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第54节

作者: 皮唐先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03 12:04:59
  [118]
  刘文静坐在审判庭的被告席上,把自己的怨言和不满一股脑的发泄了出来。
  “起义的时候我是司马,裴寂是长史,我们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宰相,甲第相望,炙手可热,可我呢?平时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我的确很不满。那天因为喝醉了口出怨言也确有此事。”

  .
  裴寂平静的看着刘文静诉苦,审讯结束后,把这些话“原原本本”的报告给了李渊。
  李渊望着朝堂上的群臣,不住的点头。
  “好,好,刘文静这话,分明就是想谋反啊。”(文静此言,反明白矣)
  但是萧瑀还想为他求情。
  仅凭这些话也不能说是谋反吧?依我看,他就是耍小脾气使性子嘛,您大仁大德,念在刘文静早年打天下劳苦功高的份上,就网开一面吧。
  李世民知道后,也来为他求情。
  在某种程度上,刘文静和李世民的关系比李渊还要密切,算得上是一位忘年之交。他当着众位大臣的面,把刘文静自起兵以来出谋划策、南征北讨的事迹极力的回忆了一番,希望能让父亲回心转意。
  李渊听后果然犹豫不决了。
  但裴寂怎么会给他辩解的机会?他赶紧对李渊说了一番话。这话里没有说刘文静一定谋反,也没有说他不满有什么不对,更没有趁机落井下石。因为他明白,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有没有谋反李渊心中已经有数,乱发牢骚也不至于被判死刑。
  他只是若无其事的说了这么一番话:
  “刘文静的才智谋略在众人之上,性情粗疏险恶,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是后患。”
  是啊,事到如今,你反不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足智多谋,有能力谋反,而我们(李渊)已经得罪你了。这就是陛下必须要杀你的理由。
  听罢此言,李渊的犹豫顿时烟消云散,做出了裴寂最希望看到的决定。
  九月初六,刘文静被处死,家产全部没收入官。

  临刑前,刘文静拍着自己的胸膛,发出了长长的叹息,说出了那句淮阴侯韩信临死前的名言:“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日期:2018-01-03 12:06:39
  [119]
  疑团
  关于刘文静之死,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
  惹了裴寂,惹了李渊,他非死不可。
  但是多年以来,还有的史学家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他们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史料,得出了他招来杀身之祸的另一个原因。
  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结交皇子—二皇子李世民。
  刘文静和李世民走的太近了。
  近到什么程度呢?

  虽然他是李渊的老朋友,但他却更像是李世民的老朋友,两人在太原的时候,关系就颇为密切,密切的简直要穿同一条裤子,一个鼻孔出气。在李世民定调子修改的史书里,有很多关于他早年和刘文静交往的记载,比如刘文静称赞他是“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比如刘文静被隋朝下狱,李世民亲自探望等等。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才是太原起兵的主要策划者,后来这些功劳基本算在了李世民头上,但就是策划起兵这种盖世之功,李世民都不舍得自己独吞,在《高祖实录》里非常大方的分给了刘文静一半,说是两人共商大计,劝说李渊起兵。
  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进占长安后,李世民讨伐薛举,刘文静担任其元帅府的长史,为其帐下的第一号人物。不久之后,刘文静又跟随李世民灭掉了薛仁杲,仍然是其最重要的助手。武德二年,他还和李世民一同镇守长春宫。两人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结成了有力的同盟。而且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在李渊还活着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的给刘文静平反,甚至还下诏将公主嫁给刘文静儿子。两人之间的关系很明显超出了普通君臣、主仆的限度。

  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刘文静就是李世民的人。他在朝内和李世民表里相应,已逐渐成为李世民实现自己目的倚重的人物,至于这个目的是什么,说出来恐怕让人不敢想象。
  心机缜密的李渊也发现了这一点。无论对哪一个君主来说,,儿子和近臣结交都是最让他们担心的事。他自然有意识的对刘文静疏远了,而恰好刘文静在此时露出了破绽。为了自己的安危着想,李渊自然要除之后快,趁机剪掉李世民的羽翼,把他这颗不安分的心给收一收。
  二郎,不要觉得打了几仗立了几功就想入非非了,皇位还是你老子的,太子之位还是你哥的呢!
  当然,唐朝初年的史料被销毁的实在太多,很多事情我们已经很难去探求原貌了,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也只写到李渊称帝,之后的高祖实录又全都没有逃过李世民的“魔爪”,被有系统的篡改过,依据实录编纂的两唐书在刘文静之死一事上的记述上自然也不可信。

  这一结论也只是某些史学家的一家之言,并非定论。在这里也只是给大家提供一种读史的角度,一种方法。大家也可以循着这种方法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或许也可以得出自己的观点。
  其他的就不再赘言了。
  日期:2018-01-03 20:37:33
  [120]
  刘武周的攻势如暴风骤雨一般来了。
  在李渊的旧臣里头,刘文静是最会打仗,军功最多的人。但是在这个危急关头,李渊却临阵先斩大将,实在大伤元气。而他派去的裴寂、李元吉又接二连三的大败而归。
  李渊有点气急败坏了,他甚至把好基友裴寂都撤职下了狱,虽然裴寂很快就被释放出来,但我们由此也能看出李渊内心慌乱到了什么程度。
  他这辈子都没有这样慌乱过。
  他甚至下了一份口不择言的手诏。
  “贼势如此, 难与争锋, 宜弃大河以东, 谨守关西而已。”
  但是很快,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素质还是让他稳住了阵脚。因为情感和理智都在告诉他,自己还有一张牌,一张一经打出就会让所有人都闻风丧胆的王牌。在这样的危难之际,他绝不应该放弃这样的王牌—二子李世民。

  尽管他有做的不对的地方,结交近臣,野心不小。但他毕竟还年轻,年轻人是可以犯错误的。只要他知错能改,就还是自己的好儿子。于是,李渊降下了敕令。
  回来吧,二郎。父亲不怪你了。
  李世民收到了父亲的命令,火速赶往朝中。
  日期:2018-01-03 20:39:06

  [121]
  李渊有李世民这张王牌,李世民也有自己的王牌。出征之际,他带上了归附不久的秦叔宝、程知节。
  在李密失败后,秦叔宝、程知节迫不得已投靠了王世充。客观的说,王世充是比较爱惜人才的,他对这两员虎将礼遇有加,把秦叔宝封为龙骧大将军,程知节封为将军,算得上是十分器重。
  但爱这种东西并不是相互的。你爱别人别人还未必看得上你呢。鉴于王世充的品德、素质都比较捉急,时间一长,秦叔宝和程知节逐渐认清了他的真面目,越来越看不起他的为人(二人疾世充多诈)。

  那一天,程知节私下里找到秦叔宝,发起了牢骚。
  “王世充这个人啊,气量狭小、见识浅薄,还喜欢胡说八道,动不动就装神弄鬼、赌咒发誓,哪里有个拨乱之主的样子。如果继续跟着这种人,岂不玷污了我俩的一世清名?我们不如.”
  秦叔宝突然打断了他的话。
  “好兄弟!我也早有此意了!”

  说罢两人哈哈大笑。于是,两个好哥们随即约定,要赶快找机会离开。
  几天之后,王世充的队伍与接壤的唐军发生了武装冲突,秦叔宝、程知节都带兵来到阵前。
  战斗尚未开始,二人突然带着几十名战友策马向西奔去,大概跑出一百多步之后,就到了两军中间。他们一齐下了马,向东长揖行了一个大礼。
  秦叔宝、程知节作为其中的代表,向王世充发表了临别感言。
  “我们身受您的厚恩,也时刻想着报效,可没想到您却性情猜忌,喜欢听信谗言,实在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主公。所以我们只能就此别过了,后会有期。”
  两人的发言完全不带脏字,可对王世充来说却比问候了祖宗十八代还要难听,因为这是对他能力、素质、人品的全方位否定。但王世充清楚的知道两人的武力水平,所以任由他们怎么骂,也只能强压着火,不敢追逼。
  然后,秦叔宝、程知节带领大家从容上马,大摇大摆,直奔唐军的大营。

  两员虎将的归顺让李世民大喜过望,他当即把二人收入了自己帐下,秦叔宝做了秦王府马军总管,程知节做了秦王府左三统军。
  有了这关东猛将的相助,李世民如虎添翼,胜利的意志更加坚定。
  如果说此前的战役都是在李渊居中调度,李世民充其量只是一个方面军司令的话,这次他真正有了发挥的空间,担任了迎击刘武周的中坚力量。而他也将在这个强大的敌人面前捍卫自己的尊严,打出大唐王朝的军威和雄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