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57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1-09 21:07:57
  (12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十一章 棋逢对手
  话说努尔哈赤率军向山海关进发,走着走着,发现情况有些不对。
  沿途不仅看不见人烟,连房屋和仓库都已经被焚毁。
  而且随着大军推进,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愈演愈烈。
  努尔哈赤感到,这绝非民间自发的个别行为,而是有预谋、有组织的破坏行动。

  事实上,跟努尔哈赤想的差不多,只不过并没有预谋,只能算临时起意。
  前面说,王化贞迫于无奈,弃城逃跑。半路上,他遇到了赶来增援的熊廷弼。此时他渐渐恢复冷静,便建议熊廷弼随他回去救援广宁。
  然而,熊廷弼以一种鄙夷的眼神看着他说:“六万人已经让你损失殆尽,如今我手下只有五千人,如何回救?”
  与以往不同,王巡抚这次没有发火。毕竟脾气要跟实力挂钩。他近乎恳求地说:“那守住宁远,如何?”
  熊廷弼铁了心不买他的账,拒绝道:“呵呵(大致与当今网络用语同义),晚了,现在你只剩一件事,护送官民入关。”

  王化贞黯然低下头。
  熊廷弼终于获得些许胜利的满足感。
  可惜,从长远来看,他也是失败者。因为不久之后,两个人谁也没跑了,双双被逮捕回京问罪。关键熊廷弼的失败在于,他比王化贞死得还早,因为人缘不好。
  不过,人缘不好的熊廷弼,在入关之前,还为朝廷做了一件自认为的好事,将关外不能带走的东西付之一炬。
  算他对努尔哈赤最后的抵抗,坚壁清野。
  因此,才有了之前努尔哈赤看到的一幕。
  这样一搞,确实给努尔哈赤带来不小的麻烦。因为此时正值冬季,不仅人没有粮食,连马吃的草料都没有。人没吃的,可以勒紧裤腰带坚持坚持,实在不行,还可以吃马;马连裤腰带也没有,又不能吃自己,饿得走不动路。
  照这样下去,即便走到山海关,也只能去送死。
  于是,努尔哈赤决定,掉头。
  在他掉头的地方,再往前面不远,有座小城,也就是王化贞最后建议死守的地方,名叫宁远(今辽宁兴城)。
  有生之年,努尔哈赤再也没迈过这座小城。
  这也许,才叫天命。
  日期:2019-01-10 20:06:08
  (12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广宁失陷,辽西一片焦土,山海关直接暴露在女真的铁蹄前面。
  对于大明来说,形势已经不能再烂。
  大明朝廷急调各地兵马援辽,并任命原宣府巡抚解经邦为辽东经略。

  解经邦很快给出答案,不去!
  他连上三封奏疏,表示死活不去,谁爱去谁去。
  职业木匠天启帝也终于怒了,给出结论: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朝廷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于是,任命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官,相当于现在挂着国防部长兼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纪委副书记的头衔去管理辽东事务。不仅如此,天启还在百忙的木工活之余,亲自接见,赐给他蟒袍、玉带和尚方宝剑。
  其实王在晋跟解经邦一样,也不想去,但前辈的经验告诉他,不去不行。
  皇帝已经很生气,此时如果再顶着上,后果很严重,弄不好会要了他的命。去前线,不一定会死。就算真的为国捐躯,到时候表彰、抚恤金、丧葬费一样不能少。可如果因为抗旨被杀,那就啥也没有。
  硬着头皮来到辽东的王大人,对局势毫无信心。他在给朝廷的上书中明确指出,全辽已经“无局可布”,只能退守山海关。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王大人经过冥思苦想,终于决定在山海关外八里处,再修建一座堡垒,派四万人防守,作为山海关的屏障。
  王大人给朝廷打了报告,很快获批,并得到“工程款”二十万两。
  然而,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之中,有一个名叫袁崇焕,时任兵备副使。
  我们很早就提过,这个努尔哈赤命中的克星,终于要正式出场了。不过各位稍安勿躁,所谓“真正的敌手”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当然,袁崇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不过,因为涉及的人比较多,我们慢慢介绍。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
  王大人官大N级,却懒得压他,直接不予理会,反对无效。

  袁崇焕比较执着,不抛弃,不放弃,继续上诉。
  官司一直打到内阁,当时的首辅叶向高不懂业务,只好请示上级。
  可惜上级天启更不懂业务,但他已经没有上级可请示,只好请出自己的老师。
  “真正的敌手”代表团团长,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保定)人,明末杰出的战略家、教育家、学者和爱国诗人。
  当然,这些头衔都是后世给予他的评价。所谓后世,自然也包括清朝统治者。
  之所以他能成为“团长”,关键在于战略家这个头衔。
  一般将领打仗,只在乎胜负,或者一城一地的得失。
  在战略家看来,打仗只是手段,胜负、得失无非是所产生的结果。而他们要做的,通过这些手段和结果,最终达到某种目的。

  就像下棋一样,只关心全局。
  前半生,孙承宗主要的职业是教书先生,教过最知名的学生便是天启。当然,这也许要算作他教育生涯最失败的案例。
  在接受学生天启邀请之前,他似乎并没有直接接触过军事。而未来的几年,经过不懈的奋斗,他将从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长为天才的军事战略家。
  这难道是一个老师应该有的奋斗路线吗?
  彪悍的人生,根本不需要解释。
  带着学生的嘱托,孙承宗来到前线。
  日期:2019-01-10 20:11:21
  (12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出于教师的习惯,孙承宗非常耐心地听取了王在晋同学对八里堡问题的汇报。听完之后,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他很快得出结论,眼前这位“学生”属于愚钝型。
  不过既然能称为教育家,自然也有孔子一样的胸怀,有教无类。

  因此,孙承宗推心置腹地跟王同学询问一番:
  不到八里的距离,连续两道关口,意义何在?如果敌人攻打前面关口,后面增援否?如果增援,等于说以防守前面关口为主,放着山海关这“天下第一关”的险要不守,去守临时搭建的堡垒?如果不增援,一旦敌人攻破前关,败退的士兵往哪跑?如果往回跑,岂不成了敌人的肉盾?如果认定山海关不足守,需要加一道保险,那么至少可以让前关远一点,才有实际意义?
  尽管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但为了能让王同学能清楚明白其中的道理,孙承宗循循善诱,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在没有收取任何补课费情况下,一对一连续讲了七天七夜。
  结果,王在晋一句话也没听进去,仍然固执己见。

  教育家也是人,也有被“熊孩子”气着的时候。彻底失去耐心的孙老师给天启上书,说王在晋不足用。
  他真正的学生天启,虽然文化课学的不精,却很听老师的话,立即批复:王在晋下课,滚去南京!
  于是,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自请赶赴前线指挥。
  天启也不含糊,让他以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衔前往督师。最关键的,他的督师范围包括,山海关、蓟州、辽东、天津、登州、莱州等处。

  如果前任王在晋是相当大的官,那么他可以说是相当相当大的官。按现在的说法,他大致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兼国防部长,并且还兼着几个大军区的司令员。
  对于敌人内部的变化,努尔哈赤无法像我们一样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无非又换了个经略而已。
  而且据密探回报,这个新领导原本只是个教书先生,不过因为其中一个学生做了皇帝,才有今天的地位。虽说不怎么清楚这位老师的底细,但根据他学生水平,努尔哈赤做出判断:能教出这样的学生,老师估计也好不到哪去。
  事情的发展,也完全符合他的判断。
  根据观察,新来的经略完全没有进去之心,上任数月,不像王化贞那样动不动就扬言灭了自己,甚至连熊蛮子都不如,毫无动作。
  正好努尔哈赤也不想理他,反正离下一次进攻还有一段时间。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努尔哈赤进攻大明的时间,大约在冬季,再晚点的话,顶多初春。
  那么,其他时间在干嘛?
  答,种地。
  一提到少数民族,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天苍苍,野茫茫”的游牧生活。
  事实上,女真人虽然是少数民族,也能征善战,战斗力比蒙古人都强,但他们并非游牧民族,而是农耕民族。跟中原汉族一样,他们的收成主要靠耕种、采摘、饲养家禽。
  战争只是一种手段,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生活,就得先活着。
  农忙时节,八旗军也得放下刀枪,拿起锄头,搞生产。
  对努尔哈赤来说,这叫蓄积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渐渐发生了变化。
  根据情报,努尔哈赤发现这位孙老师在不声不响地干一件事,修建城池。而且他还安置难民,恢复生产,使得原本破败的地方恢复的生气。
  中国有句俗话,闷声发大财。努尔哈赤虽然没听过,却懂得这个道理。
  任由其向前推进,搞不好哪天要悄悄把堡垒修到沈阳城外。
  对此,努尔哈赤觉得不能再放任不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