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46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方面,曹爽的下台有其必然性,太胡作非为了,失去了人心。司马家是借势利导,就现在状况来说,谁会知道司马家就肯定篡夺魏国天下呢?作为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夏侯玄身上有着和儒家一样的风骨,他既承认曹爽的过错,那么对高平陵政变就不会百分百的抗拒它。
  另一方面,如果要反司马家,进而和敌国结盟,这个事情夏侯玄大概是干不出来的,虽然他用能力,也能够干。从这点上说,夏侯玄和毋丘俭是比较类似的,比诸葛诞纯粹的从权力和政争的角度,更有品格。
  夏侯玄的这种理想主义的性格,其实和诸葛亮有那么一点类似,那就是很爱惜自己的名声和品德,堂堂正正,坦坦荡荡那怕为此失去生命也不在乎。这个夏侯玄其实不能算是政治家了,事实上,耍耍手腕,用点阴谋,不能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这样才是合格的政治人物,就如司马懿装病欺骗曹爽一样。如果你的品格,都不能保证你的政治思想得到实施,甚至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这样在政治上是不能算成功的。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被千古称颂?不仅仅是诸葛亮有理想,而且诸葛亮有手段,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至少我们看到,虽然诸葛亮不乏政治对手,但是,没有谁能够在政治上是诸葛亮的对手。从这点来看,夏侯玄和诸葛亮的差距就很远了。我们接着讨论夏侯玄。  (解析十一 完)
  日期:2018-06-24 10:27:55
  解析十二: 夏侯玄和司马师
  夏侯尚,魏国征南大将军,都督荆襄,夏侯渊的侄子,是曹家夏侯家的第二代,和司马懿是儿女亲家。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嫁给了司马懿长子司马师,这个本是司马懿被纳入曹魏核心家族的标志之一。这个大概也是夏侯尚病故后司马懿能够下放到荆襄,都督这一地区军事的主要原因吧。这个固然说明了曹丕死后,司马懿被排挤出了首都,但另一方面,司马懿开始了掌握军权之路,对司马家来说,得还是大于失。这个算是曹睿的失策吧。

  夏侯尚有军事才能,但他的感情有点脆弱,他的正妻是曹操的女儿,德阳公主,曹丕的妹妹。但夏侯尚却偏偏特别宠爱一个小妾,引起了曹氏的吃醋,向曹丕告了一状。结果曹丕派人杀了夏侯尚的小妾,这个让夏侯尚有点接受不了。夏侯尚为此生病,一年后就去世了。
  很多人说这个夏侯尚是儿女情长。其实楼主不这么看。这个事情明显是曹丕依仗自己的皇帝身份,事情干的有点过了。夏侯尚既是曹魏宗族的人,又是魏国的方面大将,竟然保不住自己的一个小妾,这个事情搁谁身上都接受不了,实在不好受。

  曹丕为此还嘲笑了夏侯尚一番:文帝闻而恚之曰:"杜袭之轻薄尚,良有以也。"然以旧臣,恩宠不衰。六年,尚疾笃,还京都,帝数临幸,执手涕泣。
  事实上,曹丕这个事情明显是做的不对,以亲情而废国事,结果损失了魏国一员大将。这个事情本来是夏侯尚的家事,你曹丕去参与就不对了,更何况直接派人杀了小妾。这个事你让谁能平心静气的接受?其实呢,曹丕虽然强横,可是看他在夏侯尚病床前垂泪,就知道曹丕也认为自己做的过了。
  夏侯尚和曹氏生了夏侯玄。夏侯尚死的时候夏侯玄已经17岁了,面对父母的情变和皇帝的无端干预,父亲甚至为此而死。估计这个事情对夏侯玄影响是很大的。
  日期:2018-06-24 10:31:54
  即使身为皇室宗族,父亲夏侯尚的遭遇,大概也让夏侯玄认识到了皇权的压迫。这种压迫,是夏侯玄日后特别坚持仁义之道的原因吧,以王道统天下,而不是以霸道统天下。夏侯玄的想法,在他的乐毅论表露无疑。
  乐毅论,是夏侯玄文章。原文比较长,楼主摘论如下:
  1)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

  第一段,夏侯玄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后世对乐毅没有全力攻克莒和即墨多有微词,认为这个是乐毅战略选择不当。夏侯玄却说,我们不能以结果论英雄。乐毅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2)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夏侯玄说,用王道强燕国才是正确的道路,乐毅灭齐并不是简单的兼并战争,而是王道之战。
  3)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变,势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

  夏侯玄说,如果能够坚持用仁义之心对待齐国百姓,即使即墨大夫和田单他们对齐国再忠诚,总有一天也会被感动的。那么这样燕国的用王道灭齐就实现了,齐国的人心也就归顺了。只可惜继任的燕王不愿采取这种王道策略,只知道用武力攻克两城,这样也就背离了乐毅用仁义收服齐国的策略。这样,即使攻克了两城,但齐人人心没有收服,恐怕燕国称霸的目标也就不容易实现了。
  3)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诛哉。其与邻敌何以相顷。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夏侯玄说,燕国灭齐,乐毅走的是王道之路。当然,谁也不知道燕昭王死后燕国发生了变化,抛弃了乐毅,让乐毅的策略无法坚持到底。所以说,乐毅的策略不是不能成功的。如果乐毅成功了,或许我们就会说乐毅不借助武力攻克两城,这样的做法可能就更有道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