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宰着我们的人生沉浮?!》
第3节

作者: 绿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祖明老师有着令人同情的身世,不妨先抖开他那段命运途舛、大苦大悲的历史:二十二年前,他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南疆市第六中学当上一名语文老师。1957年,身为青年教师的他因为在《南疆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千字杂文,竟然无辜地被划为“右派”分子,同时也被剥夺了给学生上课的权利。在学校后勤科的监管下,他从此扛上扫帚、拎着水桶,就地被劳动改造。1962年,学校虽然给他摘去右派帽子,但仍劳动改造的“待遇”未变。“**”期间,作为“黑五类”(注:简称“地、富、反、坏、右”)中的摘帽右派,他少不了被所谓革命造反派的红卫兵小将们又揪了出来,在学校大会上遭批斗。多年来,他忍气吞声地充当着一名勤杂工的角色,像牲口一样地夹着尾巴做人,尝尽了苦涩的人生之味。直到一九七九年秋,他才得以“平反”,并重新走上三尺讲台。他虽英姿不再,但却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上,以其富有激情和才华横溢的讲课赢得了学生们的敬重和爱戴。

  “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热衷探索的问题。你们即将高中毕业,不论今后能否继续升学,迟早都要走进社会、走向新生活。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认真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李老师指着写在黑板上那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口号,面对着全班同学专注的目光,侃侃而谈地说道:“你们可能不知道,这句口号过去曾经被提过,并在五十年代风行一时。但后来却遭到了批判。那时,我本人还在大学里读书。二十多年过去,时至今日,报纸上再次把这句话拿出来让人们展开讨论。这种辗转反复,有如时代镜鉴,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那么,这句口号到底对不对呢?你们有谁来发言,说说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李老师这番话,在教室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学生们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有不少人主动地举起了右手。
  “很好。”李老师扫视着那些举手的学生,微笑地朝廖明超点了一下头,鼓励地说道:“那就由班长带个头吧。”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我认为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错误的。”廖明超自信满满地昂起头,旗帜鲜明地亮出他的观点,如背书般地朗声说道:“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为人民服务’,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雷锋同志在日记上这样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在实现‘四化’新长征路上,我们要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和楷模,发扬光大‘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甘心一辈子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我完全赞同班长说的观点。”刘云锋紧跟其后地站起来,言简意赅地说道:“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像雷锋同志那样去做人和做事。正如他在日记中写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我认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没有摆正个人服务于社会的位置,而是过于强调所谓自我的价值观。”何秋霖的发言换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剖析地说道:“正如潘晓所说‘主观为自已,客观为别人’,这完全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应该遭到彻底批判。”

  “有没有持不同意见的?”李老师对上述发言并未表态,往讲台下环顾一番后,问道:“有谁还愿意再说一说?”
  座位上的学生们又开始嘀嘀咕咕起来,彼此相互交流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我想说的是,主张‘为人民服务’,当然要强调‘我为人人’,但并不应该就否定‘人人为我’。‘人民’的概念其实就是你、我、他,每个人既为社会和别人提供服务,也因为是社会当中的一员而享受到别人的服务。”副班长吴燕玲举手后站起来,正反兼顾地说道:“需要说明和强调的一点,我并不反对个人为社会作奉献的精神,但是我觉得‘只讲奉献、不求回报’,那只是我们应当去追求的一种崇高思想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我们的社会一直都在大力宣传和提倡‘雷锋精神’。不过,‘奉献了,索取应有的回报’,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所以我认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有其本身存在的依据,同时它还折射出一种人本主义或是人文关怀的精神,我们应该说它不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我认为,要求每个人都大公无私,并要求全社会的人们都变成雷锋似的人物,这是一种不太现实的想法。”毕自强经过充分思考后,鼓足勇气地说道:“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问题,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恰如其份地体现出当今社会的真实状况。当然,只有在‘我为人人’这个前提下,才可能有‘人人为我’的客观存在。比如说,一个医生为各种人治疗疾病,而同时工人、农民、教师等各行各业的人也都在为他提供服务,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成为别人服务的对象。所以,我认为这句口号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公民应有的、也是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复苏、体制松动、思想活跃、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之年。随之,人们开始学会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情。**的十年动乱,曾经给一代青年造成深重的心灵创伤。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他们此前那种真诚和信仰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像雪崩似地坍塌下来,以往的价值观念似乎不起作用了,而留在心里的感觉就是“上当受骗”。正因为如此,那一代青年可以说是心理上无所依托,行为上无所适从。人生的困惑就这样摆在他们的面前,促使他们去看到社会进步和反省人生得失,并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好了,今天的课堂讨论就到这里了。”李老师抬腕看了看手表,挥手示意同学们都安静下来,说道:“下面的时间,我给大家选读几篇这次写得较好的作文。”
  语文老师最赏识的那篇作文是叶丛文写的。高中两年,班上每逢作文点评,李老师总少不了把叶丛文的作文当范本。
  “我多次讲过,一篇议论文包括开头、本论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头和结尾就像一个人出门要戴帽和穿鞋子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什么样才算是好的开头呢?开头要像‘凤头’,既要出彩,又要开宗明义。‘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好文章开头理应如此。叶丛文同学的这篇作文《我的理想》,开头运用引入名言法,文章是这样写的:保尔?柯察金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昔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懊恼……’在这里,作者引用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一段名言作为开头,它起到了在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内容上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立语言而居要’的要求。这样的文章开头就很好,是值得同学们借鉴和学习的。总之一句话,‘有个好开头,文章已成功一半’。另外,这篇作文的结尾也做到了‘提出希望,预示未来’的要求,有一种感染别人的力量,文章是这样写的:一个人树立了理想,常常会使自己充满朝气,生机盎然;一个人有了追求的理想,这个过程往往使人生更酣畅淋漓、趣味无穷。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理想,我将义无反顾地前行……好了,这篇作文就讲评到这里。在此,我认为有必要再次提醒一下同学们,你们下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因为高考写作文的时间十分紧迫,拿到考题往往不容再去仔细思量如何开头和结尾,所以,如果平时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好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以备应试时迅速择优而用,这是一种十分明智和必要的考试准备,请大家切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