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第32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04 11:23:35
  讨论10:什么是道?什么是德?(4):演进
  道文化强调的是执一,统一,当然还有慈爱。德文化同样也强调仁,不过结合了礼,次序。因此,道文化更偏重人的思想,即宗教性,德文化更偏重人的组织性,即社会结构。
  楼主以为,从上古的巫,祭司的统治,到祭司,王权的并列,到王权的独大,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否是这样演变的:
  第一条历史的暗线,道文化,巫-》宗教,祭司—》资本主义-》金钱民主,典型的两党制选举
  第二条历史的明线,德文化,王权-》封建-》皇帝,帝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民主集中制
  当然,社会现实是复杂的,都是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但是,不同的文化主次应该还是有的。
  日期:2018-06-08 09:07:49
  讨论10:什么是道?什么是德?(4):扁平化和金字塔的社会结构
  如果说德文化的孔子说三代之治,楼主以为是瞎扯的概率大些,毕竟三代已经是父系文化,离家天下也就一步之遥,因此,社会离大道之行或许已经很远了。人类是否有过原始的共产主义?楼主细细想来,或许可能是真的存在的,不过那应该是一万年前的母系社会了,按中国历史来讲,估计也是女娲-伏羲的时代了。
  虽然是传说,但是母系文化的道德经是传下来了,让我们知道了上古时代的这些社会实践是真实存在的。如果道德经都能够总结这么多社会实践和治理的理论,这个也侧面说明了母系文化的历史也是相当长久的。
  当然,母系文化直接从无私,大公出发,就如道德经那样,这是一种思想实践,可是随着民智的开发,私有制的概念也就随之而生了,这个也是道德经再三说绝圣弃知的原因。不过,这个是历史的进步,私有制对原始共产主义的取代,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也间接促进了人类的普遍的解放和进步。有点可以参照的是,历史的上很多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是在母爱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比如孔子,耶稣,朱熹,现代的主席和总理等,都是如此。

  因此,从母系社会化的扁平化社会结构到私有制的金字塔结构,是有着进步历史意义的。这个过程,讲究次序的德文化取代了道文化,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爆炸,互联网越来越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世界是扁平的,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过,这种潮流还是以资本和技术推动起来的,并不是人民的自觉行动,从这点看,人性也并没有大的进步。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人性的悲观,不是没有道理的。
  到底是资本统治下的扁平化世界,还是人类社会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进行进化,从目前看,两种可能性都有。
  日期:2018-06-09 08:56:24
  讨论10:什么是道?什么是德?(5):自由资本主义的精神

  资本的一个特点就是绝对理性。客观理性的哲学,代表人物就是俄裔美国作家安.兰德。据说美国的兰德智库就是以她的名字来命名的。
  她的代表作就是:阿特拉斯耸耸肩。
  她的哲学就是客观主义:
  1.形而上学:客观现实,要想驾驭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排斥任何超越自然的信仰,比如三大宗教。
  2.认识论:理性,你不能又想吃掉蛋糕,又想留着它。排斥神秘主义,怀疑主义。
  3.道德:私利,人最终还是为自己。人作为人,是为了生存第一。
  4.政治:资本主义,不自由毋宁死。
  其实安兰德就是对老子和杨朱的哲学的继承者。
  所谓的自由资本主义及其理性的哲学精神,应该就是道家文化的历史继承者。
  讨论10:什么是道?什么是德?(6):什么是我们的立场和观察视角?
  首先先下个定义,我们是谁?在楼主眼里,我们就是金字塔结构中的底层的大多数百姓,人民。
  楼主观察时事,阅读历史,总是遵循这样的视角:人性,利益,逻辑和百姓立场。
  总有一些人对谈利益好像就觉得污蔑了他们心中的正义原则,其实不然。义者,利之集也。本来就是小团体的事。那么社会中各种打打小小的利益团体,互相博弈也就难免了。这些博弈,遵循着人性,比如喜欢占便宜,不喜欢吃亏,比如人总是沿着最小的阻力的道路前进,又比如大多数人总考虑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等等。
  但是,更重要的,也遵循着逻辑。逻辑和人性也是密不可分。即使如特朗普,看似没有逻辑,他的行为背后也是有逻辑可循的。
  那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立场,什么才是我们的标准呢?那就是有利于大多数人解放的事业,那就是正义的,是历史进步的。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是历史的进步。所以,楼主虽然说权谋斗争,但楼主的一个立场就是人民性的立场,就是百姓的立场。
  比如TG的土地革命,虽然是利益斗争,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给予农民,农民也因此支持TG.当从历史来看,土地革命解放了大多数的农民,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那么整体来看,他就是正义的。虽然土地革命其中不乏冤假错案。

  日期:2018-06-09 15:02:31
  讨论10:什么是道?什么是德?(7):理性与感性
  上古时代,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是食物和生殖。食物是为了个体现在能够生存,生殖是为了种群的发展。
  人类社会从母系到父系,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说白了,祭祀就是继承,戎就是军事,发展壮大,也还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无论人类历史怎么发展,继承和发展还是现代历史的主流。这个说明了,人类无论到了哪个阶段,从上古而来的这些主流思想是不会变的。这些既是人类生物性也即基因传承的要求,这个可以看作是理性,也是人类感性发展的要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看起来理性,其实是感性的话,真正的理性是奴役与压迫是不分种族的。三国时代的内战,差点让汉族的人口减少到了极致,按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刘关张的长矛大刀比原子丨弹丨还厉害。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认同民族和国家的立场呢?归根结底,我们还是感性的动物,我们本能的认为本民族就是比外族靠的住。事实上,几乎全世界的各民族都是同样的想法。
  理性和感性,我们又回到了道文化,德文化。道文化是母系文化,是比较理性的,一本道德经,在理性上面不知道超越了多少经典,就道德经的辩证法,恐怕能够超越他的就很少。为什么?因为哪个小孩是母自己的孩子,母亲是最清楚的,最肯定的,这个就是理性的来源。
  相反,父亲对于这个孩子是否是自己的,那就不确定的多了,所以,什么是德?那是用心和眼睛选择的道路。这个显然就是感性和意识形态了。
  德文化,讲究次序,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目的是为了构造一个与自己关系远近亲疏的一个圈子,从根本上说,这样的统治结构也是金字塔,但是并不稳固,中国的历史周期论就是典型的代表。显然,感性的金字塔结构,必然不是理性的对手,所以周期性的崩溃就是很正常的了。
  孔子和老子相比,老子那是出奇的冷静和理性,相反,孔子的学说还是以食色性也的感性为基础。

  当然,人之为人,人身上的人性能被理性取代吗?如果是完全的理性,那么人与黑客帝国中的机器文化有何区别?人类不就丧失了创造性了吗?正因为人有感性,总有不符合逻辑的行为和思想的爆发,人类才能不断的成长。
  所以,理性和感性,也是道文化和德文化斗争的一个侧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