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闲话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动荡岁月里的人事》
第56节作者:
老娘路人甲 日期:2018-05-10 17:11:05
不是冤家不聚头(4)
耆英这句话的意思是小人应当有选择性的任用,因为君子有时候也容易耽误大事。先说明一下,耆英这句话其实是出自他的奏折,并且他在奏折里详细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就是不应该以德行为标准来简单划分人才。因为小人虽然德行不好,但可能有才华,会办事,君子虽然有德行,可是古板固执,不懂得变通,也有可能会耽误。传统一般认为耆英会这么说,是在为自己开脱,但我认为并非完全如此。因为他写这奏折的时间,是咸丰鼓励大家评论朝政之后。耆英这个人虽然圆滑,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务实的,他会跟咸丰表达这样的观点,更多的是从他工作的经验出发,认为国家现在面临的情况跟以前不一样,不应该再以从前的老规矩办事。
只可惜的是耆英自己其身不正,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签了《南京条约》,对侵略者态度谄媚总是事实,所以他的话咸丰怎么听得进去呢?幸亏当时咸丰新君登基,事情太多,还不方便出手办他,所以明面上只给了个通报批评的惩罚,但暗地里却不能就此罢手。说起来这事儿也是耆英倒霉,偏巧没多久就碰上了前面说的英国人指名道姓找他和穆彰阿告状的事情,于是咸丰当即决定,由他老师牵头,组织人马偷偷监视这两人。
道光三十年夏天,有消息传来,说是最近晚上总有一个陌生人偷偷摸摸到耆英的府邸给他下禀帖要求见他,咸丰得知这消息以后,立即下令把这个身份可疑的人给抓起来交给刑部审讯。没多久刑部把消息报上来,说那人叫丁光明,是个中国传教士,自幼学习天主教,这次来京是受意大利传教士罗类思派遣,给耆英送信。我靠这可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咸丰觉得有些兴奋,又有些恐惧,于是赶紧让他们加紧侦讯,说白了就是揍狠一点,这种跑腿的投机分子,最不抗揍了。
日期:2018-05-11 17:21:07
不是冤家不聚头(5)
不出意外,丁光明那边果然又交代了一些新情况:他是在山东泰安投靠罗类思的。对方告诉他自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曾经在广东帮助耆英处理对外交涉,然后耆英曾答应他事后会向皇帝报告他的功劳,给他在中国从事天主教事业提供便利,比如修建教堂等等。可是罗类思在山东等了两个月都没有任何消息,又不晓得这家伙人在哪里,于是转道去了上海,临走前让丁去北京以做生意当掩护,继续查探消息。
道光二十八年八月,丁听说耆英回了北京,就派人送信给罗类思。罗类思因为抽不开身,就叫另一个保定籍的王某人带了自己的禀帖到耆英府邸去堵他追问相关事宜,但这件事却仍然没有下文,那个王某人也仿佛一夜蒸发一样,从此不见踪影。罗类思不死心,次年又叫一个高某人到北京打听耆英是否为他向皇帝报告。这次却是老丁见了高某人,跟他说耆英已经向皇帝说了这件事。老高信以为真,就离开了北京。但丁的消息并不确实,只是从官方报纸的只言片语里自己推测的,真相是耆英压根就没跟皇帝说这件事。一直到道光三十年老皇帝嗝屁了,他才会过来自己判断失误,为了怕不好向罗类思交差,因此一连几次写禀帖偷偷去耆英府邸堵他,但其实都没有送进去,全都被门人给挡了回来。
这件事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就是耆英用他一贯的忽悠,忽悠了罗类思,然后丁光明作为一个跑腿的阴差阳错助长了这个谎言,想要尽力找补。以罗类思等人的身份来说,远够不上什么政治大事,可是无巧不巧事情偏偏落在咸丰已经想要办他的当口,再加上有前面文咸跑到天津告状的情况,换谁都得怀疑耆英里通外国。咸丰也不多话,直接就拿这件事问耆英,要他交代情况。耆英当然是矢口否认,说根本不认识什么罗类思,又说丁光明是来过自己家,但是他的禀帖言辞含混,交代得不清不楚,手下人就直接把他给轰走了云云。
本来他这种反应并不算错,咸丰也可以接受,好死不死耆英一辈子做人太聪明过头了,认为咸丰不满意他,针对他,和别人一样,都是觉得他对外交涉丢了国家的脸云云,为求自保,这哥们居然又上了一个折子,表示自己的做法都是迫不得已,是环境需要,然后经过先皇道光同意的,是在先皇道光的授意下完成。耆英这件事错得实在是够离谱,首先不说别的,就说一般人,相信也没有哪个死了老爸的儿子想听到别人说某某事情出问题全是你爸爸的责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