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39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讲辩证法最多的就是道了。道以人性为私,但又注意克服人性之私的危害。所以,道德经基本上都是以辩证法为基础的。有和无,天道和人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而兵家,恰恰必须讲辩证法的,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兵势如水,要随机应变的,这个和道家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
  所以我们看司马懿用兵,可快可慢。可千里奔袭,也可百日相持不战,非常的灵活。相反,武庙十哲的诸葛亮,是兵家的技术派,阵法强,正面野战无敌手,但就是少了点灵活。所以,从不同的思想出发,打仗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日期:2018-06-23 22:44:57
  能实行道的人,不多。司马懿虽然信奉道家,最后还是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为的是最大化谋求自己家族的利益,可谓是人道。与之相比,张良,韩信算不算做到了天道的一部分?应该算吧。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个才是真正的道啊。道后世的衰落,沦落为炼丹修仙之道,也是因为天道在人间难行。

  实行了一部分道的,容易出真小人,实现了一部分儒的,容易出伪君子。司马懿大概不能算真小人,他毕竟对魏国立下不小的功劳。不过,诸葛亮算的是真君子吧,正因为有了不少真正的儒家的仁人志士,儒家才能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扮演主要的角色。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成了我们。
  也许说道骨,儒心,才是我们理想的人格?就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道身佛魂,乃成斗战胜佛。 (解析十 完)
  日期:2018-06-24 08:37:06
  解析十:高平陵政变
  政变,或曰内讧,在三国中是常见的事,譬如蜀国杨仪和魏延,吴国比蜀国厉害,孙峻杀诸葛恪,张布丁奉杀孙琳,魏国最厉害,高平陵政变之后,连着淮南三叛。
  可是历史发展也很有趣,相对安定的蜀国,第一个灭亡,真是时也命也。内讧比较厉害的吴国,倒是活到了最后。魏国则是中间就被司马家和平取代了。
  从黄初元年到泰始元年,魏国存续了不过46年,倒是经历了5个皇帝。要说魏国的灭亡,魏明帝曹睿的责任倒是最大:一个是他一味的大修宫室,广选美女,估计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才活了36岁,这个大概就是不作不死了。结果连司马懿都没有活过,留下幼子,结果就把魏国的天下给弄丢了。
  第二个就是选辅政大臣了。一般来说,辅政大臣最好多选几个,譬如曹操,一个曹氏宗族曹洪,两个世家大族陈群司马懿,一个寒门贾诩,曹丕也很恰当,两个曹氏宗族曹休曹真,两个世家大族陈群和司马懿,总的一点是人要多,势力互相牵制,这样皇帝就好做。
  曹睿就选了两,曹爽和司马懿。本来夏侯玄是曹爽很好的帮手,结果因为夏侯玄的脾气,得罪了曹睿,曹睿就没有考虑他,结果曹爽实在不争气,司马懿又搞统一战线,太尉蒋济等曹魏老臣们在高平陵政变中站到了司马懿阵营,曹爽一败,中央就没有曹氏宗族的备份了。( 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於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

  日期:2018-06-24 08:38:34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某种意义上讲,知臣莫若君也是可以的。对于司马懿,曹睿不是一直都放心的。我们前面说过,曹睿为此还征询过陈矫。观陈矫一生,绝对是个明臣,也是魏国的忠臣,他的谥号贞侯,就很能说明问题。所以,他对司马懿的评价,朝廷之望,社稷,未必也。就值得我们好好体会了。
  曹睿也是有感觉的。可是临了,却有一番变故。按资治通鉴:
  1)景初二年戊午,公元二三八年春,正月,帝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四万讨辽东。
  2)十二月,乙丑,帝不豫。辛巳,立郭夫人为皇后。这个是明元郭皇后,不是曹丕的文德郭皇后(郭女王)。明元郭皇后后面对司马家族的政治支持,十分关键。
  3)初, 为魏公,以赞令刘放、参军事孙资皆为秘书郎。文帝即位,更命秘书曰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遂掌机密。帝即位,尤见宠任,皆加侍中、光禄大夫,封本县侯。是时,帝亲览万机,数兴军旅,腹心之任,皆二人管之;每有大事,朝臣会议,常令决其是非,择而行之。
  刘放,孙资是司马懿上台的关键。巧合的是,这两人的姓名居然和刘备孙权一样,要说孙刘二人无心推翻了魏国天下,也不为过。
  4)及寝疾,深念后事,乃以武帝子燕王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爽,真之子;肇,休之子也。帝少与燕王宇善,故以后事属之。

  刘放、孙资久典机任,献、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曰:“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放、资惧有后害,阴图间之。燕王性恭良,陈诚固辞。帝引放、资入卧内,问曰:“燕王正尔为?”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谁可任者?”时惟曹爽独在帝侧,放、资因荐爽,且言:“宜召司马懿与相参。”帝曰:“爽堪其事不?”爽流汗不能对。放蹑其足,耳之曰:“臣以死奉社稷。”帝从放、资言,欲用爽、懿,既而中变,敕停前命;放、资复入见说帝,帝又从之。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皆流涕而出。甲申,以曹爽为大将军。帝嫌爽才弱,复拜尚书孙礼为大将军长史以佐之。是时,司马懿在汲,帝令给使辟邪赍手诏召之。先是,燕王为帝画计,以为关中事重,宜遣懿便道自轵关西还长安,事已施行。懿斯须得二诏,前后相违,疑京师有变,乃疾驱入朝。

  景初三年己未,公元二三九年春,正月,懿至,入见,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乃召齐、秦二王以示懿,别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君谛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懿颈。懿顿首流涕。是日,立齐王为皇太子。
  刘放,孙资两人,久在中央的军机处,我们知道,曹家的规矩是防止皇族干政,因此,在这方面,很可能孙刘二人干了不少得罪曹氏宗族的事,而明显的是,曹睿第一次托孤的人选居然全是曹魏宗族的人,这个不能不说是曹睿欠考虑啊。孙刘两人害怕这样的辅政团队对自己不利,甚至祸及自己。不能不说是曹睿的辅政大臣的考虑引发了孙刘两人居中弄权,导致了荒唐的曹爽,司马懿上台。
  从曹睿第一次没有考虑司马懿,我们应该可以知道,曹睿对司马懿是不放心的。那么问题来了,刘放孙资二人是司马懿的盟友吗?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能说孙刘为了自保,推出了司马懿。

  所以,曹睿辅政大臣的改变,可以说是高平陵政变的序曲,甚至称之为第一次政变也不为过。究其实,还是曹睿欠考虑,如果按照曹丕托孤的政治结构,以曹宇,曹爽,司马懿,孙礼(陈群已死,陈泰估计资历不够)四人的话,就很难发生后面一系列的曹爽专权,司马懿政变的事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