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23节作者:
一阵疯818 日期:2018-09-13 08:31:27
《历史的侧面》(88)
当时关于中国“大革命”失败的问题,首先在苏联和共产国际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以斯大林和布哈林为首的“多数派”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应该是“两半社会”,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因此,中国的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而以托洛斯基和拉狄克为代表的“少数派”(“反对派”)则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什么封建社会了,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条件的占优势和占直接的统治地位”,中国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国家了”【36】。
其实,以今天“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分析,这两派的理论都有所偏差。
对于“两半”观点来说,中国早已不是什么封建社会,狭义的封建制在秦朝时就已经结束了,广义的封建制到了明朝初年也寿终正寝。等到清末民初,又何来封建之有呢?
对于“资产阶级占优势”观点来说,中国到了近代社会,民族工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资本主义成份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很低。如果硬要说中国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中国“无条件的占优势”,似乎也有一些过度拔高,根本就达不到那样的层次。
另外,近代中国一直饱受帝国主义的入侵,是他们的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地。所以,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定义成“半殖民地社会”,大体来说是确定无疑的,至于“另一半”是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是个“谜”。
日期:2018-09-13 09:16:08
《历史的侧面》(89)
不过,争论毕竟是存在的,按照历史学家何干之的说法,这样的争论“在苏联已经闹了好几年,尤其在国民革命时代,争论得特别起劲,特别严重。紧接着这些不同的见解,又传到了中国。”【37】
等到传入中国以后,这两派的争论又被中国的两大派别所继承。至少在1928年前后,中国革命者大体接受了斯大林、布哈林的看法,认同“两半社会”的学说,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他们组成了“多数派”、或者称“干部派”。
而托洛斯基的一些追随者,主要认同“资本主义占优势说”,并带回国内一些托氏本人的著作,比如《中国革命的总结与回顾》、《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后的中国问题》等等。
等到这些材料传递到陈独秀手里,一下子激起了他的共鸣,也让他兴奋不已。陈独秀的思想本来就倾向于“取消革命”,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托洛茨基的观点一下子让他找到了理论的依据。
知音啊!总算是找到理论上的拐杖啦!
后来,托氏的理论与陈氏的主张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托陈取消派”(或称“少数派”)。
为了系统驳斥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的“托派”主张,“多数派”特意创办了《新思潮》杂志,并邀请当时著名的理论家和“笔杆子”们一起撰写文章抨击陈氏的投降倾向。由于他们是以《新思潮》杂志为主要阵地的,所以,他们这一派又被称为“新思潮派”。
而论战的另一方、也就是“托派”,自然也不会甘拜下风,他们创办《动力》杂志,以严灵峰、任曙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术打手和得力干将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思潮派”的观点,对他们的理论冷嘲热讽,申明自己的理论和主张。因为他们是以《动力》杂志为主要阵地的,所以他们这一派又被称为“动力派”。
日期:2018-09-13 10:55:26
《历史的侧面》(90)
其实,在论战刚开始的时候,主要也是在革命者之间和内部进行的,和学术界沾不上边儿。然而,随着斗争面的扩大、问题研究的深入、思想的更新和论战的升级,许多新观点、新思潮、新主张、新看法、新的学术思想都被扒了出来,开始触及到历史领域,社会上也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大都不同意上述两派的观点,觉得他们的理论都有失偏颇,于是纷纷另起炉灶,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独自的见解。
而引爆这个“第三方介入火药桶”的正是后来被称为蒋介石“文胆”的陶希圣。
1928年,陶希圣在其《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周代才是真正的封建社会(“与公社制结合的封建制”)。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过是“与公社制结合的封建制”。后来秦灭六国,“废封建而置郡县”,中国社会性质由此一变,封建制度遭遇分解,从此不得再称封建社会【38】。
赞成此类观点的还有一批学者,因为他都是以《新生命》杂志为主要阵地的,所以,他们这一派又被称为“新生命派”。
另外,还有一批刊物,比如《读书杂志》也站出来发表文章,探讨这个越来越热的话题。他们这些人阵疯姑且把他们统称为“中间派”吧。
由此,江湖上便出现了四大门派,啊不!是学术界啊!是学术界出现了四大门派,分别是:新思潮派、动力派、新生命派和中间派。
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搜集材料,寻找证据,力图证明自己的主张。
就这样,以革命者内部的论战为肇始,关于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论战被引向了全国,在整个思想界引发了一场大论证,史称“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日期:2018-09-13 12:51:30
《历史的侧面》(91)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阵疯不想说的太多。因为这场论战的起源就不太正规,是政治干预学术而引发的一次争论。
当时在苏联内部存在两大山头:一个是以斯大林、布哈林为首的“多数派”;一个是以托洛斯基、拉狄克为代表的“少数派”。两派在思想、理论和革命观点、路线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一直争吵不休,特别是在有关中国革命方面,分歧更大。而这两派又都是在没有经过多少调查分析、也没有多少中国具体的生活经验的情况下,仅凭来自于中国的几本教科书、以及中国留学生口传心授的历史“常识”,再结合一些“苏联革命的具体实际”的情况下,就匆匆给中国革命下了结论。所以说,他们的结论都是有失偏颇的,在某些方面也是极端谬误的,在学术上更是没有太多可供参考的价值。
但是,这一帮子苏联“专家”可管不了这些,在他们看来,理论的正确还是错误都毫无所谓,只要自己的理论观和点能够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贯彻下去就行,就算是自己的大功一件!换句话说,他们把中国革命当成了“小白鼠”和“试验田”,是他们实践革命理论、积攒斗争经验、打怪升级的副本。
好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方面的内容,阵疯实在不想说得太多,因为多说无益,反而会招来无穷的祸患,阵疯还想多活几年呢,不想这么容易就被有关部门请去“喝茶”,牢里的饭不好吃啊,哈哈,还是不惹为妙。
我们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讨论上,因为这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日期:2018-09-13 13:18:09
《历史的侧面》(92)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