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6-17 12:36:27
讨论10:什么是道?什么是德?(11):权力,利益
道德经和论语尽管思路不同,但是为了追求天下大同的理念是一样的。老子说: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孔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自然是为了礼记所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我们说过多次,人类社会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组织性,二是分工协作性。组织性必然要开化百姓,与德文化比较接近,自然以孔子学说为主,这个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官僚集团和权力控制资本的文化传统。老子认为,人性是悲观的,因此,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主张小邦寡民。道文化这种特性,非常契合资本主义的需要,于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和联邦制,反对中央集权,也形成了资本控制行政权力的传统。当然,这个传统是不长的,要说从1913年美联储成立算,也可以。毕竟无论是威尼斯,荷兰,英国等,资本都没有取得过绝对的上风,基本上是平手,尤其是英国的历史,从王室的影响力我们就可以知道。
无论是行政权力还是金融权力,都是和权力,利益密切关系的。那么什么是权力和利益呢?很多人都说这两个词,但还是没有参透这两个词。
权力:权为衡器,权力,本义是平衡的力量,怎么平衡呢?现代汉语词典,权力解释为:1)政治上的强制力量 2)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力有各种,既有个人的,也有团体的,即公权力。
不过,现代的政治学中,更强调的是权力的拥有者的贯彻自己意志的能力。显然,同衡器这个角度相比,这个就有两个角度了:一派是偏重社会冲突的一面,即贯彻自己的意志,一派是权力的本义派,强调社会的合作一面,即保持平衡。事实上,这也是权力的阴阳两面,冲突为阳,合作为阴。
通常把权力和道德联系起来,为什么呢?道德水平好的人,自然能在合作这一面把权力运用的很好,这个需要贯彻自己的意志。
权力的来源有权力神授体系,契约学说体系和阶级斗争体系。
利益呢?简单的说是好处,指的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产品,比如美食,美色,金钱,权势,荣誉,名气,乃至国家地位,领土和主权,也包括帮助他人带来的快感,但凡是能满足人类欲望的事物,均为利益。
跟权力一样,利益既有个人的,也有团体的。
利益依附欲望而生,人的基因就确定了人的欲望,人的生物性就导致了欲望不可避免。动物性表现在,一个基因的继承和繁衍,一个是求生和懒惰,还有一个不满足性,也就是竞争性。(俗话说的好,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
道文化其实摒弃利益,无论是天道无私,还是无私成其私。老子在利益这个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见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财聚人散,人散财聚)。可是社会实践中,圣人太少,于是乎强抢。
德文化的发展,有着先天性的不足,本身就是依附于基因的继承与发展这个而来的,比如核心的孝道。因此,在此基础上再推己及人,再讲仁者爱人。在社会实践中,君子太少,推成了骗。
无论权力和利益,都是牵涉到个人和小团体,也就有了不同的视角。
日期:2018-06-18 16:09:57
讨论10:什么是道?什么是德?(11):
史书为什么总是从道与德的角度来讨论治理:兼论权利的博弈
泪痕总是怀疑史书从道与德的角度阐述权力的博弈,是愚民,这个是对权力博弈的层次理解不到位造成的。基本上粗略划分,一个帝国是由皇室,官僚地主集团(也包括军人集团),底层百姓三部分组成的。
在楼主看来,一个类似汉唐这样帝国,从博弈的角度而言,至少存在五个层次:
1)第一层次:皇权与天道(底层百姓)的博弈。这个其实读读老子的道德经就很清楚了。皇权和人一样,人的诉求是长生不老,他的诉求都是一世二世而万世。那么,如何做到呢?道是客观理性的规律,道德经给出了路径,无私,节欲,和慈爱,但是没有一个皇帝是遵循的。如果说不相信天道而求万世,这个就好比缘木求鱼。
汉武以来,独尊儒术,为什么呢?道文化对君王的要求太高了,君王退而求其次,选择孔子的德文化。德文化从尊敬父母爱护亲朋开始,划小圈子,先从照顾好自己的小圈子开始,然后推记及人,修齐治平,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顺序,以实现不患寡而患不均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境界,从而最后实现与道文化的会合。从根本上说,德文化是带有感性色彩的,企图通过训化人性,从而实现天下大同。道德经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在老子看来,上德和道是类似的东西。
从现实角度看,皇帝掌握了天下的权力,而儒家集团(官僚集团)掌握的天道的解释权,皇帝和官僚集团的互为钳制,就形成了权力与思想的互相制衡,这个关系有点类似物质和意识的哲学关系。
社会实践中,社会发展轨迹既没有老子的客观理性,也没有孔子的理性发展之路,没有老子道德经的大道,也没有孔子论语中的大德。有的,只是小道,斜道和小德,虚伪。孔子的演化路径,最后都成了小圈子到金字塔的统治路径。
归根揭底,皇权和天道的博弈,最后都是皇权和金字塔底层百姓的博弈,金字塔的不断建立和不断最后崩溃,形成历史周期论,从理性上讲,都是大道和大德对小道,小德的反动,从根本上说,是道文化对帝国统治地位德文化的反动。
2)第二层次的博弈,是权力排他性博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实呢,皇帝也不是神,因此,上述两句话只是拍马屁的话,不是政治现实,特别是私有制的条件下,皇帝及其集团不过是股份公司里最大的股东罢了,其他的二股东,三股东,乃至小股东不计其数,大股东再大,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更别提这个大股东也是有各类人群组成,统一思想也不容易。
但是呢,皇权这个理论上拥有的生杀予夺的权力,确实吸引了不少能人。比如董卓。当然,也有在皇权面前保持清醒的,比如曹操,诸葛亮。
很多人虽然理论上不想当皇帝,但是,都想染指皇上的权力。权力这种贯彻自己意志的禀性,让很多人为之趋之若鹜。宋美龄说过,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个大概是对历史的一种总结。
事情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皇帝想独享皇权,杀伐决断都由己出,这样最省事省力。事实呢又做不到,这个就有了制衡之术。德文化的小圈子特性,总是不断的在培养既得利益集团,这个就需要皇帝托改革的名义,不断的削藩,客观上说,这个是有利于皇权的稳定,和帝国的长治久安。道德经说,圣人去甚,去大,去奢和友弱胜强,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干的不好,就引起动乱,比如何进招董卓进京。
那么皇权为什么不能与他人共享权力呢?这是因为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而那种雨露雷霆,俱是天恩这种权力运行带来的快感,估计让哪个皇帝都不愿意与他人共享权力,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儿子对于父亲,其实也是一样的。比如齐桓公困死王宫和主父困死沙丘宫。这个背后和第三层次的博弈有关系的。
权力的排他性其实是权力任性的另一种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可以大修宫室,大招美女,大笔花钱,大力奢侈,但其他人不行。这种恶果,自然给官僚集团带来了极坏的榜样。皇帝自以为只有自己可以超越道与德,而其他人都要被自己和道德制约,其实这个只是幻觉。
权力的排他性最终会导致到皇权和官僚地主集团在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导致了一个王朝的灭亡是一家一姓的灭亡的观点,所谓的王朝兴亡,君臣当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这个观点,有对有错。事实上王朝兴亡,也还有民族利益牵涉其中,这个以明末东林党最为典型,东林党与皇权的斗争,结果是把国家,民族利益置之一边,后来顾炎武才总结出天下兴亡说,不过,要我说,王朝与天下(文化)能切割吗?这个实践中很难吧。反正明末南明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结果是主体民族被外族统治了。
这个权力排他性其实是人性的弱点,改变很难。
3)第三层次的博弈,皇权和家族利益的博弈
这里面,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皇权和继承人的博弈,比如康熙朝九龙夺嫡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第二个方面是官僚集团的家族利益的传承。这里面牵涉到税收经济利益,军队的控制权等等各方面。比如明末的东林党。
4)第四层次的博弈,是中央集权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
5)第五层次的博弈,是主体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博弈,如汉-匈奴,东汉-羌,唐-吐蕃,唐-突厥,宋-契丹,宋-金,宋-蒙古,清-准格尔,清-廓尔喀等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