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45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殿中人尹大目小为曹氏家奴,常在天子左右,师将与俱行,大目知师一目已出,启云:“文钦本是明公腹心,但为人所误耳;又天子乡里,素与大目相信,乞为公追解语之,令还与公复好。”师许之。大目单身乘大马,被铠胄,追钦,遥相与语。大目心实欲为曹氏,谬言:“君侯何苦不可复忍数日中也!”欲使钦解其旨。钦殊不悟,乃更厉声骂大目曰:“汝先帝家人,不念报恩,反与司马师作逆,不顾上天,天不祐汝!”张弓傅矢欲射大目。大目涕泣曰:“世事败矣,善自努力!”

  是日,毌丘俭闻钦退,恐惧,夜走,众遂大溃。钦还至项,以孤军无继,不能自立,欲还寿春;寿春已溃,遂奔吴。
  后人韩皋评论:王凌都督扬州,谋立荆王彪;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前后相继为扬州都督,咸有匡复魏室之谋,皆为懿父子所杀。叔夜以扬州故广陵之地,彼四人者,皆魏室文武大臣,咸败散于广陵,《散》言魏氏散亡,自广陵始也。
  嵇康不为司马家所屈,临刑而一曲广陵散,说广陵散于今绝矣,估计这个广陵散的意思可能还真的可能是有所指,魏国的忠臣都散尽矣。
  司马师最终也死于这次征讨中,不过,有淮南三叛,就有司马三父子。套句现在流行的话说,司马三父子却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一棒接一棒跑历史的接力赛,这个就是司马家成功的秘密,也是司马家短短两代人就取代了魏国的秘密。
  想当初,田氏代齐可是搞了快三百年,十几代人。
  日期:2018-06-24 10:22:14
  诸葛诞,跟诸葛亮本族,都是徐州琅琊人。从阶层来看,诸葛诞跟司马家都是大士族出身,没有根本的政治分歧。这个或许就是诸葛诞没有响应毋丘俭的原因吧。事实上,毋丘俭也没有反对司马懿,他反的只是司马师。
  从这点看,毋丘俭的失败就无可避免了,你怎么能做到让司马懿和司马师切割呢?虽然从道理上讲,毋丘俭是对的,是公正的,但这个公正无助于推翻司马师的。事实上,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到司马昭,玩的是小刀切香肠游戏,一步接一步,是接力赛,所以,毋丘俭的失败,除了实力上的差距,恐怕还要指导思想的失误。这个道理,跟蜀国后主刘禅不能否定诸葛亮是一样的,只是反过来。所以老子说,曲则全,枉则正。什么意思呢?矫枉必须过正。要对付司马家,你就必须否定司马家,从司马懿到司马师才行啊。

  诸葛诞,本没有和司马家做对的意思。当初诸葛诞,胡遵,王昶,毋丘俭四路伐吴,结果胡遵,诸葛诞这一路被丁奉逆袭,惨遭魏国建国以来少有的大败,但司马师没有诿过于他们两人,而是自己承担了责任。从这点看,诸葛诞对司马师是服气的。
  但司马昭接司马师的位置,诸葛诞就可能心有不服了: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魏书曰:诞赏赐过度。有犯死者,亏制以活之。】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
  从诸葛诞的动作来看,诸葛诞似乎有割据淮南的想法,不过这个想法很不实际,上有魏国,下有吴国,诸葛诞想骑墙独立,效法当年的曹操袁绍,做一个割据军阀,基本上是幻想。
  导火索自然是贾充试探的话:司马昭初秉政,长史贾充请遣参佐慰劳四征,且观其志。昭遣充至淮南,充见诞,论说时事,因曰:“洛中诸贤,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诞厉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右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充默然。还,言于昭曰:“诸葛诞再在扬州,得士众心。今召之,必不来,然反疾而祸小;不召,则反迟而祸大;不如召之。”昭从之。甲子,诏以诞为司空,召赴京师。诞得诏书,愈恐,疑扬州刺史乐綝间己,遂杀綝,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为闭门自守之计。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称臣请救,并请以牙门子弟为质。

  诸葛诞知道贾充是试探的话吗?应该是知道的。那么诸葛诞为什么要怼回去呢?楼主猜想一下,本来大将军之类军职不应该有司马家族私想授受,可是现在,司马懿死了司马师上,司马师死了司马昭上,这个大概让诸葛诞很不满。毕竟司马昭并没有司马懿的威望,也不想司马师对诸葛诞有恩。
  事实上,当初曹髦就有废掉司马昭接任的想法,不让他回京城,可惜手中无兵,执行不了: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
  现在司马昭稍微立住脚,就来搞这一套,自然诸葛诞要怼回去。实际上,诸葛诞也很难说就是忠于魏国的,从他想在淮南搞自保,搞独立的想法来看,他更多关心的应该是他自己手中的权利吧。这个也是诸葛诞一暴动,就毫无犹豫杀了乐琳,并且和吴国结盟就可以看的出来。当初毋丘俭是堂堂正正的帅兵勤王,清君侧。这点诸葛诞是比不了的。
  日期:2018-06-24 10:23:40
  虽然诸葛诞算是被逼反的,不过与夏侯玄相比,至少诸葛诞明白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的道理。曹家夏侯家的第三代,就能力而言,大概以夏侯玄为首了,可是从高平陵政变到中书令李丰试图推出夏侯玄取代司马师,我们看到的夏侯玄似乎是个逆来顺受的角色,他面对司马家的夺权,几乎都在沉默。
  是夏侯玄不通政务,不懂政治吗?应该不是这样。曹家夏侯家的的第三代,在政坛上出现的就不多,就以夏侯玄曹爽以及曹爽的弟弟曹羲夏侯霸最为出名了吧。从夏侯玄的简历来看,夏侯玄担任过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中护军,征西将军,掌握雍凉兵权,中央地方都历练过,不是政治素人。高平陵政变后被司马懿召回,任太常。曹爽被掀翻下台,司马懿用陈泰取代夏侯玄,掌握雍凉兵权。连夏侯霸都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逃亡蜀国。临行前还劝夏侯玄同行,被夏侯玄拒绝了。而是独自前往洛阳。

  不过,这个楼主倒能理解,如果夏侯玄要反司马家的话,当时关中郭淮虽然不一定同意,可是只要和征蜀将军夏侯霸同谋除掉郭淮就可以了。又何必逃亡蜀国呢?陈泰是新来者,估计也将拿夏侯玄夏侯霸没有办法。再说了,郭淮作为曹魏老臣,说不定能和夏侯玄站在一边也未可知。
  当然,如果要反的话,可能势必将和蜀国结盟,后果也可能就此颠覆了魏国。作为曹魏宗族,夏侯玄估计是不能这样做的。事实上,夏侯霸也是匹马投向蜀国,也并没有率军哗变,这个大概是他们共同的痛苦吧。夏侯玄既然都认可对曹爽的处理了,那么夏侯玄的性格来说,也不太会投蜀国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