本的幕藩体制的政治制度的专有名词,转变为一个政治经济学领域里的一个混合术语。即:
  “封建”=“地租剥削”
  由此也开启了“封建”一词转义的滥觞。
  日期:2018-09-14 18:59:45
  《历史的侧面》(101)
  当然,这种“转义”你也不能说它完全就是错的,至少在修饰俄国国情时,你不能说它完全是错的。因为俄国特殊的历史和国情,什么经济成分(生产关系)都有,是个大杂烩。你说它是农奴制吧,它还有农村公社的成分;你说它是封建制吧,他的专制程度又非常高;你说它自然经济占比大吧,它的资本主义经济又有了极大的发展(至少比中国有更大的发展)…
  反正用什么的政治经济学术语来形容都不恰当,都不全面,还不如直接用列宁那种“万佛朝宗”的方法来的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这对于宣传革命思想,动员人民闹革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你总不能天天耳提面命、教导那些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们什么是农奴、什么是公社、什么是封建、什么是专制吧?就算你耐着性子教导他们,他们也要有耐性去听啊!就算有耐性去听,他们也要听得懂才行啊!就算他们最后听懂了,革命的时机也早已过去了。

  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曲调太高,和者弥寡。不通俗的文学很难被世人所传诵,过于高深的革命理论,也很难被革命群众所接受。就算强迫他们去学习、去体会,也只能一个头,两个大,稀里糊涂,最后成了“二把刀”,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我们也不能总是责怪那些革命先驱,这也是当时历史环境下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是,
  日期:2018-09-14 20:05:13

  《历史的侧面》(102)
  这种“泛化了的封建观”(冯天瑜语),如果仅限于苏联国内传播,是苏联学术界内部的自娱自乐,那也没什么不妥,反倒可以为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提供一种理论模型和一种解释的方法。但关键问题是,这种泛化了的封建观很快就向国外扩散了,特别是扩散到中国,最终形成一个大奇葩理论—“五阶段论”,那么问题可就大了。
  因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水土不服问题,而是漏洞百出。
  要知道,“封建”一词在中国史学界已经有了明确的含义,指的就是西周时期那种“封邦建国”、“封土建侯”的制度,没什么其他乱七八糟的含义。而五阶段论的传入,立即打乱了这种习以为常的认知,使得“封建”一词的含义也开始宽泛化,杂牌化,最终导致在中国的学术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而一场大的论战,也就不可避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