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40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15 09:40:59
  后世史家多把曹魏作为三国历史的主脉,主要是因为接续曹魏的西晋政权后来完成了统一。但这仅是学界内部的事情。而在历代人民大众心目之中,蜀汉政权则由于沿袭“两汉”规制及此后为历代主流王朝奉为皋圭的伦理纲常,政权文化契合了中国人传统的政治审美和价值取向,因而其正统地位始终具有压倒性的民意基础,历经千年而颠扑不破。这不是具体哪个人、哪部作品在在为蜀汉大唱赞歌,而是历代民众始终这样坚持认为。东方语境里盛行一句俗语“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单纯按照史料分析,这句话漏洞百出、谬误重重。公元200年关羽投降曹操时,天下能够代表大汉政权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汉帝刘协,另一个便是曹操,因为曹操当时身为大汉司空、录尚书事,而且“假节”(拥有天子符节、代表皇帝行事,这个很厉害)。而刘备先是投靠在袁绍账下,后来见袁绍大势已去,只好再次穷困流亡。当时的刘备从哪个方面说都不能被认为是“汉”的化身。因此“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准确地说应该是“身在曹营人在汉,心在刘备”才对。可这实在是权威史家都无法勘误纠正的事情,因为在历代中国人的心目之中,三国时期正朔分立、皇帝层出不穷,只有蜀汉才是唯一的天命正统,只有刘备父子才是真龙天子。

  然而蜀汉名儒谯周对其所在政权特有的文化禀赋视而不见,却眩目于从表面上看起来阔大与强盛的曹魏政权,甚至在其惨遭弑杀的惊天剧变之后,仍然无法抑制那种发自内心的崇拜与、仰慕与艳羡,这是蜀汉后期一个令人困惑因而值得深刻检讨与反思的问题。
  回顾蜀汉中后期的事情,谯周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按照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上宣讲时认为刘备集团入川后分割了益州的“蛋糕”,因而受到以谯周等人为代表的本土势力的长期抵制和排斥。但是按照《三国志》有关记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这回事。按照《三国志谯周传》等史料记载,谯周曾经是倾心于刘备集团匡扶汉室伟大理想和抱负的热血青年,后来又坚定拥护诸葛亮北伐,他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心忧天下、情系蜀汉,谯周在他撰写的《上谏后主疏》里倾情流露出对于对后主承继“嗣武二帝、龚行天罚”政治使命所寄寓的希望和期待,忠心殷殷、赤诚恳切。这在《谯周传》里记载得清清楚楚。《仇国论》等一系列政治反动言论则是在此之后的事情。就陈寿在《三国志》里的有关记载分析

  ,谯周本人从对对蜀汉政权寄寓厚望到后期完全丧失信心,乃至于最后疾呼诅咒且甘于充当带路角色把政权拱手让给敌方,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心路里程。
  日期:2018-01-17 08:34:33
  第五节 从费祎到姜维
  1
  在《三国演义》里,费祎是诸葛亮帐下官员,性格温厚,勤恳扎实,没有什么突出表现,也谈不上什么明显过失。但是在历史上,费祎则是蜀汉政治人物中少有的大器之才,机敏、睿智,才情异常出众。《三国志》裴注引述《费祎别传》记载:于时举国多事,公务烦猥,而费祎识悟过人,每次省读书记,举目稍视,已能究知其意旨,其速度数倍于人,而且过目不忘。费祎常于早上听知政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每能够尽宾客之欢,而不废自身大事。后来董允代费祎为尚书令,欲效法费祎之所行,但在旬日之中,事情多所愆滞。董允不得不叹道:“人的才力竟可相去若此之远,此实非我之所能及啊!我听事终日,却犹觉没有余暇可处。”

  费祎是荆州人。他与益州牧刘璋有亲戚关系,后来被刘璋接到四川读书。后来益州被刘备占领。费祎早年丧父,大概在荆州老家没有什么亲人,便继续留在益州。一方面是由于刘备集团的团队文化,对于前牧主刘境的亲友、幕僚一概不予诛连、追究,连刘璋的长子刘循也有机会留在成都而效力于刘备,费祎在益州自然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另一方面,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费祎在青年时代受到蜀汉前期重臣董和的重视和关照,并与董和的儿子董允始终保持着深厚友谊。公元221年,后主被立为太子时,费祎升为庶子、董以出任舍人,庶子、舍人都是太子身边的官员。后主刘禅即位后,两人同时升任黄门侍郎。秦汉时期,皇宫大门被染为黄色,因此黄门即是皇宫,黄门侍郎就是供职于皇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郎官,隶属于尚书台,由士人担任,不同于其他专门由宦官担任的小黄门、黄门令、黄门署长等职。

  费祎应该是在此期间便有了非凡表现,因而引起丞相诸葛亮的关注。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凯旋归来,文武百官出城数十里前去迎接。费祎当时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郎官,比他品秩高的官员还有很多。但是诸葛亮特地让费祎与他同坐一辆车,由此显示他对这位青年才俊的器重。从此之后,大家对费祎无不刮目相看。此后不久,费祎便被任命为蜀汉方面派驻东吴的外交使节(昭信校尉),负责与东吴方面进行沟通联络。在出使东吴期间,费祎以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多次化解东吴方面的责难,得到吴主孙权的赞誉和器重。后来由于关羽的第二个儿子、侍中关兴英年早逝,蜀汉方面需要他回朝出任此前由关兴担任的侍中一职,费祎不得不离开东吴。临别的时候,吴主孙权非常留恋地说:“以你的才德,一定会成为蜀汉方面的股肱重臣,所以我们以后就很难再见面了。”

  费祎归蜀后所升任的侍中一职,“侍”就是侍奉,“中”就是指皇帝,“侍中”就是作为皇帝的生活秘书、侍奉皇帝起居生活,所谓“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不仅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连给皇帝端尿盆这种小事都要做,这是本意。但由于时常在皇帝身边侍奉,皇帝遇到国是决策也要顾问于侍中,这样一来便有了参政权力,位置日趋重要。按照《三国志》记载,蜀汉侍中一般情况下定员为一人,其职责已经不再是“掌乘舆服物”等具体事务,而是作为皇宫总管和皇帝的高级顾问,参与国是决策。诸葛亮进驻汉中之前任命董允为侍中,并“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使侍中具有统领皇宫禁军的权力。

  《三国志·关羽传》里记载关羽有两个儿子,长子关平在襄樊之战后与父亲一起遇难。次子关兴深受刘备、诸葛亮的器重,他大概是在夷陵战败后接替阵亡的马良而担任侍中,当时只有二十岁多一点。可惜他的寿命太短,在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进驻汉中之前的某个年份便英年早逝。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没有提到他,只是交代后主:“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史书记载关兴有两个儿子,嫡长子关统承袭他的爵位,他娶后主刘禅之女为妻,官至虎贲中郎将。可是同样去世得太早,爵位由其弟关彝续袭,正史对于这个关彝没有更多记载。按照《三国志》裴注引述《蜀记》记载,在公元263年魏方司马昭发动的钟会、邓艾亡蜀之战中,曹操时代的曹魏名将庞德之子庞会随军参战。这个庞会因其父亲在“水淹七军”之后被关羽所杀,因此在蜀汉投降后为父报仇而“尽灭关氏家”—按照《三国志》及裴注有关记载推测,关羽的后人在蜀汉亡国后惨遭灭门是可信的,因为将领为先祖报仇的事情在三国时期非常盛行,像孙策、孙权兄弟多次起兵攻打荆州的江夏并于公元208年诛杀黄祖,原因便是黄祖杀害了他们的父亲孙坚;裴松之引述《魏略》也记载夏侯霸年轻时时常因为其父夏侯渊为蜀汉黄忠斩杀而愤慨得咬牙切齿,并表示要为其父报仇(原文:“渊为蜀所害,故霸常切齿,欲有报蜀意”)。只有蜀汉方面没有类似记载,这大概是因为其特有的政权文化有关系,蜀军将领心系天下家国之事,并不过于计较私人恩怨。正像后主在夏侯霸降蜀后见面时解释的那样,你父亲是在战争中阵亡的,这是军国之事,并不是我的先辈有意杀害了他(原文:“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虽则如此,但后世仍对关羽、张飞遇害愤愤不平,因此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特意把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写了进去,两员小将跟随先主刘备东征伐吴,分别为各自的父亲报仇。关兴在战场上斩杀吴将潘璋并夺回青龙偃月刀,终于实现了为父报仇的夙愿。历史上其实完全没有这回事。这是关羽家族的事情,回正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