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48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1-26 21:36:49
  (107)【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表面上看,努尔哈赤和熊经略各忙各的,辽东局势平静许多:小仗偶尔,大仗没有。
  实际上,他们互相紧盯着对方,只不过,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而已。
  似乎陷入僵局。
  不过,如果我们再往深层想一下,这种平静注定不能长久。
  因为熊经略着重于防守,而努尔哈赤意欲进攻,他们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且努尔哈赤确实从未松懈,积极准备对大明的下一轮进攻。
  机会,向来给有准备的人。
  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大明朝廷内部出了问题。万历皇帝朱翊钧去世,享年56岁。
  这位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上朝的皇帝,终于再也不用上朝。
  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能坚持一辈子。朱翊钧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当然,对于朝廷来说,也未尝不算一件好事。更何况,换个皇帝也没什么稀奇,按照既定程序,太子朱常洛继位,年号泰昌。可惜,这个年号,到死他也没能用上。因为按照惯例,皇帝的年号一般都在第二年开始使用(当年还归前任所有)。

  朱常洛没能等到第二年,从继位到死亡,只有一个月。
  别看这位皇帝在位时间很短,经历却相当传奇,著名的历史迷案,明宫三大案(梃击、红丸、移宫),都可以算围绕他展开的。
  不过,我们现在说清史,这段故事就没法细说,以免耽误正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市面上应该有专门说“三大案”的书。
  一年之内,死了两个皇帝,似乎不太吉利。
  但不管怎样,国不可一日无君。
  接下来,朱常洛之子,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
  朱由校是个天才。
  只可惜,这句话并不完整,“天才”只是一个定语。完整的说法,朱由校是个天才的木匠。
  据说他随手做个椅子,都能买到几千两银子(按当时的购买力,折合人民币几十万),足见“天才”到什么程度。

  可惜大明并非装修公司,不缺木工。
  上天其实很公平,赋予一个人一些东西,势必会让他失去另一些东西。
  对于朱由校来说,得到“鲁班”的手艺,却失去了更多,比如一个皇帝该有的智慧,比如挽救大明最后的机会。
  大明之亡,有人说,亡于万历;也有人说,亡于天启。
  我只能说,都有道理。
  日期:2018-11-30 19:46:24
  (108)【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如此频繁的皇帝更迭,总能带来一系列变化。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最好的变化,莫过于熊廷弼走了。
  这位老兄也被人弹劾,撤职查办。
  善用剑者,必死于剑下。
  爱骂人者,也必遭人骂。
  明末党争不断,此时得势的叫东林党。
  这里的“党”并不是现代我们所认识的政党,而是一种政治势力,或者说利益共同体。他们联系相对比较松散,没有什么纲领,也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甚至有时候给人感觉并不真实存在。不过,他们的的确确存在,党同伐异,勾心斗角,甚至你死我活。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东林党的源头是个书院。当年有个名叫顾宪成的吏部郎中,下岗(罢官)之后没有再就业,修复了当地的东林书院,开始讲学。
  东林书院既教书,也讨论政治,逐渐吸引了众多饱学之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当然,他们也并非空谈,真有实力,考试能力也比较强。随着书院的人不断地入朝为官,他们的手也伸向了朝廷,从而形成了东林党。
  既然成功建“党”,自然要趁机排除异己。

  此时,党外人士熊廷弼,未能幸免于难。
  接替他的人,名叫袁应泰。
  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今陕西宝鸡凤翔县)人。他的另一个身份,不用说也知道,东林党人。
  这位袁经略,倒不算坏人。他有很多优点,比如清正廉明、办事认真、爱民如子…等等。

  但是,他有一个缺点,不会打仗(不知兵)。
  经过一年多的等待,终于盼来这一天,努尔哈赤掩饰不住兴奋,对群臣表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终于来了,我们一定要珍惜,一举拿下沈阳和辽阳,扫清辽东。
  范文程说,沈阳、奉集堡、虎皮驿三地互为犄角,欲攻沈阳,必先占奉集堡;欲占奉集堡,必先取虎皮驿。若能先剪除两座堡垒,沈阳便成为孤城一座。
  皇太极说,为防止他们互相支援,可以同时进攻奉集堡和虎皮驿。
  努尔哈赤说,你们说的都对,但也要防止辽、沈两处敌军支援。你们负责进攻,我在半路截杀援军。
  于是,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天启元年,二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十万大军,向沈阳进发。
  听起来,队伍的规模似乎又扩大了。

  前面说过,按照八旗制度,部队的数量也可以增加。“牛录”人数不变,每个仍是300人。因为它属于基本单位,如果人太多,队伍不好带。“固山”也不能变,因为一个“固山”代表一旗,如果变了,就能不叫八旗。最简单的办法,增加中间“甲喇”的数目就可以。
  兵强了,马壮了,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日期:2018-11-30 22:45:13
  (10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第九章 辽沈战役
  八旗大军,分兵三路。
  按照既定方案。四贝勒皇太极领兵五千,进攻虎皮驿(今沈阳苏家屯东南)。三贝勒莽古尔泰同样领兵五千,进攻奉集堡(今沈阳苏家屯东南)。努尔哈赤亲率大部队,直奔沈阳。

  皇太极和莽古尔泰先后发起进攻。
  虽然他们进攻的时间、方式不怎么一样,但是结果惊人的相似:堡垒被攻破,守将都带兵跑路。
  三月十二日,努尔哈赤大军抵达沈阳,在城东七里外驻军,安营扎寨,修筑工事。
  之所以没有直接进攻,一来,等待另外两处的消息,二来,努尔哈赤最善于侦查,对沈阳的情况了如指掌。
  前面说过,熊廷弼在辽东时,大体只做了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修城。
  在他锲而不舍的修建下,沈阳城防御异常坚固。
  城墙加固不必说,光城外的深沟就挖了好几道,沟底埋着削尖的粗木桩,骑兵一旦踩空掉下去,人和马都再难上来。不仅如此,每道深沟之间,都放置了大炮。
  这样的配置,告诉敌人,每过一道坎,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除了城防坚固,守城兵力也不少,大概七万余人,几乎与八旗军相当。
  面对如此城防,选择强攻,肯定不太明智。
  最好能想个办法,引敌人能出城来战。
  这可能吗?放着坚固的城楼不守,出城找死,有这样的傻子吗?
  有。
  总兵贺世贤。
  李永芳了解这位总兵,有勇无谋,嗜酒如命。于是,他派出使者,激贺世贤出战。
  使者说了什么,无从知晓,反正结果很完美,使者被杀,贺世贤带兵出城。
  努尔哈赤很欣慰,李女婿办事比较积极,没白搭进去一个孙女。

  据说有军事专家统计,17世纪,女真骑兵的战斗力,在当时世界的范围,都算最强的。
  最强的骑兵对战最弱智的总兵,胜负很快见分晓—贺世贤被围杀。
  另一个总兵尤世功,迫于无奈出城营救。此人虽然骁勇善战,怎奈手下不给力,闻风丧胆,四散奔逃。尤总兵孤军奋战,力尽被杀。
  这里顺便说一句,尤世功一家三兄弟,他排行老大,两个弟弟尤世威、尤世禄后来对战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坚决不投降,力战而死。
  满门忠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人物,也能不朽。
  不过,努尔哈赤也清楚,野战打得再畅快,城攻不下来也白搭,毕竟杀几个总兵也不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被蒙古人解决了,他们帮助了八旗军。
  怎么会有蒙古人?

  一切源于袁应泰的另一个优点,善良。
  有时候,优点太多,也并非好事。
  上任伊始,袁经略发现沈阳城外有很多难民,其中多半是蒙古人。慈善之心爆棚的他,下令打开城门,放难民入城。
  但他没考虑一个问题,前任熊经略难道会见死不救?
  答案在努尔哈赤的攻城之战打响后揭晓:蒙古“难民”脱去伪装,用同样的方式报答了袁经略的善良—打开城门。
  八旗军冲入城内,攻占了沈阳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