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9节作者:
一阵疯818 据说刘邦当时正在吃饭,一听张良的汇报,饭也不吃了,水也不喝了,全都吐出来。
为啥要吐出来呢?
因为要腾出嘴来骂人啊。
他大骂郦食其:“该死的儒生,你大爷的,差点儿坏了老子的好事!”
然后一把火把造好的六国印信全都给烧了。【11】
日期:2018-09-04 17:49:40
《历史的侧面》(32)
刘邦虽然没听从郦食其的建议,但张良的话他也没有全听。鉴于秦朝速亡的原因,刘邦认为有必要在边疆地区分封一些诸侯国来拱卫中央。于是,在西汉建立初期,刘邦并没有像秦朝那样,建立比较纯正的郡县制帝国,而是将两种制度混在一起,让“封建制”与“郡县制”并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行“一国两制”。
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首都长安地区及其附近实行郡县制,统治大约一半的国土,而将剩下的一半都分封出去,建立九个“同姓”的诸侯国,实行封建制。
日期:2018-09-04 19:13:53
西汉初年分封形式图
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区域(郡县制)只占全国疆土的一半,另外一半都分封给了同姓王(前期是异姓王)
日期:2018-09-04 21:34:11
《历史的侧面》(33)
在这些诸侯国当中,有些诸侯的势力非常强大,甚至“夸州兼郡,连城数十”【12】,地盘大得很,而且占据了很多富庶膏腴之地,经济发达,足以和中央相对抗。结果,这种“一国两制”政策的实行,虽然让刘邦爽了一把,但是,却让他的子孙后代倒了大霉。
因为封建制度本身的不稳定性,下级封君势力很可能超过上级封君,而实力的膨胀必然会带来野心的膨胀。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几个牛逼起来的诸侯王开始蠢蠢欲动,准备武装反抗中央。
汉文帝的时候,有一个大才子名叫贾谊,也就是写《过秦论》的那个贾谊,他给汉文帝上了一道《治安策》,认为:当时诸侯国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的安全,再不采取措施打地鼠,很可能被地鼠钻了菊花。所以,他强烈建议汉文帝实行强干弱枝政策,也就是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俗称“削藩”!
然而可惜的是,贾谊的文采虽然出众,文帝也非常赞赏他的才华,但是对于他的建议却置若罔闻。唐人李商隐在感叹这一典故时,曾专门作诗一首,叹曰: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国之君,对于裁撤封建王国这样的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对于妖魔鬼怪却很上心,有了这样的统治者,国家不出大事才怪。果不其然,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时期,以吴王刘濞(bì)为首的地方诸侯王果然发动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日期:2018-09-05 11:38:12
《历史的侧面》(34)
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反分裂国家法》,也没有“军事法庭”,很多不赞成封建制、建议削藩的大臣,只能陈述其利害得失,却无法给出有力的理论依据。比如,当时对削藩态度最坚决的大臣晁错,就是这样一位。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河南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晁错年少成名,高开高走,年纪轻轻当上了太子府里的大管家。等景帝即位以后,对晁错更是宠爱有加,委以重任,封他为内史之职,相当于汉帝国首都的市长。很多时候,景帝对于他的意见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引为知己,对于其它高层的意见,反而视而不见。
平心而论,晁错这个人确实有才干,他提出的“纳粟受爵”、“移民实边”等政策,确实加强了汉中央的集权。但晁错这个人,性格比较刚烈,脾气火爆,过于自信,喜欢直来直去,是个“炮筒子”,不善于和身边的人搞好关系。
他这种强悍的性格,最终也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晁错和贾谊同学一样,都赞成郡县制、反对封建制。认为“藩王”这东西早晚是个祸害,不削弱是不行的。不削,它会反;削它,它一样会反。早一点儿削,它反得急;晚一点儿削,它反得缓!但,早削晚削都一样。早一点儿削,危害小一些;晚一点儿削,危害大一些!【13】
在这一点上,晁错和贾谊同学的意见是一样一样滴。
后来,“七国”果然发动叛乱,为了找借口,他们以“清君侧”之名,要求景帝把晁错杀了。景帝没办法,只好下令将晁错“衣朝衣斩东市”【14】。
关于晁错这种死法,一些读史不细的人常常会产生误解,误以为晁错死得很体面。当然了,这件事儿还要怪司马迁。 司马迁在为晁错作传时,使用了“春秋笔法”。
他说: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15】
意思是说,景帝很给晁错面子,让他穿着华丽丽的朝服去受死,以显示特殊的恩宠,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都是司马迁在“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可其他人就不这样写了,比如东汉的班固,他就没那么厚道。班固不客气地直接揭老底说:
“绐载行市”【15】。
“绐”,就是欺骗,诳骗,晃点。
晁错其实是被骗到刑场的。
据说,当时晁错正在办公室里写文件,奉旨前来抓他的人并没有告诉他朝廷要办他。晁错还以为是朝廷叫他去开会呢,兴冲冲地穿上朝服就上车了。结果,发现马车的行驶方向不对,向东行,而不是向西行。
西边是朝堂,东边是刑场。
日期:2018-09-05 12:13:56
《历史的侧面》(35)
晁错正纳闷呢,就问司机,小陈同志啊(中尉陈嘉),我们走错方向了,应该向西走,不应该向东走。
陈嘉说,向东向西都一样,反正你都要上西天。
就这样,晁错穿着朝服,稀里糊涂被杀了。腰斩于市,被铡成两截。
后来,地方和中央果然打了起来。汉军营地里有一个叫邓公的官员,回到长安复命。汉景帝问他:“你从前线回来,知不知道晁错被杀了,吴楚愿不愿意退兵?”。
邓公回答说:“吴王他们造反,已经准备了好几十年,怎么会退兵呢?他们要杀晁错,不过是为起兵找个由头,陛下你被骗了。You are stupid!”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自己晃点了晁错,而七国又晃点了自己。晁爱卿啊,你死得冤啊,我对不起你!
可对不起又怎么样,在皇权专制的社会里,没有任何制度可以对皇权进行有效的制约。他想杀你,就能杀你,他想罚你,就能罚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他尽职尽气工作的时候,没见得有什么好处,一旦出现状况,他立马和你撇清关系,还兔死狗烹,卸磨杀驴。所以说,皇帝要是靠得住,老母猪都能上树!
晁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因为反对国家分裂而牺牲的第一人。
但是,自秦汉时代开始,“国家统一”就成为一种历史大趋势,是历史的潮流,任何人都阻挡不了,是民心所向,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共识,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都不得人心,当然了,也不得好死。所以,“七国之乱”很快被镇压下去,“削藩”、“推恩”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是西大汉王朝日后推行的一项基本国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