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不离家——为了女儿,我离婚不离家》
第54节

作者: 令狐云云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独自坐在车上犹豫了足足一个钟头,还是决定自吞苦果。
  毕竟我要办的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事情,我约周同学到一个离教育局有点距离的咖啡馆见面。我没有直接打他电话,而是通过短信,我说得很含糊,当然没有自报家门。但我提了祝衡的名字,他回复得很干脆。
  我提前很久便在那个咖啡馆坐下等他。
  他进来的时候我起身相迎,他看见我的时候,比我想象得要镇定许多。当然他不是没有惊异,不过在这种场合,他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报复的得意。他看见我后不慌不忙地朝我走来,我虽然不悦,但还是等他落座了再自己坐下。周同学慢慢地摘下帽子和围巾,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
  周同学脸上的青春痘全部消退了,留下的痕迹也变得黯淡。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有点失望。
  “居然是你?”他说。
  “是我。”
  “呵。”
  虽然场面极尽尴尬,但我毕竟是张着祝衡的虎皮来的,也没必要太过于发怵。而且我想过了,祝衡原本托的那个人在周同学这里一定份量很大,否则的话他不会这么积极地赴约。我想:几年前帮丫丫的那位,正是周同学在省教育厅的父亲?
  的确很有可能,唉,世界真小。
  “真没想到,”他有意问,“韩晓没来么?”
  “用不着她来。”
  我的语气泄露了某些玄机,他变得很感兴趣:“我记得你们的女儿不是应该挺大的,是不是都已经上大学了?怎么现在弄中考名额……”

  “不是我的孩子。”
  他“哦”了一下,露出恍然的表情,还夹杂着几分嘲讽。面对讽笑我没有辩白,他更可以顺着自己的猜测发挥无穷无尽的想象。我不清楚周同学是不是一直盼着这一天,我跟韩晓分崩离析,我跟韩晓自食其果,我背着韩晓,为别人的孩子钻营忙碌。
  倒不是说我和韩晓不对付,周同学就获得了什么机会。这十年里,大概韩晓也没有跟他接触过。有过十年前那次同学会的经历,他对我们夫妻俩的恨应该也是等同的吧?
  他摊开纸笔,把桌上的菜单推到一旁,摆明了不准备承我一饭之请,我自然也不勉强。他问:“孩子的情况有吗?”
  我拿出手机,把莫思薇发给我的有关李想的信息一一念给他听。
  情况比较棘手。
  李想成绩不行是一方面,他还不比丫丫,有那么多课外活动加持,附中高中部想要特招,必须要十分充分的理由。

  “我尽力吧!”周同学合上比,露出懒洋洋的表情。他看着我,然后笑了一下。
  “尽力”二字可松可紧,从他的脸上我可看不到什么准备尽力的迹象。我压抑着内心的不满,没忘记自己对莫思薇的承诺,不管怎么说,我自己总是得尽力而为的。
  “这是我一个好朋友的孩子,”我解释道,有点希冀他的理解和同情。“也算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吧,我答应了人家,否则也不会费这么大劲去找祝衡……你一定是在想为什么不是韩晓来找你,”我不得已打出韩晓的牌,并且准备撒谎:“你别怪她,其实她都——”
  不过我的谎话都没有说完,周同学突兀地打断了我:“我是在想十年前的那次同学会。”
  我心里面“咯噔”一声。
  “你羞辱我,记得么,你说我不过是个走后门的货色,只是托老爹的福。呵呵,世界真奇妙,转一圈回头,你还得来求我。”

  周同学笑了,不过看得出他笑得并不开心,这算不上什么复仇,只是一种稍稍的宽解。这么多年,他在教育局的职位只升了一级,他的父亲身居高位似乎也没能帮上他的忙……还是说周同学傲慢地不接受帮助?
  如果真是那样,他心里的恨意和骄傲,一定都是咬牙切齿的。
  所以我没有反驳他,没有开口。而是让他笑了足够长的时间,笑得两边脸颊再也拉扯不出笑的动作。笑得周同学满脸落寞,甚至流露哀伤。
  到最后我叹了口气,点点头:“那时候我不懂,但我现在明白了,一切都只是为了孩子。”
  他用一种困惑的眼神看着我。
  “孩子,不管我们做什么,怎么去践踏明规则、利用潜规则,怎么被人指责、被人嘲讽、被人戳脊梁骨,都义无反顾。有时候我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非要那么做,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根本不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只因为它是一种本能。我们本能地要为孩子付出一切,我们本能地希望用一种自我承受的方式换来他们的最大幸福。你可以说这是最卑劣的自私,但它也是最无私的自私——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不论是周同学的父亲照顾他进教育局,还是韩晓与祝衡接近以方便丫丫,又或者是莫思薇巧妙地利用我帮她的李想,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孩子。
  年轻的时候我也有过一段空想期,大概是高中也不大学的时候,面对繁重的学业和艰难的选择,我开始装得像个哲学家一样,流俗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所在。这是一种不成熟的病症,发生在空闲太多而脑力太少的青春期。后来当韩晓诞下了丫丫,我突然有了急切和遥远的生活目标时,我才真正知道人存活于世的真谛——

  人是一种历史的生物,他们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把所有已解决的和没解决的问题传承、传承、传承……一直到某一代人,所有的困惑都被解惑,所有的发问都得到回答——这些问题,就包括人生意义的那一个。
  所以,“下一代”,本身就是答案。
  那天我回到家里,又忍不住想起黄纯纯的事情。可能是碰到了周同学,也可能是那些日子被孩子的事情纠缠太深,我忍不住想起这位韩晓曾经的闺中密友,也算是我家庭的一个若即若离的朋友。晚上的时候我坐在卫生间的凳子上泡脚,韩晓进来梳头准备洗漱。通常这种时刻我们是不多说话的,但当时我偏就破天荒地突然问她:
  “他们结婚多久了?”
  “谁?”韩晓反问。

  “黄纯纯和她老公。”
  “……十七年了吧。”
  “十七年?那么久啊。”
  韩晓的梳子在发丝间拉扯而过,发出毛躁的窸窣的声响,我们沉默了片刻,她突然补充:“跟咱俩差不多。”
  “跟咱俩差不多”——在我心里久久回荡。
  结发十七年,得同舟共济了多少惊涛骇浪。黄纯纯一直没孩子我是知道的。以往韩晓与她的交往中都是用丫丫来压黄纯纯一头,有时候韩晓甚至会回来告诉我说她有多得意,因为黄纯纯那么幸运那么骄傲,可就这一点美中不足。
  那时我根本意识不到,没有孩子对婚姻来说可不仅仅是美中不足,它可以是一道致命伤。
  我曾经自己也是个孩子,也在一个家庭、一段婚姻之中扮演着瘦小而飘摇的角色。那时候我还很小,印象里永远是冬日家中厨房那盏昏黄的灯。我爸和我妈持续地争吵,我从院子的外面偷瞥他们,看他们吵了又和好,和好了又接着吵。他俩都是学校教员,都是知识分子,即便吵架的时候也很注重对四邻的影响。他们的声音很低,低得让人听不清究竟在争执些什么。可是他们又那么情绪高昂,高昂得让人害怕他们是不是下一秒就要动手。厨房里案板的上方挂着一把把菜刀,在灯光的照耀下倒映出刺目的雪白。我站在大门口等着姐姐放学回来,浑身哆哆嗦嗦的,有点发冷,有点打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