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51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2-09 10:57:54
  (115)【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一个发型引发的血案
  目前为止,辽东就算基本扫清。不过,努尔哈赤还不能高枕无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先让他休息一会儿,在本章的最后,暂时换个话题,听起来有点像题外话,关于发型的问题。
  前面说李永芳投降的时候,用到一个词,剃发降金。刚刚过去的“辽沈战役”,引用“实录”里有一句话,官民俱剃发降。
  有人可能不解,投降就投降,为啥老跟头发过不去呢?
  常看“清宫戏”的人都明白,里面清一色梳着辫子的男子。
  其实,辽东女真部落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存在很多差异,(男子的)发型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
  当时的中原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因此,正常情况,男人成年以后,就不许再剃头发了。
  头发长了怎么办?
  盘起来,在头顶上打个结。普通老百姓就用布一包,再用绳子系上;身份地位较高的人会带个冠,再用簪固定住。
  而女真人由于长期骑马射箭,迎着风,向前冲,不管做不做自己的英雄,头发长了肯定碍事。因此,他们习惯把周围的头发都剃光,只在头顶偏后的位置留一块铜钱大小的头发,然后编成辫子。
  受不严谨的“清宫戏”影响,很多人以为只剃前一半,后一半留着编辫子。不对,出现那种造型,已经是清末,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小辫儿,被形象的称为“金钱鼠尾”。

  其实单从发型来讲,辽东女真人可以算作“极简主义”的鼻祖,就差没有剃光了。因为就算女真文化再落后,大概也知道剃光头意味着什么,所以多少还得留点儿。
  别看头发少,他们也非常重视,跟中原人一样,视之如命。女真人在战场上牺牲,如果不能收尸,无论如何也要把发辫带回去。
  文化不同,互相之间很难理解,估计女真人和中原人看对方都觉得十分搞笑。
  我们现在生活中也一样,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不同的两个人,对社会的认知也不一样,很多时候沟通起来比较费劲。
  既然无法沟通,努尔哈赤决定“帮助”这些“无知的人类”,给他们一个完美的发型。
  最初,努尔哈赤的想法应该很单纯,一为了“好心”,二为了好认。
  虽然文化不同,但大家长相都差不多,黄皮肤,黑眼睛。随着不断的有汉军加入,战场上敌友难辨,统一发型不失为一个好的管理模式。
  后来,随着统治区的扩大,努尔哈赤发现,发型还可以作为是否真心归顺的标志。于是,从大明投降过来的将领,都需要剃发,以表明决心。
  而对于百姓,剃发则代表臣服。
  那么,不服怎么办?

  对不起,只有死路一条。
  辽东地区,因为不肯剃发而被杀戮的人有很多,具体数字没法统计,但肯定达到十万级。
  这仅仅是个开始,后面还有更为苛刻的政策,带有更深的政治目的,甚至有一句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等到顺治的时候,我们还会细说。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由“发型”引起的持续性重大流血事件。
  从人性的角度讲,为此杀戮这么多的无辜,实在没什么人性可言。
  在这里,还得说那句老生常谈,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只有老百姓。
  珍爱生命,远离战争。

  日期:2018-12-09 19:05:45
  (116)【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定都沈阳
  关于发型的题外话说完,我们再说一个题内话。
  占领辽阳之后,努尔哈赤感慨良多。
  从当年率兵而起,到基本统一女真,用了三十多年,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而扫平辽东,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
  尽管努尔哈赤军事过硬,却不擅长哲学,也不会辩证法,更不可能仔细分析人类的发展史,从而得出跳跃式发展实属正常的结论。
  如此对比,产生的结果只有一个,极大地增强了老人家的信心。
  信心一旦增强,政治觉悟似乎也随之提高。
  他敏锐地感觉到,过去那种抢了就走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大金国的发展。
  于是,他决定再次迁都,把总部搬到辽阳来。
  当然,这么重大的决定,还要跟大伙商量一下。
  不过,以努尔哈赤平时的权威,商量只是一种好听的说法,走个过场而已。

  对于商量的过程,他应该也在脑海中进行过预演:
  必定有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最终他表明立场,大家一致同意,讨论完毕。
  于是,在占领辽阳之后,努尔哈赤一反常态,没有急于打包。他召集诸贝勒及大臣,问大伙,辽阳是上天赐予的宝地,既然如此,那么究竟应该迁都到辽阳,还是回老家赫图阿拉呢(辽阳乃天赐我者,可迁居于此,抑仍还本国耶)?
  然而,结果跟他预演的有些差距。
  只猜对了一半。
  的确有人反对迁都辽阳。
  反对的人包括,四大贝勒和其他贝勒,四大臣(费英东已死)及其他大臣。
  换句话说,没人赞成。
  大家好像提前商量过,回答出奇一致,都说应该回老家(诸王臣俱以还国对)。

  当时努尔哈赤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
  这就好像一场体育比赛,他本来满心欢喜地打算做个裁判,看双方较量,再宣布胜负,结果自己却不得不充当选手,参加比赛。
  只能怪努尔哈赤读书太少,如果他多了解点中国历史,恐怕就不会这么草率的提出迁都的想法。
  在历史上,似乎没有一次迁都的提案,没遭到过激烈的发对。
  就拿他的对手大明来说,当年明成祖朱棣想要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结果大臣强烈反对。最后没办法,朱棣搞了妥协,保留了“南京政府”所有的办事机构。像什么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等,只要“北京”有的,“南京”几乎都留着。
  虽然职位是虚衔,没啥实权,但工资是实实在在的。每年朝廷还得拿钱白养活那么多不干活官员,这明显属于迁都的后遗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